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知难行易or 知易行难
反方知易行难四辩总结稿
我方坚定的认为知易行难。首先让我们全面阐述一下今天的辩题,知易行难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我方一辩在立论时就已经特别强调,知是对事物的一般性了解,而非对方所说的持续过程。知易行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方面: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现在博士、硕士
也颇多,我们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但在将其运用于造福人类生活方面依然困难重重。现今,能源告急,各国都知道核能无疑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也有很多国家在运用核能,但日本等国却多次发生核泄漏事件,造成无数人员伤亡,难道对方辩友要说这是行易吗?众所周知,转基因大米的问题现今争议颇多,这分明是我们知了转基因大米可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知了如何制造该产品,却行之维艰啊!
道德方面:从小的教育,潜移默化中,我们已经接受了诸多道德的熏陶,明
确了法律规范,仁义礼智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不遵守社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人比比皆是。现今诸多丧尽天良的贪官污吏,他们良心泯灭的无知行径恰恰说明了行难啊。人们不是不知,只是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如懈怠、贪婪、欲望等社会环境因素导致行难。人们不是不知何为善、何为恶,只是无法自我约束,知而不行。今天,难道大家能够说,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再连捅八刀直至受害人死去的时候,不知道他不应该杀人吗,不,他知道,只是在那一瞬间,他被自己的利欲冲昏了头。纵使退一万步讲,人人都是活雷锋,都要努力做好事,但社会环境导致行依旧很难,如众所周知的彭宇案。现今,网友戏谑用一句话可以证明自己是土豪,“老人倒地,随便扶”,这不恰恰说明行难吗?
生活实践:外部环境的不可确定性和变化性对行的诸多限制,人们往往是认
识了规律,得出了解决方案,却因不得天时、不占地利,使得实践之路坎坷崎岖,荆棘满布。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难道我们就具有行医的资格了吗,就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了吗?不我们依然需要去行。所以,行更难。
最后,我方特别强调,知易行难并非让人们畏难而退,而是要勇于力行。明白了知易行难,才能更好的协调知与行间的关系。
总结陈词
谢谢,大家好!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论都起源于对方开展论题时所犯下的几个关键性错误。首先对方一辩告诉我们,知足常乐这一俗语为大家所熟知,可是,这句话出自没有经济危机没有核战争没有恐怖分子的老子时代,试问,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我们能对它们置之不顾像老子一样安逸出世吗?恐怕老子的悠闲得到的是清风拂面我们却只有擦着头皮飞过的子弹吧?第二:对方一辩还告诉我们,知足是。。。可是这样的知足确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既然任何事物的源头都是不知足,那么知足常乐的观点就是以我方观点为前提的,对方辩友却在苦苦劝诫大家要知足常乐,这难道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根据这两个前提,他们开展出X个论点。@注意自由辩论对方回避的重大问题。第一: 对方辩友主张在一方面应该提倡“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却鼓励我们设定合理的目标,有目标有梦想就是对现在生活状态的不满意不知足,难道对方辩友是要一半论证对方观点一半论证我方观点吗?
第二: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对于个人知足常乐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却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视而不见,对方辩友这种只看一半,不看另一半的看法能够让大家信服吗?
第三:对方辩友提倡有选择适度的知足,这是主观上否认知足常乐。因为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同学饿了就都放学吃饭去吧?对方辩友以偏概全,这样的借口我们大家能接受吗?
第四: “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但只有不知足才能对现状不满进而努力改变,对方所说的知足仍要进取恰恰证明了我方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
对方同学以上种种例证都不能证明,如何否认我方观点呢!
如果大家都知足,棉袄不会出现,平淡的家常菜不会出现,交通工具不会出现,房子不会出现,医院不会出现,而当最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成为问题时,我们今天就不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讨论知不知足的问题,而是围在山洞里讨论如何吃饭的问题了。我方认为,不知足是在珍惜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满足于现状,通过努力,采用正确地态度和方法,实现梦想,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快乐。我方提倡的不知足常乐是在法律和道德这一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之下的,不然,跳出法律道德的要求争辩任何问题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相反,对方提倡大家知足常乐,连最基本的竞争和发展都反对的话,社会怎么办?国家怎么办?时代怎么办?当一切都停滞不前大家都沉迷安逸,这就是对方辩友想看到的吗?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我方提倡不知足常乐,要在精神领域经济物质上“不知足”,在对待生活和求知的态度上“不知足”,进而填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知足”。
人是在不断改变和进步的,所以不会满足于一个目标的实现,可以说,人生是由不断追求目标实现目标再追求更高的目标组成的,追求的过程中每一刻都是甜蜜而快乐的,因为那梦想一步步离我们更近一点再近一点„„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更不能盲目知足了,这一点我方一辩已经陈述过了,沉迷自满终将国破家亡,在中国的近代社会中,文革十年浩劫带给我们的难道不是血的教训吗?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对于所有人就更要不知足才能常乐,知足带来的不过是一时的快乐,常乐无从谈起。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危机等问题仍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更不能放松知足,前面是一片未知的空间,不知足者,常乐!常乐者,不知足!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面对着东西方的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知足,究竟有多少堕落由你而生!究竟有多少盛世由你而亡!!
