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观后感(通用10篇)
电影《长安三万里》再现唐朝繁荣的动画奇观,以长安城为背景,层层递进的情节和精细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同时也带领着大家领略唐朝时期的文化底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安三万里》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
长安,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城,它以其繁华和辉煌,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李白作为一位骚人诗仙,更是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长安三万里》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现。然而,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之后,我对李白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非常深刻。
电视剧中的李白,在我看来是一个执着追梦的人。他和高适约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相互监督,一方面也是为了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在这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终怀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只巨大的大鹏鸟。然而,在现实中,改朝换代,他的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职位,但这些对于他的梦想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
一幅像李白这样的才子画美好未来的图景在这场权力转移、思想不自由却又充满机会的争夺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他在这个幸福与悲哀同在的世界里把此生献给了文化,但这种贡献在当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李白所被赋予的职位,只是为了将他安排在宫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才华横溢之人的.奖励。在这个时代,李白的诗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缚,根本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欣赏和发扬。
在李白走过的那三万里长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华与浮华并行,天子与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华却被边角化了。就像高适所说的那句话:“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间,其地位尴尬,非比寻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他从未忘记自己想要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大鹏鸟,即使他已经身在政治漩涡之中。
在电视剧的结尾,李白的梦想得以实现,他终于成为了一只大鹏鸟。但是,这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只大鹏鸟只是李白内心深处的梦想。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现实已经把他束缚了起来,让他无法真正地实现所梦想的自由。
长安三万里,是李白执着追梦的过程,是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烧着的火焰。这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梦想的李白,也让我们思考到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人的心灵需要梦想,但现实也需要面对。梦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但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坚持向梦想靠近的过程。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2
今天晚上,我和雯雯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让我看到了正直,耿介,一心为国的高适,也让我看到了放荡不羁,喝酒作乐,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
古人想尽了办法,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各种原因交杂其中,无论是行卷,还是荐举,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李白和高适两个人的目的一样,可是因为性格的不同,最后两个人的结局迥然不同,高适看到在长安的李白,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无助的摇头;李白不可能像高适一样,在家乡梁园苦练枪法,只为在战场上用高家枪法杀敌。
李白的诗歌无人能敌,浪漫,洒脱,想象奇特,或许和他有西域人的血统有关,也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而作为边塞诗人的高适,目睹了边关的战况,才能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诗句。
也许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有关,不是他人的.三言五语能够规劝的,当李白投靠到永王帐下,永王伏诛后,李白受到牵连,就放到夜郎,高适担心自己和李白的关系,会加重李白的罪行,遂让郭子仪帮忙,这样李白得以获救,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有能够帮你出谋划策的真心朋友。
古人亦要负重前行,今人又当如何呢,凡事不必太过执着,唯有健康快乐才是大计!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3
近日,一部电影刚刚上映就风靡全国,受到一致好评,让人感慨万千。这就是《长安三万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高适受到了围困,最后在监军的帮助下夺回长安的故事。在这期间他还回忆了与李白的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一起经历的事感动着高适,也感动着我们。
整部电影充满了历史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其中暗藏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望岳》、高适的《别董大》、《燕歌行》等等,每一首都让人拍案称绝,每一首都让人叹为观止。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最佩服的是李白的才情,但最喜欢的人物却是高适。也许有些同学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你一定晓得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一生习武,但一直到了晚年才被重用,他老实呆板,做人诚实,忠心报国,与李白是要好的朋友。
李白和高适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贯穿整部影片。高适与李白,一个是忠厚老实,一个是帅气潇洒,一个是精明能干的老将,一个是写下千古名篇的大诗人。两种不同的性格,两种不同的处事方事,但他们却是感情深厚的老友。他们的友谊,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想告诉我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别人,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长安三万里》,那美轮美奂的景象,那感人至深的情节,那扣人心弦的情感,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4
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实在是酣畅淋漓,讲述的是李白的一生,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那些年,整部电影的节奏并没有什么高潮迭起,按照时间线慢慢推进,细细展开,留下无限回味。
一座长安城,半部华夏史,那些年的长安诗人们觥筹交错,举杯共饮,胡姬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最后李白游湖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中,高适放弃驰骋沙场退居幕后,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不纠结不束缚,归于自然。一个朝代拥有怎样的文明,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子民拥有的观念与气度。
古诗词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长安三万里内,多少才子名满天下,多少壮士为国捐躯,多少人的梦想实现又破碎。更多的是默默无闻,在破城之时因为一只冷箭,一双马蹄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消逝。但,那些诗句流传至今,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宝宝总是会问我,学习诗词有什么用?当影片中响起《早发白帝城》《将近酒》《侠客行》……大家都忍不住跟着吟诵起来,上学时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句现在觉得越来越有魅力,蕴藏在诗句中千古的理想,今天成为孩子们内心的精神源泉。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拥万丈豪情吗?
