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蔓地》
这首歌的曲名——曲蔓地,本是人名,这里是指一种花的名字
这首歌歌词分为二段,前一段通过对曲蔓地花的赞美,引伸到对人的赞美。第二段通过对爱情的向往过渡到对劳动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劳动者渴望通过辛勤的劳不动,创造真、善、美的理想和对安居乐业、享受爱情之乐的美好愿望。这是一首新疆民歌。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歌曲开始的节奏悠长,使音乐显得悠扬,似吟似唱。第五、六小节的节奏短促,特别是强拍内的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而热情,典型地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这个典型动机多次间插出现,在歌曲中形成不同的对比句交替进行,形成悠扬与活泼的一张一弛的情绪对比而独具特色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两周年而创作的。1978年初钢琴家刘诗昆将柯岩创作的诗词《请允许》委托给包括施万春在内的八位作曲家进行创作。施万春看到这首诗后被深深打动,在完成这首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他觉得需要对这首诗的结构进行一些调整,于是同其好友钟夏边改词边创作,经过四天的奋战终于完成。由于原诗中段“请允许”字样改编后被删去了,所以这首歌曲也改名为《送上我心头的思念》。当年3月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首次发表了这一作品。
《乡音乡情》曲式严谨,情感内涵深刻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创作歌曲的典型手法——质朴纯美。歌曲对演唱者声音的行腔及内在情感的处理要求很高。因此,多样的音色、清晰的吐字等成为了演唱者艺术表现和演唱水准的重要标尺。《乡音乡情》作者与背景介绍由晓光作词、徐沛东作曲、余卓群配伴奏的《乡音乡情》,作曲家徐沛东先生创造了丰富的音乐美,这些音乐美,不是艳美、华美,而大多是一种质朴的美,纯净的美。
《五月春光妙不可言》是《诗人之恋》的第一首歌曲,原诗是海涅的《抒情插曲》中的第一首诗。歌词两节,舒曼把它处理成两节歌词唱同一曲调的分节歌。“五月春光妙不可言,百花都含苞待放,爱情在我的心里,也正在发芽滋长;五月春光妙不可言,百鸟在枝头歌唱,我也要向她倾诉心中的思念和渴望”
《野草》中的散文诗写于1924到1926年间,大约与此同时,鲁迅完成了《彷徨》。在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低潮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五四启蒙运动开始退潮,《新青年》的文学团体已经散伙,用鲁迅的说法是:“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各种黑暗力量又围拢上来,这让鲁迅不免由悲观而走入虚无。《题〈彷徨〉》这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便颇能表达鲁迅这一时期的精神苦闷。而从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首先是兄弟失和。1923年7月十四日,鲁迅与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发生了一次严重冲突,随即与周作人彻底闹翻了,于8月初,鲁迅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这件事给鲁迅以重大的打击,终于大病了一场,还吐了血,几欲死去。另外就是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事件中,鲁迅因为在报纸上撰文表态支持学生并联络其他教员反对杨荫榆而被时任教育部长的章士钊撤了在教育部的任职。这一时期,鲁迅不断地与陈西滢之流打笔仗,同时又要和章士钊打官司,心情可想而知。拖了大半年,虽然打赢了官司,恢复原职,但紧接着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让鲁迅出离了愤怒,而在3月26日的《京报》上有消息透露当局正在讨论通缉学界人士,内中就有鲁迅。这最终迫使鲁迅离开北京而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所以,在《野草》和《彷徨》中,我们可以嗅到同一种精神气息,那就是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凉。《野草》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的“惨白色的小花”。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斗争。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集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与进行敌对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 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 《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 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 “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 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 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清党的稍后。