谢谢大家~
国际大专辩论赛 知难行易VS知易行难
各位观众,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的诸位贤哲们都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也留下许多著名的论断。
正方:知难行易 反方:知易行难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嘉宾,来自宝岛的对方辩友,大家好!洪荒久远的50万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火的运用是跨时代的大发现,然而直到一百多年前,科学家才揭开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规律,从而科学地说明了钻木取火的真正奥秘。这就无可辩驳的证明了我方立场:知难行易。
所谓“行”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包括对“知”的运用;所谓“知”是指对“行”的认识,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的问题。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所谓“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知难行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我方主张知难行易,理由如下:
首先,认识发生学告诉我们,行先知后,知难行易。人一生下来便会行,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要成为像对方辩友那样才学渊博的翩翩君子,寒窗十年苦,谈何容易。个人求知无穷尽,人类探索亦无止境。“钻之弥深,仰之弥坚。”孔子他老人家到了晚年还坚持学习《易传》,纬编三绝。可见求知难哪!
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知行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知是关键。无知之行只是简单重复。有了知,才有了自觉行为;有了知,才有了开拓引进。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是行路明灯,是行动指南,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成就。知,只有长期艰苦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显得更难。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说得好:“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起来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谢谢各位!(掌声)
反方一辩: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题目把知、行两个东西分开来,就是要我们讨论其中的难易程度。如果把纯粹的认知与行动弄得混淆不清,那么难易从何产生?对方辩友所犯的第一个矛盾就是把知包含在行的过程。这是还要讨论行的必要吗?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知行的配合,但不同的时代则需要不同的知行学说。大体而言,知只有两种,一方面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方面是科学经验的所谓知识。接下来让我从这两方面,分别论述“知”和“行”之间的关系:
第一,环顾当今社会,教育、科技日渐普及,但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却是日益堕落。所谓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社会不安的秩序才是我们所应当面临的问题。这时我们不禁怀疑,真的是知难行易吗?难道是知识教育文化不够?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具体的落实与实践方面吗?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的仁义礼智?我们难道不知道所谓一般的公民道德吗?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下下。”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难在具体的实践方面:由于人心的懈怠,由于外在环境种种的限制以及变数,所以说行难更甚于知难啊!
从第二个方面——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住这样的概念。爱因斯但发明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般的通病是什么?一般的通病就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方才要在这里解析什么是知难行易,什么是知易行难。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所以知不单只是知,行也不单知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所以明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我们就要对症下药,希望能够药到病除!谢谢大家!(掌声)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说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显然,他们把今天的“知行关系”偷换成了“言行关系”,嘴上说一说就代表你心里真的知道吗?鹦鹉经过训练还能说人话呢,但是我们能够说这些鹦鹉像对方辩友一样学识渊博吗?显然不能啊!(掌声)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高科技,开拓新领域,已成为世界潮流。人类已深深懂得知难行易,唯有迎难而上,方能健步而行。我方之所以认为知难于行,更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创造知识比运用知识更难。今天,人们对电灯已熟视无睹,可当年爱迪生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试过1600多种材料,做了一万多次实验,写下了两万页笔记。可见知有多难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周游列国,潜心于革命之学,险些命丧于伦敦,终于积心血而成《建国方略》。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大家说知很容易吗?叔本华说得好: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入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将在迷茫的大海中飘泊啊!第二,探索方法比运用方法更难。求知不止包括一般原理,更要掌握具体的方法。传说远古时鲧盲目采用水来土掩的方法,结果反而使洪水泛滥成灾,而禹以父为鉴,摸索出疏导的方法,终于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第三,认识规律比按规律办事更难。认识规律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规律不是推销员,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它有待人们不懈探求。改造利用沙漠资源就是一个认识规律的难题,一旦人类攻克了这一难题,沙漠变绿洲就不再是海市蜃楼。
