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朱元璋都曾经深入到北方长城以北地区,然而没过多久都退了下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呢?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长城为什么能够存在,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唐朝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长城一直以来作为中原王朝抵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前沿阵地,然而,中原农耕民族主要以步兵为主,与北方游牧骑兵在打仗的同时,基本上都是处于弱势守势地位,所以长城应运而生。在中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领土边境概念,所谓的领土只不过是一种势力范围而已。一般说盛唐时期疆域最大有一千六百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今天两个中国大小,然而,这种境况也仅仅维持了三年便全面收缩了。真正在古代中国能算得上边境线的,恐怕只有长城了。
长城作为边境线存在,自然民众并不希望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移到长城以北,民众力量小没有统治基础,自然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
其次,中国人有一个特性,在古代体现的尤为明显,那就是实用主义。
中华民族作为大河文明的产物,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明长期以来安土重迁,除非自己将来去的地方能够种植农作物养活自己,否则绝对不会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迁移。
这一点要从长城以北的地形原因理解: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地处亚欧大陆内部,从海洋上漂过来的湿气无法抵达,所以长期干旱,在那里生长最为茂盛的作物是牧草,所以这里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但是汉族农耕民族无法染指。
沙漠戈壁:我国西北地区亦是长期干燥,再加上当时水利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除了一部分,比如河套平原之外,很少有地方适宜生产农作物,生存条件恶劣。
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相对于前面两者来说,东北有三江平原可以生产粮食作物,但是,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农作物产量比较低。直到我们今天也是这样,东北的大米质量非常好,但是一年只能收一季。当时对东北的开发力度有限,东北的大部分平原地区还是以原始森林为主,野兽出没猖獗。
显然,这样的地形特征并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这也必然导致了中原王朝即使占领了这些地区,但是因为不会利用,或者根本就不想利用,最后放弃了这些地区。俗话讲,无利不起早,既然我们在那里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利益,那又何必劳心费力呢?
再者而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从未消失,长城以北地区本身就并不稳定。
两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唐朝对突厥的战争,元朝对蒙古的战争,实际上,本身都是驱离而已,根本不可能达到全部消灭。发动这样战争的目的也非常单纯,只要你不再打我走的远远的,我也没必要置你于死地。长城以北地区终究属于游牧民族的统治范围,或者说,活动范围,无论是像长城以北地区派遣官吏军队,还是大规模移民都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最后,是要提一下文化的重要影响,农耕民族的文化以保守著称,本身对偏远地区存在偏见。
中国古代将中原地区四个方位的其他少数民族称为蛮、夷、戎、狄。所以,从民族情绪和文化上,古代汉族人民是比较不屑与之为伍的(此观点仅限于古代)。所以放弃这些地区,也在情理之中。
总结来说,历史的发展方向永远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长城以北地区并不适合当时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政权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作为生存资料,所以在文化上还是思想观念上都会排斥。
冬雪秋风梅子雨,悠然观史看君名,千山万水总是情,点赞关注行不行?
以上观点仅仅是个人看法,欢迎交流评论!
受″孔孟思想"约束,对外夷视为"野蛮。
况北方、特别是东北,自古认为是蛮荒之地(东北古代统称叫北大荒),多少有些″不懈一顾"。既是彊域囊括了北方大部,也就是设几个点来简单、象征性的″管理"一下。
农耕民族的″老守田园"思想,疆域大概只是固守中原,而无外扩的想法。既使己是自己疆域的边远地区,北方苦寒地区。如有外敌入侵,由于鞭长末及,路途遥远,又是荒蛮苦寒之地,因此懈怠。
北方大多为游牧民族,野性、善骑射。但主要的是:不懈与之战,又劳民伤财,民有怨言统治不稳。
中原统治者,大多是:尔不犯我中原,我懒得打仗。象汉武帝,如果不是凶奴屡屡骚扰,也不会下决心去将其歼灭。
应当说:中原王朝就是得过且过的王朝。喜欢过安稳的日子,所以历来只会被别人侵略,而不会去侵略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