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陆续发表于期刊《语丝》 上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现在举几个例罢。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 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 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此后我就不能住在 北京了。
所以,这也可以说,大半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当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 地狱》。
后来,我不再作这样的东西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我想,这也许倒是好的罢。为译本而作的序言,也应该在这里结束了。、《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 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一、背景提示:
《野草》诞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收录了1924年至1926年间的散文诗二十三篇。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思想迷惘痛苦的日子,作者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的信中说:“我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因此,《野草》所表现的思想极其隐晦难解。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矛盾孤独的内心痛楚。他认为野草虽是弱小生命的象征,也没有高大乔木的身躯,甚至“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野草·题辞》)这说明野草是有生命力的。
然而,野草又要“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同上)所以,地火与熔岩一旦喷出,地上的一切将把野草烧尽。那样的日子一到来,作者也将欣然大笑,欣然歌唱。这似乎又说明了野草的微不足道和渺小。在《影的告别》一文里,看不到作者的一点精神亮光,而是矛盾彷徨,以否定现实的态度为基调,在孤寂中求得一种黑暗的真实,甚至连这种黑暗中别的影也不能相容,他认为只有这样,全世界才属于作者自己。其心境上的孤独真可谓到了极点。在《希望》一文中,作者的这种矛盾孤寂感还表现出一种没有爱憎的麻木和虚妄。他说:“有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这似乎是对未来的失望的情绪。他又说:“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这样一来,作者似乎又要说明自己心中有一种从麻木中生成的觉醒。所以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显然是想躲进哲学的思辨中,从而回避矛盾带来的痛苦。
其次,作者在作品中还用辛辣的笔调讽刺旧制度下的虚伪,表达了他对旧制度下奴性思想的切肤痛恨。表现最为突出的《狗的驳诘》、《立论》和《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狗是世界上最为势利的物种,但鲁迅先生通过寓言式的笔法,从狗的口中骂出了比狗还要势利的人。狗的那句“愧不如人呢”就像一条带刺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旧制度的卫道者身上。《立论》更是寓意幽默,它揭示出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国民精神。即讲假话的升官发财,讲真话的死路一条。既不想讲假话,又不想死的人就只有整日地打“哈哈”。这种打“哈哈”的中庸精神像一剂麻醉剂,把中国人民毒害了几千年。哪怕是到了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打“哈哈”的阴影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奴才不仅不如傻子勇于反抗,而且在接受了聪明之后更加奴性十足,变成了一个聪明乖巧的好奴才。这类作品看似好笑,然而它却能在读者的笑声中透彻地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另外,《野草》中的一些作品还程度不同地表达了作者直面痛苦的现实态度。像《颓败线的颤动》,虽是写一家人,特别是儿童的苦难,但它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把旧中国的饥饿、苦痛、惊异、羞辱对普通家庭,特别是对广大妇女儿童的摧残迫害揭露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在“隐”的时候,使你追寻不尽其深意,而在“真”的时候,又让你难以抵挡迎面扑来的强烈冲击。
正面描写现实生活感触的散文诗,是《野草》的重要部份。这一类作品如《秋夜》、《雪》、《风筝》、《腊叶》等。在《秋夜》中,作者先用较多的笔调刻划枣树的形象,使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性。他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的手法暗示着当时令人乏味而窒息的环境,很能表现当时作者的心情。除了枣而外,作品中提到的小青虫、野花草、小粉红花、月亮、夜游的恶鸟、繁霜等物也都从正反两个方面象征着作者心中所指的事物,使这篇散文诗蕴藏着无限深刻的思想内涵,暗示出那个时代血腥的斗争现实。