综上所述,知是一个艰难曲折过程,他需要“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责任感,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更需要“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一次我方认为知难行易!谢谢大家。(掌声)反方二辩:大家好!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命题呢?对方辩友是在告诉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啊!对方辩友,在这样的命题下,我们看看今天的立论点该站在哪里?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所有的知识、所有知道的事情都是假的,除非你一一的去实现。举个例子吧。今天我们知道丢垃圾是不道德的,我也知道不丢垃圾是道德的。那么当我在丢垃圾的时候,你能告诉我说:我那个时候已经忘记道德喽,我不知道道德了?等到丢完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的说:我的道德又重新出现了。换句话说,对方辩友告诉了我们什么?对方辩友在这样的架构下,只是告诉了我们: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到底什么是知?什么是未知?不要忘记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方辩友不要混淆了。好的,再让我们从三个方面告诉大家,知虽然可能是很难的,但是行是更难的。
首先,在天时方面来讲。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
我们再来看看地理环境的限制。凭借今日建筑方面的发达科技我们就可轻易知道建筑长江三峡大坝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什么材料,但是从动工到完成也必须花上15年的光景。这工程浩大艰辛,全然都是环境所致的。
再者,知易行难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逻辑。人人都知道男性女性要互相的关怀,男性要平等的对待女性,但是经过20年漫长的妇女运动,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善,所以我们才要在北京举行妇女大会继续努力呀!(掌声)再者,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现今社会的个体不论是环保、女权、民主、法制、教育、和平、文化、道德都体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而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真正含义,才能使人人去了解,去透悟。坐而言不起于行是国人的通病。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使人人勇于立行,耻于空谈,才能发挥真正中国传统愚公移山的力行精神!我的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林立书同学!现在我们请正方三辩韩璐同学发言,时间也是3分钟。请。
正方三辩:大家好!对方一辩给我们谈到道德伦理,又说嘴上一套做又一套,请问这是真正的知道道德吗?请对方辩友给我们解释,什么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呢?对方辩友又说,有些人不是不知道,而是说不愿意去做,那么,这是不是要给小偷找借口呢?因为小偷说“我真的不是不知道偷东西不好,可是我就是忍不住要伸出第三只手”啊!
翻开历史史册,人类求知探索的伟业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生命诚可贵”,但是李林塔尔为了科学却献出了生命。“爱情价更高”,但是诺贝尔为了事业却终生孤独。李时珍遍尝百草才获得“回春之术”,司马迁励精图治终成《一家之言》。对方辩友你一定也还知道,大热问呕心沥血几十年才孕育了《进化论》,布鲁诺用生命凝成真理,“魂归去来兮。”“艰难困苦,玉汝予成。”古往今来,就是这用热血和生命叩响知识之门的求知者铸成了人类文明的脊梁。
正视现实人生,行正如辩友所说的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对已知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知比行更难。“求知之路漫漫兮,人类上下而求索。”和平难,难就难在尚未达成各国的共识;反腐败也难,难就难在还不知道制止腐败的办法;治艾滋病更难,难就难在医学知识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而有知,行就会化难而易。博大精深的知识、入木三分的思想的确来之不易,可是换来的却是行动中的大刀阔斧,工作上的从容自如。越洋电话让“天涯若比邻”,电波送衷情;信用卡让我们“一卡在手,走遍天下”。
自由辩环节
正方:这求知的过程当然也是知了。我们说知就是求知、得知嘛!行才是行动之义。对方同学说知很容易,那么请您告诉扎伊尔的人民如何去防治那个可怕的埃博拉病毒,那可是比艾滋病还要可怕啊!
反方:对方辩友说得好。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把知的过程也界定成知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今天基本上知是无所不在。然而不是!今天,我去求知是一个行为,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有任何困难的话,那就是——求知的行为难,而不是知识本身难哪,对方辩友!(掌声)
正方:我们讲知行相比,当然(是)就知、行两个过程相比喽,对方同学把知压缩成一个结果,而把行扩展为一个过程。那么一个结果一个过程如何比较难易呢?(掌声)
反方:如果按照对方所说的知难行易,原则出现后那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很简单的。那么,两千年前柏拉图告诉我们一个“理想国”的境界到今天为什么还没有出现?
正方:对方辩友,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达到理想国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还是知之不深呀!对方辩友刚刚又说,知识很容易学,那么我们又请问对方辩友了,这世上有没有外星人呢?我们怎么样和外星人做交流去做朋友呢?
