一个老人站在
贫民区里,
呜呜吹着他的悲哀,
弯腰曲背, 缩成一团,
胡子拖泥带水,
眼睛死气沉沉。
猥琐瑟缩、贫苦不堪,
穿在褴褛的衣服中直哆嗦——
寒风抽打着他,
饥饿猛咬着他,
孑然一身, 一只哨子在手中
呜呜地吹。
听呵! 他凄怆的
音乐的奇怪特色:
从空肚子里发生的风
魔幻似地
在风中形成——
青铜上的白银图案。
(裘小龙 译)
这首诗写一个老乞丐, 以吹奏哨子求乞于贫民区的悲凉情景。全诗共四个自然诗节。第一、二两节腾出主要笔墨,对吹哨老丐的胡子、眼睛、腰背、衣衫诸处作了缓缓的肖像扫描。既然老丐赖以求乞的主要工具是吹哨子,诗人也就离不开对音响的写照。哨音是“呜呜”的,身子是“哆嗦”着的,还加以“寒风抽打”, “饥饿猛咬”。肖像和音响的工笔描写,把一个老丐的艺术形象移进了意象派的作品框架内。如果仅仅到此为止,这篇作品虽然也遵从了意象派的若干“派规”,但还不能算是一首上乘的意象派诗作,因为它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叙事文学的水平线上,缺乏某种美学的“意味”,缺乏一首诗独立不倚的个性特征。诗人朝着水平面扔下一枚石子,水面立即发生漾动和变形,读者司空见惯的画面,瞬间都变得陌生起来。这是有着照样“奇怪特色”的凄怆的音乐呵: “从空肚子里发生的风/魔幻似地/在风中形成——/青铜上的白银图案”。这意思简单的表述是: “空肚子里发生的风”形成“青铜上的白银图案”。从作品思想内容来看,它倾露出了诗人的良知和同情心,诗人寄同情于老丐以及一切呼告无门的穷人。然而在现实生活的壁垒面前,诗人的同情心显得无能为力。于是施以幻象,想象乞丐的求助得到神话般的回报,这是物欲的精神化。与之相应,表达方式上有通感的艺术因素,如把“风”这一只有通过触觉、视觉才能感到的自然运动形式,兑换成“青铜上的白银图案”这一坚实形体。从现实的陆地到虚幻的蜃景,更似反差很大,处于事物的两极,细想之下,也还是符合意象派化抽象为具象、赋无形以有形的艺术主张的。
(赵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