在《野草》中,有不少篇目是以一种变态、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在形式上,作者采用一种梦幻体来加以表述,使这些作品带有极大的怪诞色彩。
二、阅读提示 《死火》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置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
“死火”喻苦难的人生。“冰”的背景是严酷可怕的人生之渊。(2)注意鲁迅怎样描死火的形象。
作者对“死火”的外形,对话,行为描写,尤其是作者对自然界的超现实的感觉:例如“冷气”,象征环境恶劣;“火”的“焦灼”感,象征追求光明的迫切心情。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死火”遇到“冻灭”与“烧完”的两难困难,表明奋斗未必有必然的理想结果,但人仍须奋斗。其实生活中的人都在许多两难处境中生存。尽管“烧完”与“冻灭”都是“灭”,但毕竟发过光,哪怕是短暂的。
《影的告别》
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
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
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
《影的告别》较多地流露着空虚和寂寞的情绪。影的命运就是十分寂寞的,“黑暗”会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不过影来向人告别的时候却又抱着献身的意志,它愿意“独自远行”,希望此后黑暗里没有人,也“没有别的影”。
《腊叶》
1、《腊叶》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 月4日;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鲁迅不满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同时又对那时尚未取得政权的国民党抱有保留态度,因此认为“这地狱也必须失掉”(《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他的敏感的预见是和怀疑的心理相交织的。由于抒写的是心灵深处痛苦的思绪,许多感想又在“那时难于直说”(《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艺术表现就比较含蓄,便是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也都夹用了絮语与独白。
2、《腊叶》构思特点:
“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
3、《腊叶》抒发的思想感情:
鲁迅说“《 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许广平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班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显然,鲁迅是写自己,见物生情,借枫叶颜色的变化,抒发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灯下”、“忽然翻出”。“深秋”气候的特点:繁霜、木叶多半凋零,枫叶变为红色。秋风萧杀,大自然无情。
“细看”枫叶颜色:既写不同的颜色层次,又特写蛀孔的一片;有形状,更有神态:“镶着„„凝视。”
此时的心情是爱怜、珍惜!这种思想感情最后表现为摘下来,夹在书中。“大概”点明实在回忆。
现在枫叶的颜色呢?
“黄蜡似的„„ ”面对这一变化,他感慨系之。虽然对枫叶而发,但透露出严格真理:世间万物,万物之灵的人——特别是人的肉体也不例外,都随着时间流逝而改变和自己的面貌,没有绝对的永恒,绝对的不变。
人生是短暂的,叹息、哀伤都无济于事,需要的是珍惜生命,乃至生命最后一瞬,这是对待生命的唯一态度。
一、《野草》的思想背景
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間,魯迅在《語絲》上連續發表了23首散文詩。1927年,魯迅將其結集出版,增寫《題辭》一篇。總題名為《野草》。
《野草》的寫作時間與《徬徨》大致相同。這個期間是魯迅心情極為苦悶的時期。一方面,《新青年》的團體解散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轉入低潮期。”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徬徨。“魯迅感到”成了遊勇,布不成陣了“,一個文化戰士的孤獨和寂寞的感覺籠罩在魯迅的心靈中。另一方面,魯迅的私生活中也發生了他意想不到的變故。首先,兄弟失和。他與二弟周作人從幼年起便是朝夕相處的親人,但由於家庭內部的矛盾,兄弟二人的關係終至徹底破裂,這對魯迅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次,走出婚姻陰影,與北師大學生許廣平真誠相愛。這成了《野草》中一些篇章的寫作動因。《野草》是時代苦悶與人生苦悶這兩重苦悶的結晶,但它們都具有超越時代和個人生活範圍的普遍意義。在《野草》中,我們感到的是一個文化戰士的宏大的苦悶和他對生之苦悶的倔強的抗爭。《野草》是走向魯迅心靈的橋梁,是魯迅人生哲學和內心世界的完全暴露。
二、《野草》的思想內容:
1、展示、剖析內心世界的矛盾。
描寫社會黑暗,以及要同黑暗戰鬥但又懷疑自己能力的矛盾心理,體現他痛苦、憤懣的心情。如《影的告別》、《希望》等集中、突出地體現了這方面的內容。