反方:对方说(实现)“理想国”是没有方法,那马克思早就说过建设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实行步骤,为什么仍然需要毛泽东、邓小平先生的致力改革?中国为什么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行”难道不比“知”还要难吗?(掌声)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您没有看到吗?在我们提出改革的正确策略和方法后,中国17年的改革可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哇!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喝了那么多参汤补药,也治不好她的肺病,可是今天痨病能治,绝症不绝,请问这不是知的功劳,难道还是“行”的功劳吗?(掌声)
反方:对方辩友不要跳出讨论的论题之外。今天知是一种静态的认同和理解。任何一个具有中学程度以上的都知道爱因斯坦的伟大公式——“物体所散发的能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也都知道原子弹是根据这公式制造出来的。那么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你没有看过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生做出原子弹嘛。(掌声)
正方:对方同学记不记得这句名言呢?法国的蒙田说:“背得烂熟还不等于掌握知识。”对方同学说死记硬背就等于完全掌握知识了吗?(掌声)
反方:那么换句话说,对方辩友,今天如果有一个专治胃溃疡的医生,而他自己又得了胃溃疡,难道你要说他不懂如何去治疗?不懂如何去保养吗?
正方:这个医生就要去找一个更能精通治疗胃溃疡的医生来治疗他的病啊!对方同学刚才说来说去无非是说,学习也不是求知,苦读也不是求知,只有那一张文凭的结果才是知了,那我们干嘛还从小学读起,干脆直接读大四拿文凭好了。(掌声)
反方:对方辩友,我们都知道人都会犯错,按照您的说法,只要犯错就是不知,那么我们有两个问题请您正面回答。第一,如果只要会犯错就是不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上有谁知道道理?第二,如果按照您所说,一直保持正确的观念才是知的话,那么真知,您的知,要在哪一个世纪——是不是人类灭亡的时候才会出现?(掌声)
正方:对方同学说的好。宋朝的陆九渊就说过:“真知非则必能去,真知过则必能改。”如果他真知道道理的话,怎么不改正错误呢?
反方:那么也就是说,在对方辩友的架构之下真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可能要等到地球灭亡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该改成“吾爱吾师,吾更爱不知”啊!(掌声)
正方:我们说知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对方辩友,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积累一下真知,怎么会说真知要到地球灭亡的时候才有呢?那么说你们四位辩友坐在这儿都是“无知”的人吗?(掌声)
反方:对方辩友说得好。对方辩友你也承认了真知是经由行动的不断检验而发生的,那么难的应当是行动的过程,困难重重,当行动的过程克服了困难之后,真知就自然产生了,这也就是今天的“格物致知”.的真义呀,对方辩友!(掌声)
正方:对方辩友说知行中来,所以知易行难。那么我们知道,人也是由猿猴进化来的,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是不是说做猴子是苦不堪言,难上加难,而做人倒是“轻轻松松过一生”啊!
反方:对方辩友,请你不要套用王阳明先生所谓的知行合一那个知的定义了。对方辩友是不是告诉我们说,木炭必须经过压缩的过程、压力的过程才会变成钻石,那么其实木炭就是钻石,对方辩友可以这样解释吗?
正方:对方辩友搞错了,把知行合一的恰恰是对方辩友。我们一再说求知的过程就是知,我们的行就是运用实践这个知,怎么能说我们是知行合一呢?
反方: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告诉我们说不断检验出错误的时候,得出来才知,按照对方辩友这样的逻辑的话,那么我不断知行,知行,难道这不叫“知行合一”吗?!
正方:难道这一个人在不断地由知然后再指导行,然后再由行再得出知,这就是说,知行都是“知说是行,行就是知”吗?那么对方辩友,你们今天坐在这儿到底是来知呢,还是在行呢?你们是知行一体吗?
反方:对方辩友,这也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嘛!你所说今天要用一切的努力去把知发现出来,这一切的努力就是行为。今天行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探索真理,一种是实践真理。您怎么能够说实践真理才是行,探索真理就不是行呢?对方辩友请正面回答。(掌声)
正方:我们说探求真理当然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了。我要请问对方辩有的是,你们说行难,你们想不想把行难变成行易呢?