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少年说,生此盛世要为大鹏。时代赋予了我们选择理想的权利,我们理应以回报时代为目的,以报效祖国为理想创造盛世,个人的小梦编织祖国繁荣昌盛的大梦,扬帆远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5
看完《长安三万里》,我仍然被其故事内容和精美的画面所震撼。
故事以高适弃守云山城为开端,通过老年高适对李白的回忆,壮美的大唐盛景和高适、李白、杜甫等诗人们的深厚情谊缓缓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画面一转,演出高适利用计谋巧妙夺回云山城的故事。
整个故事体现出了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以及唐诗流转千年的经典魅力,通过对高适一生经历的描述,我更加了解了高适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先只是停留在他是诗人的层面,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边塞诗人中的“边塞”的.重量。他胸怀国家,抱负远大,一生都在追求保卫国家的机会,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有为国贡献的理想,并不懈努力。万万不可玩物丧志,沉迷外物,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6
今天王老师带我们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非常感动。
这是一篇关于高适的电影,他把他和李白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度过的时光都演了出来,一丝不漏!
77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主要由于安禄山以三镇节度使和御史大夫的身份叛变,带着其他叛国的人建立了燕国,高适他没想到安禄山居然是这种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几年后,李白投靠了永军,高适很生气,就想问一问李白是怎么想的?忽然一阵脚步声传进了高适的耳朵,一个穿着白衣服的人被推了进来,哟,这不是李白吗?高适的`书童走上前,拉开窗帘高声问道:“你看看,江夏都被毁灭成什么了?你还敢回来,太无耻了吧!”说完,李白就被关进了监狱,想出也出不来了。
之后,敌人又来打仗,唐军奋力反抗,可是等来的却是快要全军覆没的景象,士兵们累得连气都不想出了,可是敌人可不管这些,继续骚扰唐。高适见了这些,忍无可忍,用了李白曾经交给他的办法,伪装到自己都认为是真的地步,带着程公公把他以前放弃坚守的一座城夺了回来,取得胜利!