《影的告別》(1924.9)是表現魯迅當時那種複雜心情的具有代表性的篇章。作者通過一個昏睡著的人的影子向人進行決別時的自白,具體地表現了內心的激烈矛盾鬥爭,和寧願承擔一切後果而決意求索的犧牲精神。
”影“決意和”人“決別,因為它不滿意;”人“的昏睡不醒,不肯和人一起沉睡下去。它很清楚,離開了”人“它將”傍徨于無地“。”影“還沉痛地感到,舍去現在似的”明暗之間“的徬徨,它將面臨的前途,不是被黑暗所吞併,就是被光明所消失,總之,都將不復存在。然而,”影不願徬徨于明暗之間“–不願在現實中敷衍、茍活。因而經過反覆思考,還是作出了”不如在黑暗裏沉沒“的決擇–寧願在同黑暗博鬥中獻身。
《影的告別》體現了魯迅的戰鬥精神和當時的思想特點。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清醒地看到反動勢力的強大,情況的複雜,鬥爭的艱巨。他強調要堅持現實的鬥爭,但當時還沒有找到出路,所以有時不免感到迷惘苦悶,不免帶有懷疑的情緒,從而産生深刻而痛苦的內心矛盾。
2、對堅韌、頑強戰鬥精神的展示與歌頌。
魯迅在長期戰鬥中,深感敵人的頑固,陰險,狡詐,因此他一再強調革命戰士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堅毅頑強的意志,永不肯休的戰鬥態度。如《這樣的戰士》、《過客》等。
《這樣的戰士》(1925.12)是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熔鑄了魯迅的戰鬥精神,戰鬥經驗,以及對革命戰士的熱切希望。作品強調,”這樣的戰土“首先是有覺悟的,具有旺盛鬥志的,儘管他沒有什麼現代化武器和護身的甲胄,但是他毫無畏懼,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他只有自己,但拿著蠻人所用的,脫手一擲的投槍“。在和敵人的戰鬥中,他目光銳利,經驗豐富,不為敵人的各種偽裝及各種謊言所欺騙,他都一概”舉起了投槍“。他堅韌頑強,”鍥而不捨“,不因戰鬥的失敗,不因個人受到誣衊和攻擊而淚喪或動搖,即使在戰鬥中衰老、戰死,他也要”舉起投槍“,決不妥協或退卻。
《過客》(1925.3)中表現的頑強戰鬥精神也是突出的。作品塑造了一個艱苦跋涉、堅持前進的旅人的形象。這個孤獨、困頓的”過客“,來到一個蕭疏破敗的荒野,時間已經黃昏,而且疲頓不堪:”腳早經走破了,有許多傷,流了許多血“,”力氣太稀薄了“,但是他不肯停步,不肯休息。他憎惡他所走過的地方(生活著的舊中國),到處是壓迫和奴役,充滿了虛偽和狡詐,因而他決不回 轉,決不妥協。雖然他不知道”前面是怎麼一個所在“,但是前面有聲音在召喚,他要為爭取自由和解放去探索,去戰鬥,所以他終於謝絕了老翁的種種勸阻,也不要女孩好意的幫助,在暮色蒼茫中,”即刻昂了頭,奮然向西走去“,勇敢地向未來進發。《過客》用戲劇形式寫成,是他人生哲學的一個象徵。體現了他既絕望又執著的精神,魯迅明知自己的文章(雜文)如一箭射入大海,但仍執著去做,他覺得自己命該如此。
3、廣泛的社會批評和人生批評。
《狗的駁詰》(1925,4)用狗對人的駁詰批判了人。狗是勢利的,但在勢力的人面前也只好自嘆”愧不如人“。構思巧妙,諷刺辛辣而又饒有趣味。
《立論》(1925.7)選取了一個極其平常但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現象,批判了市儈式 的”巧滑騎墻“、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
《復仇》(1924.12)”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乏多“而作,批判了那種麻木不仁的無聊的看客。
《我的失戀》(1924.10)是一首幽默的諷刺詩,諷刺當時盛行的”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批判”戀愛至上主義“,或以財富、地位為條件的地主資産階級戀愛觀,引導青年正確地對待戀愛問題,指出倘若由於社會地位,生活情趣、個人愛好等不同而不能相愛的話,就不必為此勞神傷心,乾脆”由她去罷“。
《淡淡的血痕中》(1926.4)以”三一八“慘案為背景,為”紀念幾個死者和生者和未來者“而寫的。作品以極大憤怒和蔑視的鮮明態度,抨擊、揭露了”造物主“–屠殺革命人民的反動統治者兇殘又怯弱的本質,它既要用反革命專政、血腥屠殺來鎮壓革命人民,又要施展各種陰謀手段掩蓋他們的罪行,鞭笞造物主的良民”的麻木、怯懦,熱情地歌頌了敢於同反動統了治者鬥爭的“叛逆的猛士”,可與雜文名篇《紀念劉和珍君》並讀。
三、藝術表現上的主要特點:
《野草》的風格與寫作姿態可以用“獨語”來概括。這主要是逼視與抒發自己靈魂深處的矛盾、緊張、焦慮,包括難於言傳的感覺、情緒、意識與潛意識,並引向哲理的思考。所以説,《野草》是心靈的煉獄中熔鑄的魯迅詩,是浸透著生命體驗的“反抗絕望”的哲學。《野草》很晦澀難懂,閱讀時關鍵是琢磨體會其用意象象徵(暗示)的感覺、意趣與思維,要把握其“獨語”中所表露的“自我審視”的性質。
1、大量採用象徵的暗喻的表現方法,是《野草》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它已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整體的藝術思維方式。生動多彩的自然景物(如《秋夜》、《雪》),構思新穎的離奇故事(如《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平凡常見的生活景象(如《求乞者》、《過客》),都往往作為象徵性的事物出現在散文詩中,詩人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思想感情,巧妙地寄寓在這些景物、故事、生活場景的描寫中。儘管這些描寫是真切的,充滿詩意的,但作品所揭示的並不是它所具體描寫的對象本身的含義,而是對象所暗示的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思想情懷和社會內容,更為廣泛、更具有遍遍意義的生活哲理。