反方:对方辩友,今天我们辩论的是一种理论的现象,一种真理的所在。(我们在这里讨论)“行难”跟我们要不要去勉励人们去做是两回事。今天就算辩得出行难,我们还可去勉励人做,怕就怕今天您主张知难,是不是在告诉人们说难的东西你先不要去管呢。
正方:不是说不要去管,而是要化行难为行易。怎么办?就要去解决知的问题呀!对方辩友,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王书礼副教授也说,近年来台湾地区,犯罪问题严重,而要寻找到有效的策略则是难上加难。请问对方辩友,您是不是也深有同感呢?(掌声)
反方:所以大家都知道不应该有犯罪,不应该有暴力,不应该有坏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层出不断,难道这不是他不去做吗„„(哨声终了提示)
正方:对方辩友说得好,正是因为对方辩友知道不应该去犯罪,知道不应该去犯错,所以我们看到四位同学是翩翩君子啊!
主席:请正方继续发言。
正方:对方辩友说,现在向好人学习都很难,要谈道德也很难,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进行道德反思,知其所以然,请问是不是更难呢?
正方:“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孔子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孔子又说:“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请问对方向学,这是知易吗?
正方:对方同学刚刚举了很多(关于)辛苦的例子,但是辛苦流汗就是艰难吗?对方同学是认为在操场跑两圈难呢„„(哨声终了提示)
反方四辩:大家好!中国人真是了不起!怎么说?因为中国人能用一个字象征很多种含义。怎么说呢?今天对方辩友所说的“知”,实际上是一种知跟行结合出来的产物。今天所谓的真知是要经过不断地行动做出来的“知”,那个中间“行的过程”,指的是“知的过程”,那不是“行”。然而,各位,让我们来想想看,究竟为什么我们要讨论这样的题目,讨论这样的题目的真谛应该是让大家站在同样一个立足点来比较纯粹的认知跟实际的行动两个哪一个比较难。对方辩友却想要用颠倒的方式告诉我们说,追求真理的过程叫做“知”的过程,不叫做“行“的过程。然而,请问各位,爱迪生发明电灯用了好几种金属的过程,难道不是一种行的实践吗?他目的是为了印证他的理论,不是吗?
我们想告诉对方辩友,任何理论存在的目的都在于它要能够解释世界。然而,我方一开始所强调的道德良知的知确实是知易行难哪!今天,难道大家能够说去杀人的人那一瞬间他不知道他是不应该杀人吗?不,他知道。只是那一瞬间,他被他的欲望以及冲动给冲昏头了,他忘了不能去杀人。而对方辩友的说法是:“只要你在犯错误,你就不知道喽!只要你做错了,你就不是真知喽!那我们就不晓得了,一个人如果要获得真知恐怕真的是所谓盖棺论定,到他死的那一刹那去检验他的过去历史,哪一件事情是他从来没做过的,他才是真知。这样,是公平的吗?(掌声)再者,我们就科学知识上的知来讨论,到底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在座各位,谁不知道圆形是什么形状,然而现在给你一支笔,你能够用手画出正圆形吗?(掌声)这就是标准的“知易行难”哪!即便给你的是圆规,也会因为颜料的深浅、线条的粗细不同而画不出科学上的正圆形。这难道不是“知难行易”①的最佳写照吗?诚如我们在刚才的辩论过程中所告诉大家的,如果对方辩友以有没有犯错误来对知不知作为概念的话,那么,今天抽烟的认识不是到死的那一刹那,他真的流下了最后一滴眼泪的时候,对方辩友才要说“他真的知到了”。(掌声)然而,当他拿到烟盒的时候,看到“吸烟有害健康”的时候,它其实不知道,他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合乎在座各位的经验法则吗?