这就是我最喜欢,最感动的地方,我懂得了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内涵,知道了永不放弃,一直努力,就可能反败为胜,取得最后的胜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7
当看完了《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朴素自信和对个人与时代的梦想实现的坚信。无论他们秉承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唐朝人始终怀揣着这份自信,相信自己和时代的“唐朝梦”都能够实现。
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让我了解到了她们的这种自信其实是源于他们的“自知”,也源于那个时代。电影以高适和李白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相识、相知和相离,同时也映射出了整个大唐的兴衰。高适和李白他们两个人其实都共同秉持着这么一样东西,那就是唐人的自信,当然两个人又同时代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李白作为唐朝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代表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他对于理想和浪漫的纯粹追求让人们钦佩。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的内心始终如一。年轻人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是因为在年轻时我们和李白一样,怀揣着梦想,相信自己的抱负终将实现。
然而,随着阅历和挫折的累积,我们的天真逐渐变成了世故,理想变成了现实,乐观变成了忧郁。而李白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他从未改变,无论是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他仍然是那个乐观的天真,那个怀揣着谪仙般理想主义的人。这种坚持自我、挥洒激情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高适则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在外在形象上与李白截然相反,但在内心上却与李白契合。高适离开家乡后,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普通的`一个人。有些人可能会因此气馁,但高适选择继续努力,永不言弃,甚至为了实现理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
他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通过对方看到了自己,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
无论是李白还是高适,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他们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和自信。唐朝的诗人们相信自己可以跨越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乐观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常常被迷失,人们因为价值观的混乱而迷失方向,因为理想和现实的相互掣肘而陷入内耗。
然而,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无论是李白、高适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应该怀揣着一颗小小的理想之心,尽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部电影其实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只有这么多,才能够让自己过得更加快乐,更加的洒脱。
《长安三万里》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追求理想还是踏实奋斗,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迈过每一道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每个人都能尽兴人间,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8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大唐节度使高适在吐蕃大军攻打西南时,面临着长安城的危局。孤城困守之际,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回忆起曾经的辉煌和悲壮。
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精细,以唐代文化与历史为基础,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出唐代文人名流的生活和境遇。影片的画面非常精美,场景错落有致,每个细节都非常到位,让人仿佛穿越到唐朝的长安城中。影片的音乐也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盛世文化的魅力。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军事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辉煌和悲壮。他和李白是好友,二人一同畅饮长安城的美酒佳肴,共同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歌。但在安史之乱中,高适的家破人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带着妻儿和族人流亡他乡。而在长安城的困守之际,高适不惧艰险,带领着守城的士兵坚守城池,保卫唐朝的尊严和荣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的形象。
影片中的李白则是一个文化巨匠,他的文学成就被后世传颂不衰。他的作品充满着豪放和激情,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和高适一样,都经历了唐朝的盛世和动荡,他们的交情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在长安城的’孤城困守之际,李白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和高适一起守卫着这座城池。这种义气和忠诚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唐朝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的精髓。
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电影。它通过对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还原,表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和精神。影片的画面和音乐都非常出色,让人沉浸在唐朝的盛世文化中。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和一个文化巨匠的形象。他们的友情和忠诚,也让人感受到了唐代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电影值得一看,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9
7月8日,《长安三万里》电影上映了,妈妈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一路上我都很期待,因为我想一睹那些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想看看是怎么样的李白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词曲。
电影主要是讲高适回忆他跟李白的种种往事,性格迥异的高适和李白从青年时偶然相识,之后的十年,乃至一生都算是知己了。影片中提到的诗人有很多,如王维、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等等。
影片的接近尾声的时候主要是讲高适借用李白教他“相扑”时候的战术,以假乱真诱骗吐蕃大军,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吐蕃大军全军覆灭,守住了长安。高适却没有贪恋权贵,把战功让给了接替他的下一任将军。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的性格属于那种潇洒不羁的,我很羡慕他的才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优美的佳句。影片中提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等。我最喜欢的.是《将进酒》里面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后我要好好的品味每一首古诗,认真仔细的体会每首诗的意思,多多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心境。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0
“盛唐走十万里,黄鹤情怀犹耿耿。三杰群芳共绘就,诗魂今为你我鸣。”
谁不曾被那些描写盛唐的诗词深深打动过呢?当我们再次在《长安三万里》中重温这些经典,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熟悉又遥远的长安城。
诗魂今在,盛唐尚存。巍峨的凤凰城,氤氲的黄鹤楼,一袭白衣的李白,不老的杜甫,还有那些熟悉而感人的诗句,在电影的渲染下再次活了起来。精美的动画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浪漫而动荡的年代,仿佛穿越时空,重回盛唐。
然而,当我沉浸在诗意盎然的画面中时,内心不禁涌起了一些疑问:这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否真的如电影中所描绘的那么相似?诗人们对待时代变迁的态度又有何不同?