2、大量運用夢境和意識流的表現手法,意象紛呈,撲朔迷離。是《野草》的一個特點。《野草》二十三篇有七篇是以寫自己的夢境的形式出現的。而且每篇都同樣是以“我夢見自己……”這樣的句子開頭。夢境中出現的各種景象,有的非常奇特,荒誕不經,這七篇作品有的為現實中不能有(如《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有的卻是現實中常見的生活現象(如《立論》《頹敗線的顛動》)“有的則是兩種情況並存于一篇作品中,既有夢幻中荒誕不經的事物,也有現實裏可能有的生活情景(如《死後》)。作家馳騁豐富的想像,運用象徵暗喻的藝術手法為我們描繪的奇幻的或者現實的圖 畫,無一不是産生於對現實生活鬥爭的深刻的觀察與深切的感受,具有堅實的生活依據,不會團其為夢境中出現的事物影響其現實意義,而且能夠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3、《野草》在格式上是多種多樣的。借助外國散文詩融進中國傳統文化獨創出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散文詩集,借鑒(法)波德萊爾《惡之花》(李金髮也受其影響)。培根《隨筆》、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集。
有抒情的,有敘事的,還有辛辣的諷刺詩和短劇體的詩,而這些格式都視表現內容的需要情況而定。濃郁的抒情描寫,經常用於自我剖析,或者對戰鬥者的讚頌(如《希望》《影的告別》《淡淡的血痕中》等),有的委婉曲折,有的氣勢磅薄,盡情地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情懷。而客觀的敘述事件,描寫生活場景的方法,則多用於嘲諷和批判的主題(如《立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在對事物的具體敘述描寫中。表示了作者對他的蔑視和憎惡,嘲諷和批判。整個《野草》呈現出風格色彩的多樣性。
4、《野草》的語言十分考究。在不少詩篇裏,使用詞句和段落的重復手法,構成特殊的意境,造成濃厚的氣氛,突出形象和感情。(如《這樣的戰士》)有些作品則採取對比詞語,排比的句式等,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淡淡的血痕中》)整個《野草》語言凝練,文辭優美,節奏和諧,具有濃郁的詩的韻味。
5、《野草》中有些篇章比較隱晦,難於理解。關於這,有社會的原因,作者自己作過説明”因為那時難於直説,所以有時措詞就很含糊了”。除此之外也有內容上,藝術上的原因。《野草》中一些篇章抒寫的是頗為曲折複雜的內心世界的矛盾和對它的自我剖析,思想深遠,富於哲理,不是比較有社會閱歷和思想水準的人是難於理解的,這些散文詩含蓄蘊藉,特別是較多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它不象直抒胸肥的詩作那樣直白透底,不具備一定文學修養和欣賞水準,理解起來,也將是頗費琢磨的。
總之,《野草》是五四新文苑中的奇葩,以它深遠的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切的抒情,精粹的藝術,給人以思想的啟迪,戰鬥的鼓舞和藝術上的享受,它為現代散文詩的創作開拓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校园的早晨》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和音乐人高枫的作品。80年代曾经在我国校园内风靡一时,现在仍在传唱,最初是男女声手二重唱,后有多种版本出现。歌曲的旋律清新活泼、优美动听。
创作背景著名词作家高枫先生的夫人谈起《校园的早晨》这首歌,并非产自台湾,而是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地地道道的大陆作品;此歌的创作灵感是源于辽宁大学校园——高枫先生晨起到辽大散步,看到校园内的晨读景象,便触发了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校园歌曲。
关于演唱者王洁实、谢莉斯是我国著名歌唱家,中国电影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特邀专家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王洁实、谢莉斯合作于1978年,通过刻苦钻研后,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们用校园歌曲的方式首先向中国歌坛介绍并展示了“通俗”唱法,并演唱了许多优秀的创作歌曲,电影歌曲,中国民歌,他们的演唱配合默契,台风端庄大方,风格亲切自然,能准确把握歌曲的特色和内涵,并注入鲜明的个性,艺术上独树一帜,二人的合唱部分尤其和谐、动听、更具魅力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二人组合的黄金搭档,实属难得,他们演唱过的歌曲像《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九九艳阳天》、《龙船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至今还在广为流传,深深影响了三代人,他们把人类对明天美好的期盼和憧憬,用歌声传颂世人。
关于中国校园歌曲 王洁实、谢丽丝再次唱起《校园的早晨》说到校园歌曲,首先要提到的还是王洁实、谢丽丝,这对当年最受欢迎的组合,家喻户晓,他们翻唱的很多台湾校园民谣,直接带动了台湾校园歌曲的大规模登陆内地,也是第一次使得台湾优秀的流行歌曲,在官方的首肯下由地下传播状态浮出水面,并广泛流行开来,印证了文艺界在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取得的成果。谷建芬的几首早期优秀作品《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脚印》初露头角,极为出色,风头丝毫未被专辑中的台湾校园作品压住。