我们希望告诉大家的是,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今天我们把纯粹心灵上的体验与认知上跟实际上的行动上的难易比较出来后证实了知易行难的命题。然后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正因为行比较难,所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大家一起来实践。如果向对方辩友所说的行易的概念的话,大家其实不必去探讨行的法门,大家只要去蛮干就好了,因为行是那么容易嘛!道理之间应当如何小心谨慎不用去管它了嘛!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第一,对方辩友在知跟行之间没有办法准确的划分。对方辩友还想要告诉大家追求知的过程,那是“知”,那不是“行动”,纵使你拼命去做,那是“知”,那不叫“行动”。第二,用“知易行难”的方法较能够解释世界,用知难行易的方法就能够给人类较多启示。因此我们要告诉大家,这样的观念出现是理所当然且势在必行的。谢谢在座各位!谢谢大家!(掌声)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各位嘉宾,大家好!刚才我们和对方辩友在知与行孰难孰易的哲学命题中探讨了这么久,求知的过程实在是艰难啊!对方辩友雄辩的口才诚恳的风度确实非常感人,但细细想来,这似乎并没有遮盖住他们立论上的某些偏误。
第一,对方同学知行不分,把知的功劳都记在行的帐簿上。知行比较应该两个过程的比较,而对方同学把知看作一个静止的结果,把行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请问这二者如何可比呢?第二,概念不清。对方一味说知有两种,一个是“科学之知”,一个是“道德之知”,可对方同学说来说去,都是大谈道德,我们今天就不要科学了吗?道德之知是什么,对方说是良知,那么对方说的良知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吗?人们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了吗?第三,偷换辩题。对方同学举了大量事例都在论证言行关系。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知行关系,言绝不等于知啊!下面我进一步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行先知后,能行未必能知,能知却必定能行,所以知难行易。第二,行动中可能会遇到些障碍,这归根到底是因为知之不足,或者知之甚少,要化阻力为动力,人要依靠智慧的指引,所以知难行易。第三,个人探索求知易历尽艰难,而要众人达成共识则难上加难。我们和对方辩友刚才辩论得如此辛苦,不就是因为我大家不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吗?但是只要众人知了,便能众心齐;众心齐了,便能泰山移。所以还是知难行易。今天,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聆听21世纪文明的涛声,我们思考的绝不仅仅是知与行难易问题,而是人类如何继往开来的命运决择。回首往事,“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古训,令我中华步履沉重。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目光只停留在人伦道德的狭小天地,只相信天经地义,天命难违,而科学则被斥责为奇技淫巧。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使人轻知怯行;而轻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难怪中山先生激愤地说:“中国近代积弱不振,实为此说之误也。”立足现代,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人已经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知难行易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当今中国,科技兴国、发展教育已是基本国策;环顾宇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是蔚然成风。“知识就是力量。”新的科技革命的号角已经奏响,只有知难而上,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人类仍须孜孜不倦地求知,我们的未知领域还很多——如何永保和平,让那口衔橄榄枝的白鸽自由飞翔,我们尚无良策;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知之不足;如何从根本上抑制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让真善美的甘露遍洒心田,我们仍在探求。求知是艰难的伟业,求知更是永恒的挑战。让我们记住阿基米德的名言吧:“给我扛杆和支点,我将撑起地球!”谢谢各位!
“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如果一个人仅仅靠纸上谈兵,干什么事都不会成功。这恰恰符合了莱特兄弟的那句话,“鹦鹉是惟一能说话的鸟类,但它是飞不高的。”是啊,只有行者,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饮水思源”的古训家喻户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老少皆知。千古绝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恩惠报答不尽的感情,让感恩的思想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所以对方辩友,,邓小平,该科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1982年就提出来了,可是呢,我们建设了三十年啊,三十年后的中国突飞猛进,我们付出了多少的努力!马克思在百年前就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可是我们得建设多少年啊,对方便有,如果你命大活上个千八百年,一定告诉我,共产主义什么样的,我在酒泉之下一定倍感欣慰!
知易行难标准解释是:明白、知道一个原理或道理是很简单,而要将其付诸于实践行动并不容易。请不要拿95国辩的辩词来充数。
知易行难
发音 zhī yì xíng nán 解释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出处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示例 现在提出这问题,盖亦~,遂只得空口说白话,而望垦辟于健者也。★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知易行难”说,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说对资产阶级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在理论上,容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上,容易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文/孙震芳
近日细细品读了清代李毓秀所编写的《弟子规》,书很薄,内容也不多,仅千余字,可谓寥寥无几。然而读之,朗朗上口;思之,镌隽于心,可谓“大道至简”,字里行间透露着圣人之训,充溢着先贤“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教导。