原来,细细比较文献,我发现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经历远比电影中的设定差异更大。杜甫选择追随肃宗而非玄宗,这一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走向。李白虽然清高不群,却也无法避开世事的汹涌。
然而,又何须苛求虚构的影视作品完全还原历史?这些伟大的`诗人早已超脱出尘世的名利纷争,成为千古不朽的灵魂。他们用笔墨留下的,是超越一切的风骨与气节。
《长安三万里》所传达的,正是这些伟大灵魂的共鸣——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仰望星空,追求卓越;他们在人生的风雨中倾吐心声留下闪光的诗句。正如李白所言:“朝辞长安,暮至长安,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每个人的长安之路也充满了未知的坎坷与不期而遇的惊喜。有些东西,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看清。但只要心中有诗和远方,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1
看了《长安三万里》,零零散散的回忆汹涌而来。先是儿时学的各种古诗,当时只忙着背诵默写、了解诗意,对写作背景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的了解历史,也没有真正窥探过诗人的风骨。而后是各种熟悉的大唐诗人名字接踵而至,比如贺知章、岑夫子、王维、孟浩然、崔颢等人物形象再看完电影后一下子鲜活了,人物关系再整理之后终于理清晰了。还有学习强国上总考的一道题:唐代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和裴旻的剑,这下脑海中都有形象了。
最后还有一些熟悉的场景,比如胡姬酒肆、古诗词路、长安建筑等,年前刚看了大唐不夜城完美复刻版,也帮助更好的了解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以及经历了开元盛世的诗人凭着心中的那股劲暮年后还有壮志未稠或忧国忧民之心。先前对高适的了解只停留在“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有熟悉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田园诗佛王维,却不知他们人生的经历与仕途的坎坷程度,现在终于能了解一二。大器晚成的高适如何成为大唐中功绩最的诗人。有才有财的李白为什么不适合入仕途,为什么要成为赘婿,为什么入道寻求修仙之道,共情《早发白帝城》流放夜郎途中大赦天下的喜悦。少年杜甫聪慧可爱,青年杜甫还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凌云之志,但因野无遗贤的政治原因无缘科考入仕为官,一生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安史之乱后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靠好友接济度日,因此晚年才有“喜欲狂”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梨园三剑客,初遇时境遇各不相同,因时局因不同的选择,也有了各自人生的轨迹,最终都回归人世间,转眼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完电影也有一种感受,明白了教育的滞后性。最近比较流行的句子“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当看到教室里的学生,也想到了儿时的自己。必须去经历、去感受,让人生有更多的体验,才能更好的把搁浅的知识记忆复苏,成为自己身体里的一个闭环。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2
长安,一个名扬天下的盛唐名城,璀璨夺目的光芒,让世人迷醉。近日,我观看了电视剧《长安三万里》,其中被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在剧中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李白以其不凡的才华和一颗执着追梦的心,征服了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李白在剧中,不仅是一个潇洒的诗人,更是一个有魄力的行家里手。他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为自己的诗歌润色,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他的诗词中,富有灵气和情感;他的行动中,有一种扬帆起航的豪情。
尤其是他对诗歌和追梦的热爱,更是让人心动。他在作品中寄托自己乡愁、思乡之情,时时描绘不同人物与事物,激发了人心中对美和诗意的向往。
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还有一段深情的恋情。他和想象中的白衣女子,在万水千山中彼此相思。即使日月如梭,岁月如歌,他的记忆始终没有消散。这份对爱情的.执着,让他的作品更具诗意和浪漫情怀。
观看这部电视剧,除了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激发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长安,这座城市承载着盛唐文化的精髓,更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里,我们看到李白,这位执着追梦的大诗人,其不仅仅代表了唐代人的风貌,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象征。他的诗和行,不仅仅是作品,也是思想和灵魂的表现。