词曲作者 曲作者谷建芬,作曲家谷建芬,著名作曲家,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的旗帜人物之
一。主要代表作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歌声与微笑》、《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妈妈的吻》、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等;同时,她还培养了包括那英、毛阿敏、孙楠、解晓东等一大批知名歌手。近年来,谷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新学堂歌》的创作中。
词作者高枫,原名曾焰赤,高枫1968年出生于武汉,著名原创音乐人,代表作有《九月九的酒》、《春水流》、《让往事飞》、《校园的早晨》等几十首歌曲。
西洋管弦乐队组成一般来说,西洋管弦乐队是由键盘乐器、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以及其他一些特性乐器组成的。人声大体上可分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基本声部。这些乐器组也可分为四种。例如在弦乐组里,就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组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铜管组有小号、圆号、长号、大号。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尊重文本,立足自我
——发掘作品的意义,提出自己见解
考点二: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1.了解这一考点的考纲要求、题型特点。
2.掌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方法,规范答题。【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自主学习
【考点解读】
这要求考生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其中“创作背景”应包括社会时代等大背景,还包括个人遭际等小背景,两者结合则可归纳出文本创作的特定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揣摩其创作意图。【设问方式】(见教师用书P261)【技巧点拨】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3)扩大储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千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课堂导学
要点:掌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的方法。
一、导入复习
二、讲析典题,探讨方法 【典题呈现】
(一)、(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耕作的诗人 张 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决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
⑴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⑵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⑶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⑷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考点】本题考查从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入手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
【解析】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方法点拨:从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尤其是文章主题)入手探究作者创作意图是非常重要的探究方法
(二)、(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原文见学生用书P175教师用书P226)备讲例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1、命题分析、思维导学(参考教师用书P258)
2、方法点拨: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入手探究作者创作意图
(三)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问题
抉 择 郭泉
再次踏上家乡的热土,高振田的心情万分愉悦。这次有机会回老家完全是因公出差,公司准备在A城筹建分公司。高振田理所当然地被委以重任,公司希望他考察一下A城这个市场,掌握并反馈第一手资料。对于公司的委派高振田欣然接受,毕竟他也想为家乡做出点贡献。
高振田伸手叫了辆出租车,地点是提前预订好房间的A城宾馆。路上,出租司机问是不是来A城旅游观光的,高振田随口应了句是,眼睛却透过车窗张望着街上的风景。
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司机摇下玻璃探出头去问拦车的人到哪里,说的是普通话,拉车的人说到A城火车站,说的是A城方言,司机说正好顺道,上车吧,那人问多少钱,司机说十块,那人还道:“八块钱,去不去?”