《弟子规》开篇就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所谓开宗明义,总叙仅用二十四字就言明全书宗旨:《弟子规》仍圣人之教诲,在于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从“孝、悌、谨、信、爱人”开始,在做好这些的基础上,再学“文”。这短短的二十四字却涵盖了人如何立于世最基本的道理。老子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最深奥的其实是最简单的。为人处事,首要学做人,然后才是学做事。
人之初,百善孝为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人人都知要孝顺父母,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又有几人能完全做到,扪心自问,为人子女的我们,是否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连父母亲仅有的“常回家看看,聊几句家常”这样最简单的愿望都未必能做到,何况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想更多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父母为了子女生病而日夜操劳,而夜不寐,寝难安吧。
人人都知“人无信不立”,“凡出言,信为先。诈为妄,奚可焉”,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每个人都明白,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完全做到呢!反躬自省,走进社会的我们,是否在面对现实的利益考验和权欲冲击时,而屡屡“割地让城”,却又每每以“仅此一次、下不为例”为由而安慰自己,只能在无奈和挣扎中渐渐在背离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
人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万般皆下品,唯为读书高”话虽不够周全,可却是妇孺皆知的道理。读书简单吗?简单,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是古往今来能够读好书,读成书,读懂书,用活书的人又有几何?我们是否总是“方读此”又“慕彼”,“此未终”,又顾彼呢?所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又有几人做到呢?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最简单的却往往是最难做到的,最难一以贯之的。读《弟子规》不难,读懂《弟子规》相信也不难,难就难在是否能够按照《弟子规》中所教导的做人之本,处事之道去做,难在是否能够身体力行。知易行难,说起道理来,人人都是一套一套的,可是真正做起来呢?王阳明说过,“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必然会导致“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的弊病。即使现在你明白这些简单的道理,可是在实际中不去做,不践行,最终也等于“不知”而已。只有践履德行,做到事上磨炼,才能知行合一。
也许,《弟子规》从我们为人处事之基本处着手,传达圣人之训,正是告诉我们这个“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的道理,让我们潜心做“弟子”,从孝顺父母、尊师敬长开始学会做人,从谨慎修身、言行合一开始学会处事,从行善最乐,泛爱众人开始学会仁者爱人,去践行先贤的教诲。
2004年夏,在北京举办为期4天的“2004年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高峰论坛”。在这次有2000多名中国工商界精英参与的头脑风暴中,许多人都希望从杰克•韦尔奇那儿得到“一招灵”式的秘诀,但他们大多都失望了。而下面这段经典而简短的对话,却永远留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有中国企业家问: “我们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我们与你们的差距却那么大?” 这位通用电气前总裁、20世纪全球最杰出的经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说: “你们„知道‟了,但我们„做到‟了。” 1原来,这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别处,竟在“知道”还是“做到”这寥寥四个字上!是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知道”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上,再好的理念、再好的原则、再好的诀窍、再高的智慧,也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资料,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做到”。可以说“做到为王”!很简单,“知道”并不等于“做到”,而且远不等于“做到”。这正如人们都“知道”吸烟的害处,但真正“做到”戒烟的人却寥寥无几一样,要从“知道”到“做到”,还有极长的距离,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然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国人有个极大的误区,仿佛“知道”了,就大功告成了,就万事大吉了。正因为此,如今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当事者沾沾自喜、而实际上可悲可叹的“知道文化”——什么都知道,说起来一套又一套,谈起来一个比一个头头是道,但就是做不到。因此,如何改变这种只重“知道”、不重“做到”的“知道文化”,如何前进一步,从“知道”变为“做到”,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每一个希望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都不能忽视它。寓智慧于行动,寓伟大于平凡,寓成功于习惯之中了。
总之,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是由基本事件构成的,易不仅是对事物难易程度的描写,更是一种态度和基础,一种从点点滴滴做起的态度,对事物基本组成的掌握,试问,基石不稳,高楼能盖到几层?空中楼阁终究只是传说
某家长训斥儿子,你的外语成绩又下降了。你知道落后的原因吗?儿子说,知道,用功不够。家长“乘胜追击”,既然知道原因了,你该怎么办?儿子一本正经地说,从明天开始6点起床背单词,保证成绩进前10名。然而第二天早晨,不管家长如何大声呼喊,这个中学生继续鼾声如雷,迟迟不愿起床。“道理知道”了,但“做起来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易行难”吧。
小孩子如此,某些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个朋友体重95公斤,典型的三高。医生反复告诫他一严控饮食,二锻炼身体。对此“老生常谈”朋友心知肚明,然而一看到美味佳肴他就成了肠胃俘虏,一散步他总急着回家看电视。这不也是“道理知道”得清清楚楚,但“做起来就是难”吗?