长安三万里,追梦之旅的一个缩影,相信每一个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都应该像李白一样坚持不懈,追梦前行。让我们在李白的诗歌和行动中,探寻出属于自己的“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3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朝为背景,电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华和美丽,以及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才情。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唐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比如唐诗、唐画和唐乐等。电影《长安三万里》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诗人王之涣在酒馆里写诗,他的动作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性。还有一个场景是皇帝在宫殿里欣赏音乐和舞蹈,这个场景非常壮观,展现了唐朝时期宫廷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电影《长安三万里》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电影。它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唐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还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才情。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4
这部电影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在战争中陷入困境,长安一度岌岌可危的历史故事。高适孤军奋战,最终在监军太监的协助下成功守住了长安。在这段生死攸关的时期里,高适回忆起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整部电影充满了历史气息,展现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以及那段动荡的历史背景。电影中的.演员们表现出了各自的角色特点,将历史人物诠释得十分生动。特别是高适和李白之间的友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
在电影中,高适和李白的友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适和李白同样是文人,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观。高适正直、坚韧,而李白则是豁达、洒脱。但在面对困境时,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同舟共济。电影中的高适和李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长安的热爱,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采。
影片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战争期间,人们的生命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但是,高适和李白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正义和善良。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了长安这座城市,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永恒的历史。
这部电影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同时,电影通过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整部电影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壮丽和感人之处。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5
7月2日看完《长安三万里》的点映时,心里还沉浸在电影中呈现的故事氛围,对唐代诗人们的故事久久不能忘怀。当我走到影院门口的时候,门外下起了大雨,当时的我心生感慨,大概老天也为诗人们的故事感到动容吧。
从那天开始,心中就郁积了一种难以说清的悲凉情绪,反复找有关《长安三万里》的`预告片和零碎的影评来看,找诗人们的诗作以及相关的史料来看,脑海中也一直有一些零碎的、不成系统的话语想要表达出来,但还是没有说出来。
7月10日,在《长安三万里》上映两天后,我之前一直在想,再去二刷,会不会丧失掉初见这部影片时候的惊艳和感动,一直在纠结,最后还是一咬牙,买了票去看,没成想,落泪的次数比之前多了,可能也是之前查了资料的结果,心中被触动的点又多了不少。
当影片结束,行车走过跨越京杭大运河的大桥,我看见天际的云彩如同大鹏飞向西沉的夕阳,江上之风催促航船前进,风声吹在我两鬓,我依然带着影片所给予的触动,耳边回响着“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的吟诵声,回响着“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的吟诵声。
这时候我瞬间理解到,当诗人回归到“人”的位置,诗句记载了人的情感瞬间,放大了人的情感瞬间,诗句才会如此动容。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6
临时起意去看的这部电影,只是听到两个朋友说看了感觉不错,瞄到某篇影评题目说的是它,便匆匆买票进了影院。
事实证明这种连预告片都没看过,完全无预设的观影体验反而会带来更多惊喜。
先说整体感受:虽然片子时间有点长,节奏有点慢,但还是收获了满满的惊喜与感动。
故事以高适(就是那个写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人)的视角,回忆了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并讲述了大唐从灿烂盛世到衰败将倾的浮沉史,辐射出同一时期的一众文人墨客。