司机抓抓后脑勺说:“上车吧。”
他们说的都是A城方言。高振田听着打心里觉得舒坦。回家好啊!回家就是好![来源:高[考∴试﹤题∴库] A城宾馆到了,司机赶忙下了车帮高振田把行李搬出来,高振田问:“多少钱,师傅?”司机说四十。
高振田有点诧异,问:“请问是怎么算的?”司机指了指车里的里程表,说是按里程走的。
“噢,行,给。”高振田掏了四十块钱出来,“谢谢啊,师傅。”
出租车绝尘而去,高振田早已计算了一遍,按照这个价位,刚才那位拦车的人至少应该付二十块钱方能到火车站,怎么八快钱就搞定了?是计价方式不一样,还是这只是个巧合而已?迈着稍微沉重的步伐,高振田慢慢地走向A城宾馆。
晚上,远在公司所在地的家人打来电话,告诫他回到家乡应该说家乡话,以免上当吃亏。高振田似乎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付四十块钱的出租车费了,但他还是希望这只是个巧合而已,毕竟每一个城市都有它风景的败笔,高振田这样安慰自己。
第二天高振田按计划考察分公司的几个选址。忙忙活活就到了傍晚时分,他想吃原汁原味的水煮鱼头,于是就近找了一家大排档,点上一盘,畅快淋漓地吃了一回。结帐时,打量着衣着光鲜、西装笔挺的高振田,老板问:“先生是外地人吧?”高振田说是来A城旅游的,昨天刚到。老板点了点头说:“祝您玩得开心。”
高振田说:“谢谢,多少钱?”老板坚定地说:“三十。”高振田心里颤抖了一下,指着桌上的菜单说:“上面不是标价十八吗?”
“噢,那是以前的价格,现在鱼涨价了,很贵的。我现在正准备改一下菜单呢。”老板忙解释道。
高振田走出大排档,就近用A城方言问了一个家乡人,回答:是十八块钱一盘。高振田心里失落落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宾馆的。
第三天,高振田在考察关于这一个行业的相关供应商时,偶然看到一大群人正围在马路中间。他走了上去,明白是一场交通事故。肇事车辆及车主呆呆地被围在那里,等候处理。从车牌和车身能看出是外地的私家车。它撞着了一位中年男子。交警正颐指气使地维持着交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通秩序。中年男子双手摸着腰部作痛苦状,正在跟其中一个交警用A城方言叙述着事发经过并要求肇事车主赔偿医疗费,交警也用方言不停地重复说:“你放心啦,本地人啦,还能吃亏?”
