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游
闻道梅花坼①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此诗作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时放翁七十八岁,闲居山阴。
上联写梅花不畏寒冽,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这种描写,几乎是咏梅诗中的套语,常可看到,如杜甫诗“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江梅》)许浑诗“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闻薛先辈陪大夫看早梅因寄》)此诗引人注目的是下联。诗人用了一个奇特的设想,极表其爱梅之心: 有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枝梅花之前都有个放翁呢?吐语不凡。《红楼梦》写宝、黛诸人赋菊,其中史湘云《对菊》,有“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之句,写其依恋菊花之状,十分传神。李纨评道:“竟一时舍不得离了菊花,菊花有知,倒还怕腻烦了呢!”前人爱梅,亦有沁香入骨、爱之欲餐之语。但与放翁此诗对梅之状、爱梅之心相比,高下深浅自见。不过,这种设想并非放翁首创,显然出自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但两首诗所表现的形象和意境,则全然不同。柳宗元谪居岭南,万里投荒,羁情凄凄,愁思郁郁,其状酸心,其语刻骨。而放翁逸兴遄飞,其对梅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格调极高。
自唐以来,世人盛赏牡丹,爱梅还是爱牡丹,几乎成了人品志趣雅俗高下的一个标准。隐居孤山的林逋,即以爱梅、咏梅著称。梅以韵胜,以格高,林逋所重,在其韵;放翁所重,在其格。放翁早年师事曾几,曾几尝问:“梅与牡丹孰胜?”放翁以诗作答:“曾与诗翁定诗品,一丘一壑过姚黄。”(《梅花绝句》)梅花的清风亮节,于放翁实为同气,故借梅抒写怀抱。这是放翁性喜咏梅,而且多咏梅的高格,不同于林逋专写其清神逸韵的原因。
此诗在放翁众多的咏梅诗中,更是别具一格。题是梅花,其意在人。不但写人赏梅之状,还隐喻其立身之德。上联写梅,只是下联写人的陪衬。诗人为了能与梅花相亲,不辞冒着清晨的寒风欣赏,则其独抱孤衷之意,自在言外。化身千亿,长在梅前。能与雪洁冰清的梅花心相印、意相通、语相接,则其人之高标绝俗,又跃然纸上。反过来,在百花园中,又有哪种名花,能与时穷见节之士心迹相通?能无愧骨沁幽香、气傲寒雪之美?也许此誉非梅莫属了。咏梅为了咏人,咏人又离不开咏梅,梅乎人乎,两实难分,读这首诗,应于此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