除了画风唯美,剧情流畅,这部片最动人的还是从头至尾贯穿着中国人才懂的文化与情怀。
它让教科书里的诗句变得具象生动,让只闻其名的历史人物变得立体鲜活。诗句中蕴含的情绪也在历史背景的加持下有了更为直观的体现。难怪有人说它创造出独属中国人的浪漫。
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字,就是延续千年的文化血脉,让身处现代的我们跨越时空产生共情,从心底燃起文化自信。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中华就会一直存在。
片中的人物塑造主要以高适和李白为主,他们一个是放荡不羁的谪仙人,一个是踏实周全的世间人。
二人从鲜衣怒马少年时相识结交,到前途困顿中年时相逢告别,再到乱世纷争暮年时相向而行,几十载的人生随着王朝的繁华衰落变迁,让人唏嘘感叹。
相比高适的稳重,很多观众对于这个故事里李白的’形象颇有微词,在我们的滤镜里,他应该从始至终都是意气风发,张扬洒脱的样子。可片子的后半程他变成了一个怀才不遇,纵情放歌却难掩落寞,甚至有了肚腩的中年人,真让人难以接受。
可我却觉得这样的想象或许更接近现实,虽然他拥有万般才华,却一样被现实所困,受命运裹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抱负未曾实现,这对于孤高自傲的他来说就是一种遗憾和隐痛吧。
全篇最打动我的场景是李白吟诵“将进酒”的幻象,画面瑰丽神奇,意境壮美豪迈,背后的情绪却是无限悲凉。纵使是名扬千古的诗仙,也有人生的困局难以挣脱,但他用铿锵奔放的诗句鼓舞激励自己,这份奔涌激荡的情感令人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
虽然这部电影并不完美,但是它的立意和蕴含的人生态度让我为之倾心震撼。
“终于有一部动画电影,带你我回去这一段独属国人的惊艳而厚重的风流印记。它将浪漫主义渲染达了极致,将人生寄望抒发到了巅峰,将笑泪哀愁诠释进了心肠,也将抱负情怀展现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终换白头,多少知己生老死别,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高适、李白以及杜甫、王维们,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见古时月,古意幽幽照今人。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即使人生艰难坎坷憾事处处,即使回忆一生无法做到落棋无悔,却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这大概是它想传递给今时你我的一种活法力量。”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7
进入影院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就告诫同往的儿子,这部电影虽然是部动画片,但是未必你能全部看懂。果然,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他就忍不住打开手机用百度搜罗关于唐朝的各种人物史料。但是电影画面中所表现的中国的山河之美,唐诗意境之美,渐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那些在课本上出现过的人和事,尤其是曾经反复吟诵的唐诗,借助动画这个载体,融入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使它们在大银幕上重新“活”过来,这让孩子暂且放下了“不懂”——那些因为缺少知识背景和人世阅历而导致的暂时的“不懂”。
然而,历史文化十分立体,它并不仅仅是课本中的某张图或某首诗,诗的背后承载了很多精神和故事,正是这些精神与故事打动了我们这些文艺中年,同时,也能把力量传递给懵懂的下一代,延续到更多人身上。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爷爷就是名将,身怀祖传绝技“高家枪法”的高适,唯一一次能够凭借高家枪法扬名立万的机会,是在玉真公主的舞会上,但是,在玉真公主的眼里,这种上阵杀敌的枪法,远远不如王维弹奏一曲舒心,高适只能黯然离场。但是他能读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里没有缠绵的离愁,没有凄迷的别绪,有的是雄壮的离歌,有的是对前途的期许。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李白是商人家庭出身,在唐朝就是社会上的“下等人”,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只能倚靠贵人推举?李白才如谪仙,为什么还要屡屡站在官府门口等待垂青,卑微地吃闭门羹?但是孩子能够体味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里的踌躇满志与自信洒脱,体味到诗人对于实现抱负毫不掩饰的喜悦之情。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暮年李白会和天下大势相悖“站错队”,永王几顾庐山,一代诗仙就此成为他的.幕僚,居然以自己璀璨的才华为永王写了11首颂歌,随着永王反叛伏诛,李白也因此遭殃。但是孩子告诉我,他牢牢记住了李白说的一句话——“壮士暮年”,因为这四个字,他感悟到了李白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超越世间的规则所进行最后一搏时的无比辛酸,他也能够领略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快与如释重负。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高适忠心报国一辈子,却要被皇上怀疑,派程公公深夜“监军”,在战场展开与紧张的战事并无关系的调查?孩子也不懂为什么高适把分明属于自己的剿灭敌军之功名拱手让给后来的将军严武?但是,他读懂了“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中透出的那股清冷的铿锵之气,黑夜将白日里战场的激烈全部掩藏,夜色下孤冷的勇士总是更令人生畏。