高振田心情沉重地离开了事故现场。
两天后,公司方面打来电话询问A城是否适合开公司。高振田手握着话筒,哼哼叽叽了半天,硬是吐不出一个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6年12期)
三、巩固训练
(2010年高考福建卷)《春风》(教师用书P218)
四、总结归纳
五、课外作业 1、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4题(教师用书P224)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
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
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
桑跳下船,掀掉盖头。桑上火车,泪眼婆娑。桑坐上汽车,表情渐渐平静。桑走下汽车,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盖头重新披上。唢呐再一次呜哇呜哇地响起,这是北方的唢呐。花轿颤起来了,桑的心一点一点地下沉。
从此桑没有再回江南。却不断有银钱、粮食、药材和绸缎从北方运来。那本是江南的绸缎。江南的绸缎绕一个圈子,终又重回江南。
桑离开江南一个月,有男人来到小镇。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级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
桑住着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当然也笑,笑纹一闪而过,像夜的惊鸟。有时喝下一点点酒,红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离缤纷的色彩。然后,桑将自己关进房间,开始写字。她写,江南好。纸揉成团,又取另一张纸。再写,江南好。再揉成团,再取另一张纸。突然她推开窗户,看午栖的鸟。她开始长久地发呆,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
老爷说,想家的话,回去看看吧。桑说,不用了。老爷说,总写这三个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浅笑不语。笔蘸着浓墨,手腕轻转。三个字跌落纸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团。旁边堆起纸山,老爷摇摇头,满脸无奈。
男人在某个深夜潜入大宅。仍然身材修长,仍然一袭长衫。他提一把匣子枪,从墙头轻轻跃下。他悄悄绕过一棵槐树,就发现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两枪,两个黑衣人应声倒下。他闪转腾挪,似一只凶猛矫健的豹子。后来他打光了子弹,再后来他中了一枪。子弹从下巴钻进去,从后颈穿出来。子弹拖着血丝,镶进宅院的土墙。男人轻呼一声,缓缓倒下。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
桑倚窗而立。从第一声枪响,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墙角的毛竹,她只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枪声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趿了鞋,推开门,走进宅院的深处。她看一眼男人,闭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闭了眼。她的手轻轻滑过男人的后颈,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来,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脚步声充满悲伤。
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
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
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
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
1.文中对桑的肖像和行为的描写,反映了桑怎样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都闪烁出迷人的红”,试分析这句话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结尾处大夫关于桑的死因的结论,概括本文的主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小说并未注重对故事的叙述,而是注重对与人物相关的几个场景的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描写,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外在:纤弱、秀美(2)内在:痴情、内敛(软弱)(每点1分)2.(1)内涵:(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传递出了“他”情感的细腻和热烈(2分)。(2)作用:为下文男人在北方大院的血战埋下伏笔(1分),同时与故事结局悲壮之美相照应(1分)。
3.(1)爱,是信心,是希望,是活着的全部理由和支柱。(2)没有爱的活,是比死更难受的折磨。
(3)一个为爱所生的女子因爱死去,这种死是对真挚爱情的捍卫。(4)抨击封建家长制。(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4.(1)作者隐去人物背后的故事,选取几个与人物相关的场景进行描写渲染,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1分),同时又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是小说留白艺术的高超运用。(2分)(2)这样写使这篇小说实现了小说和散文的完美结合(1分),让读者既可以看到具有散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的小说,也可以看到具有小说情节因素的散文,是微型小说创作的突破,别具一格,独具匠心(2分)。
作品创作说明书(示例)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一、创作目的(描述作品的创作起因或者用途)
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推广以及销售香瓜产品,本人欲设计此作品用于香瓜产品的外包装上,作为该产品独特的产品标识使用,以方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该产品时能够更准确的将其区别于其他同类或近似的产品。
二、创作过程((①描述创作开始和完成时间、地点,且精确至年月日;②描述创作手法如手绘或者电脑软件绘制;③描述整个作品的结构、组成部分以及色彩等;④描述作品创作的特殊意义或者独特之处)
该图于
年 月 日开始构思,着手创作。
整幅图运用电脑绘制出来,图案由
等部分组成,主要采用
三种颜色。最初,“******”考虑由电脑的艺术字形成;在设计过程中,本人为了更突出“***”的标识,把图左侧的香瓜以流线型的图案方式,通过绘图工具photoshop绘制而成。
历经____次修改,于
年
月
日在广州市创作完成。
三、作品独创性(描述作品创作的特殊意义或者独特之处)
该图经过本人的独特构思,充分运用美工设计,将文字,英文字母及图片配上特有的颜色做背景,主要采用***三种颜色设计出来。图片左端是一个切开了的香瓜的图案,形象生动的体现了箱内的产品,香瓜。采用流线型的与英国国旗颜色相仿的图案,暗指了该西瓜是来自欧洲的品种。
整幅图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产品的独特寓意,具有独创性。
四、发表情况(如有发表,必须注明首次发表的时间和地点;如无,则写没有发表)
该作品于
****年**月**日,首次发表于**。
申请人(签章):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