这样“知易行难”现象,在个别领导人身上也存在。最近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福建省委宣传部原部长荆福生就是一个典型。此人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写起文章来妙笔生花。他的不少大作还发表在最权威的报刊上:“常修为政三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看,字字珠玑,让人拍案叫绝。倘若他身体力行,肯定是一个优秀干部。然而他偏偏丢掉了“为政之德”,遗忘了“贪欲之害”,失去了“律己之心”,糟蹋了“高尚情操”,抹黑了“革命本色”,成了“金钱、美色”的奴隶,先后受贿766.75万元,并和几个女士共写了一段段“风花雪月”的故事,最后被判无期。
知易行难标准解释是:明白、知道一个原理或道理是很简单,而要将其付诸于实践行动并不容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没有一次次前人的实践,又怎么会出真知呢?若一切都只停留在书本之上,那么那些真理岂不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了么,可谓行难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辩总结:
(先指出对方在辩论过程中的漏洞之处:)
今天,我们的反方,说得非常的精彩,但是,事实胜于雄辩!首先要指出反方所出现的以下漏洞:
1、2、………………….我方的观点是自信是与生俱来的。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此处自信的定义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自信的含义是广泛而且多方面性的,而反方所指的 则是对自信片面或者一种狭义的理解。
对于反方所提出的问题,我方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其源头,没有凭空出现或者生成的某种事物,钻井取水,饮水思源,万物皆有其首,而与生俱来的自信才是作为了后天培养与形成更高自信的出发点与奠基石。我们把后天各个方面对自信的自我培养,自我磨练,以及身边亲人朋友的鼓励等,各种后天对自信提升的方式,比作无数个零,但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信才是最重要的那个一。没有了这个一(图),你后面再多的零,也都是在扯淡,最后还是等于蛋(图)。
今天我方的观点:自信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当然肯定在后天的培养,是个人形成自信最主要的原因,然而也请我们的反方注意,是≠全是,就是,只是(图)。而我方今天所提出需要肯定的自信,是指的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图中的这一部分(图),是符合人后天生长,发展,提升所需要的。为什么我们的反方要对,我们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符合人类生存需要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一种优秀品质予以否认呢?!
同时我还想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这种,对人类自信的这些表现,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千百年来都称之为“自信”,如果依照对方辩友的解释,是后天周围环境、他人所带来自信,那还称之什么自信,以后直接改名叫他信就好了。
再者,如果我们赞同了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就是指,只要我们通过了后天的培养与锻炼,我们就能拥有自信,是吗?不是。如果否之,那么就是指,如果我们通过后天的培养与锻炼,没有能够获得自信,那么我们就是没有自信的人,是吗?都不是!
综上所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信与生俱来。
四辩总结:
(指出对方四辩程词,整个过程中的漏洞之处:)今天,我们的反方,说得非常的精彩,但是,事实胜于雄辩!首先要指出反方所出现的以下漏洞:
1、2、我方的观点是自信是与生俱来的。首先我们要明 确的是此处自信的定义是什么,我方认为,自信是 个体对自身诸方面的肯定程度,是对自己能力、价值 等作出客观、正确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性格特征。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三大特 征。并与其他人格系统存在密切关系,其形成和发展既 受个体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个体外部环境因素的 制约。英语中的 confid~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confide嘶 al,是指个体信赖自己或自己处境的一种情绪或自觉,感到有把握的状态。美国心理学家Dickstein(1977)则认 为自信是涉及到具体活动领域或担当某个角色时产生的一 种自我效能感。自信是一种持久的人格倾向。还有学者从 本能论的角度探讨自信,如Smith(1990)就认为自
信是人类应付冲突的天赋能力,是人类的天性。国内研究 者车文博(1985)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 的一种自我意向。由此可以看出自信的含义是广泛
而且多方面性的,而反方所指的 则是对自信 片面或者一种狭义的理解。
对于反方所提出的问题,我方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 有其源头,没有凭空出现或者生成的某种事物,钻井取水,饮水思源,万物皆有其首,而与生俱来的自信才是作为了后 天培养与形成更高自信的出发点与奠基石。我们把后天各个 方面对自信的自我培养,自我磨练,以及身边亲人朋友的鼓 励等,各种后天对自信提升的方式,比作无数个零,但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信才是最重要的那个一。没有了这个一(图),你后面再多的零,也都是在扯淡,最后还是等于蛋(图)。
今天我方的观点:自信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当然肯定在后天的 培养,是个人形成自信最主要的原因,然而也请我们的反方注意,是≠全是,就是,只是(图)。而我方今天所提出需要肯定的 自信,是指的我们所看到的这幅图中的这一部分(图),是符合 人后天生长,发展,提升所需要的。为什么我们的反方要对,我 们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符合人类生存需要的,一种与生俱来的一种 优秀品质予以否认呢?!
同时我还想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几千年来一直 流传下来的这种,对人类自信的这些表现,从我们 的祖先开始,千百年来都称之为“自信”,如果依 照对方辩友的解释,是后天周围环境、他人所带来
自信,那还称之什么自信,以后直接改名叫他信就好了。
再者,如果我们赞同了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就是指,只要我们通过了后天的培养与锻炼,我们就能拥有自信,是吗?不是。如果否之,那么就是指,如果我们通过后天的 培养与锻炼,没有能够获得自信,那么我们就是没有自信 的人,是吗?都不是!
综上所述,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信是与生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