望着被战火波及的黄鹤楼,高适的童子说:“黄鹤楼已经毁掉了。”高适说:“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片尾画卷中出现了众多与长安有关的诗,由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用不同的方言朗诵出来。“只要诗还在,书还在,长安就一直在。”正是《长安三万里》里中用璀璨绚烂的画面诠释的诗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穿云破雾而来,如此强大。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8
《长安三万里》最近非常火爆,很多人看后评价很高。我是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关于高适的文言文了,学生给我介绍了这部电影。于是周末抽空将电影看完,感触很深,虽然知道结局,但是看着看着产生了很多共鸣。这部电影很适合中青年去看。很多人对电影中李白吟出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印象很深。我们看到影片里面的人物都是在追求“大鹏展翅”的一天,然而真正“扶摇直上”却是充满艰辛,很多人甚至一生都是没有成为“大鹏”。然而每一个人物都在努力,都在“扶摇”而上……
唐诗宋词我们从小都在背,我们也是上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或许我们都很认同,但是背完以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很难有直接的“接触”,很难体会那一首首诗歌的真正意境和思想。当我们观看《长安三万里》时,尽管是动画片,但是我们还是被诗歌的力量和魅力所折服。这些人物虽然只是动画,但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确实在大唐的盛世和长安的繁华中闪耀过,因为留下的那一首首唐诗就是佐证。电影看着看着,我们会发现原来每一首唐诗都是那个时代人物的心路历程,记录他们的悲欢离合、慨叹顿悟、生活遭际……最终这些诗歌和这些人物都定格成大唐盛世的优美图案。
《长安三万里》里的人物都在追寻成为那遥远的“大鹏”。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站在世俗的角度上似乎只有高适大器晚成,功成名就并且最终“封侯”成为诗人中功业最高者,做到了“扶摇直上”。然而这只是我们从实际的得失和当时的.处境名誉思考。尽管片中的李白仕途不顺,放荡不羁,一度落魄,甚至成为阶下囚,但是李白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诗仙”地位谁能撼动?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谁能到达?
我们看到他们在梦想成为“大鹏”,渴望“扶摇直上”。无论李白的浪漫不羁,还是高适的务实坚持,他们的这些精神早已幻化出无形的“翅膀”。他们已经成了在中国古典诗歌和历史中“翱翔”的“大鹏”。他们不懈追求的人生就是在“扶摇直上”。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19
最近身边的妈妈们都在谈论说一定要带孩子去看长安三万里。我也是做足了功课要去看看的。
据说是讲李白,对于李白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个神话人物,那么多潇洒的诗歌是如何做出来的?他可以让高力士给他捧靴,让贵妃给他研墨,这是怎样的人物待遇呀。还有高适,那一句“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还是从儿子的课本中重新认识到的,这个人又是如何的口吐狂言,天下人都要认识他呢。
今天这个电影,真的是补充了这个知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两个人。
电影从高适的角度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原来两个人是好朋友。高适和李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以至于电影结束后,我在想人到底是喜欢李白还是高适。高适是一个务实主义者。在盛世大唐,他怀才不遇,但是知道勤能补拙。后安史之乱,他才得以施展才华。在那个人人都会写诗的时代,高适和王昌龄等并成为边塞诗人,成为唐朝诗人中功名最高的那位。高适无疑是那位居安思危,脚踏实地的那个留下来收拾残局的人。他看不惯李白的声色犬马,物欲横流,但同时又被情谊和李白的才气折服,两人这样的情谊在今日荧幕上令人唏嘘不已,至少我是赞叹和羡慕的。
李白这个一出场就是华贵的白衣翩翩的少年,他是一个天才少年,会剑术,会相扑,会禽类的召唤术,是谪仙人。他放荡不羁,追求自由,可能是跟他最初的家庭有关,他不为生计所困,他可以无限接近权贵。他的好友孟浩然很是懂他,认可他入赘,知道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是需要金钱支撑的,所以他的.两段入赘经历让他一生也就不为生活所困。至于后来他投奔永王,他去求仙问道,在千年后的今天没有那么的重要了。人们小时候是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的文化启蒙,青年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壮志,中年时候不惑之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李白用他千年不衰的诗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所羡慕的是他在遇到问题时候那种毫不在意的态度,人生何必纠结呢。
我以为我是高适,普通的下等人,口吃还笨拙,勤能补拙。可是在李白看来,李白觉得高适是一只大鹏。也许在李白眼里,人人都可以是大鹏。曾经我也是这样以为,我也会成为一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残忍的生活,让李白长出来啤酒肚,让高适眼角的皱纹如此明显。
我可以是高适,但是心中却藏着李白,终究会为着李白而不失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