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冬棚养殖罗氏沼虾前期常见问题浅析

一、搭棚后,水变浑浊,虾吃料减慢。

搭棚以后,池塘由低温强光的环境,转为高温弱光,棚内无风,水面平静,导致部分藻类因为环境的变化死亡,水变,池塘溶氧下降,底层溶氧更低,无法满足虾的生理需求,致使虾摄食量降低,活力减弱。这时,重点增加底层溶氧,稳定水质,可有效缓解该症状;此外,倒藻以后还要注意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藻毒素)的影响,防止虾中毒。

二、棚建好后,20天左右时间,虾开始出现零星偷死。

棚刚刚建好后,由于水温的逐渐上升,虾摄食量回升,吃料增多,但是由于养殖户加料量过快过多,剩料、粪便在池底积累逐渐增多,导致底层有机质过多积累,耗氧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底层氧债过多,有机质厌氧发酵,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积累过多,溶氧降低,虾开始出现偷死,有害菌大量繁殖,有残食性的罗虾交叉感染,虾开始发病。因此,冬棚初期,不要加料过快,应根据自己池塘的实际条件,合理投喂,最好多设几个料台,观察虾摄食情况,尽量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

三、蓝藻过量繁殖,水面漂浮着厚厚的一层。

蓝藻适宜在高温、静水、无磷的环境生长,而冬棚罗虾塘,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搭棚后水温上升、无水车式增氧机、投料量大浪费多),大量繁殖,趋光的特性使它占据水的上层,阻碍下层水的透光,抑制其他藻类繁殖,成为优势种群,但蓝藻生长周期较短、易老化,死亡后释放出一些藻毒素,影响虾正常生理活动。针对蓝藻的习性,可以通过多开增氧机(尤其是晴天中午)、合理喂料、适当的补充有益活菌等方法,可抑制蓝藻过量繁殖,同时注意消除藻毒素,不建议直接杀灭。

四、塘水上午清,下午发黑,晴天更明显。

典型的以甲藻和裸藻为主的池塘,在池塘表面成条状或片状分布,塘水局部颜色较深,这样的水体有机质多,溶解氧低,虾易出现厌食、趴边的情况。建议采取:先增氧,保证虾的正常生理活动;接着补充活菌,分解有机质,切断其营养来源。抑制过度繁殖,最后,引进有益藻种,重新培水。

五、水色比较绿的池塘,虾出现游塘,而且下午多,上午晚上少,天气越好,越明显。

这样的池塘,主要以小型藻类(即单细胞藻类)为主,水色较“爽”,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水体pH值每天的变化较大,(pH值上午晚上低,下午最高)有的甚至超过1.5,虾受到刺激,造成应激性的游水,持续几天,虾就会出现肌肉白浊、继而趴边死亡。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大型藻类或补充小分子的碳源,降低pH值日变化幅度即可避免。

六、进棚以后,“红头虾”比例增加。

“红头”,主要指肝胰脏发红。这样的虾抗应激、耐低氧能力差,环境变化易死亡,“红头”主要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细菌感染。二是营养物质过高,肝胰脏消化负担过重诱发病变。应对策略可采取:1、内服抗菌药,按细菌病治疗。2、适当控料,内服保肝促消化的保健品。

七、虾的“钳子”颜色能反映什么情况?

根据实际养殖情况,“蓝钳”虾长的慢,饵料系数高,“黄钳”虾长的快,饵料系数低,造成“钳子”颜色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与虾的生长环境有关系。环境稳定,水质好,养殖过程中没出现大的病变的池塘,“黄钳”虾比例高,反之,“蓝钳”虾和“老头虾”多。

八、软壳虾经常靠边。

环境中钙、磷比例失调、水体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虾自身免疫调节系统障,饲料营养不平衡等等,都能造成虾软壳。常见原因是环境因素造成的,软壳虾免疫力低,抗应激能力差。在池塘边适当添加有益菌,软壳虾因而常常聚集于此。所以定期改良水质,尤其是底质,稳定环境尤为重要。

九、“虾脚尖”变黄或变红。

“虾脚尖”变黄,是底质恶化的表现。一般而言,颜色变的越深,塘底污染越严重。底层有机质(残饵、粪便)在缺氧的条件下,分解形成一些代谢产物(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引起构成虾壳的壳聚糖的结构变化,形成一种偶氮化合物,表现为红色。生产上用降解型的底质改良剂,代替吸附型的底改,改良底质分解多余的有机质,提高底层的氧化还原电位,效果比较明显。

十、水浊的池塘,虾的眼睛有时发红。

一般而言,冬棚中虾的眼睛发红主要原因是水体溶氧不足应激造成的。尤其是倒藻之后水浊,没有及时处理的池塘,溶氧低,虾眼睛易发红,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并发症。

综上所述,由于虾是生活在池塘底部的,因而底质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虾的健康与否。但是底质环境往往被忽视,如果池塘是茶水,那底质就是茶叶,水质如何,与茶叶息息相关。因此,好底才能有好水,进而才能养好虾。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885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2年12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30日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