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读后感(通用15篇)

《赤壁赋》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赋》读后感(通用15篇)

  《赤壁赋》读后感 1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xx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xx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赤壁赋》读后感 2

  上午还是阴沉的天气,下午竟然放晴了。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只想好好睡上一觉,不辜负这大好韶光。懒散地翻了翻手边的书,恰好翻到《后赤壁赋》,我觉得这就是传说中的“邂逅”。

  二游赤壁,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乎天地不曾变化,又似乎已有什么不同之处了。苏轼的心境,又起了何种变化,几分相似,几分不同?

  忽然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看着广场上飞扬的红旗,问他的徒弟:“你说,旗,动了吗?”

  小和尚看着旗,想了一会儿,答到:“动了。”

  老和尚微笑着摇了摇头,说:“不,旗,没有动;是你的心,动了。”

  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对这个故事一头雾水,不甚明白。出家人不打诳语,小和尚诚实地说出了所他看到的东西,可是老和尚却意味深长地否定了。而在他那充满禅意的微笑里,又藏着些什么呢?

  后来学了《赤壁赋》,看到了苏轼那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变与不变是相对而言的,那么动与不动,也绝非定论。它更突出表现的`是一种境界,也就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得失观。

  禅机,或许只是山水依旧后的淡定。慧根,或许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顿悟。皈依,或许只是红尘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说、说不得,或许只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后赤壁赋》里也出现了类似的感觉,但它们却是“道”字的延伸。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虚幻缥缈,难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跹”是怎样的一种逍遥洒脱,我不明白“玄裳缟衣”是怎样的飘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烨然若神”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流韵态。因为道的出现,本身已经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释,与万化合冥”,应该也是一种道的体现吧。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够去阐述“道”的人,却始终是少之又少。

  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苏轼应该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极为含蓄的手法来叙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无数人穷尽一生,只望触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饴吧。

  《赤壁赋》读后感 3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险滩与大风大浪,在面对这般艰难的人生时,只要我们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击退困难,便可走出荆棘丛生的山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之峰。

  对于苏轼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轮廓罢了。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轻轻打开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他与朋友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着“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幅悠然自得的赏月图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谁又曾想到,他仕途历尽艰辛,屡遭迫害,现在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生活遭到落差,心灵变得失落,但是他终不改变乐观的天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奋斗下去,最终厚积薄发,在才俊辈出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惊世之作,成为文学史上地里程碑。

  记得进入高中的时候,诸事不顺,事事不如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那鲜红的分数,那满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几次下来的考试,都使我的信心丧失殆尽,渐渐地消极起来。直到遇见了你,流放却乐观的你,我才一点一点改变我的观点。你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现在只能流放到这荒芜之地。面对这荒芜人迹的地方,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你对于这么艰难地处境都不言放弃,何况是我这个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每天睡觉前把今天所教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每一次的.卷子,都会第一时间思考错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巩固。一如既往,周而复始,慢慢地我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每做出一道数学题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一点点努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内忧外患,但是无所谓,只要你在这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窗,“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淡然乐观的心态看待面前的困境,带着属于自己的勇敢和坚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难关,迎接人生的春天!

  当你在面对滔滔江水,仰头吟诵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见了你,一个潇洒、乐观、积极的你,是你让我终于明白,纵然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只要转个弯,变个样,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

  让我们一起在失意时,一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吧!让我们乐观面对,不畏艰险。

  《赤壁赋》读后感 4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曹操,他问自己“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位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的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的华美乐章。

  苏轼真正成为了苏东坡。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陈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赤壁因苏东坡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东坡。

  《赤壁赋》读后感 5

  在苏轼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他使用水月的意象,比如他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会挽雕弓如满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缺月挂疏桐……寂寞沙洲冷”;他的诗“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再比如这篇古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可见,苏轼在诗词文中,有不少将情感寄寓水月之上,恰好这些又都是广为流传的名句,然而,我觉得只有在《前赤壁赋》中,他才将他的水月人生完美地展现给了我们。

  在秋高气爽的傍晚,苏轼和朋友泛舟游于赤壁矶下,有温柔的小风伴着他们小酌,有明月在宽阔的天水之间陪伴,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喜悦欢乐的,是超脱于人世间,清清爽爽的,但是友人呜咽的箫声让他由乐转悲,原来是借赤壁矶的“赤壁”之名,感慨英雄不再,人生短暂,身遭放逐的悲凉。有人说这友人是杨世昌,也有人说是作者故意假借一个人说出自己心情的另一面,其实是苏轼双重人格的展现。这些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我想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他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情感。

  此时正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还未从几个月的牢狱阴影中走出来。一颗受过伤的心怎样愈合,尤其是经历大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干脆认命,庸庸碌碌了此残生;有的人就此沉沦,一蹶不振;苏轼选择的是自然疗法,将自己放置自然环境中,安置好白天的差事,夜晚独荡小舟,让清风明月与江水抚平心灵的伤痛,暂时逃离世间的伤害,还好有包容万物的月光与永不停滞的江水,让这颗心被天地容纳、涤净、丰富,然后再放归世间忍受苦难。因为世间有美好的事物,才让人觉得可以忍受。

  但是身处如此宁静、辽阔、爽朗的明月夜,飘荡在小舟中,看到明月圆缺有时,想到自己悲苦的经历,却也如此相似,明月还是那轮关照古今的明月,有多少有雄心抱负之人对它倾吐哀愁,历史的江水滔滔不绝,唐人张若虚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鉴古知今,就是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即使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也随风而逝,功名与过失一样消失殆尽,于他而言,无影无踪,反观自身,虽年富力壮,被放逐于江湖之中,人生如沧海一粟,如蜉蝣一瞬间,把大把的生命留在这漂泊之中。其实他的内心是很悲痛的,却又无可奈何。终有一日,他换了一种思维,瞬间明白“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道理,开始向自然学习自适之道。

  灵魂自由,心境开阔,不仅可以形诸笔端,更可以舞动于人生这个大的舞台。他的《文说》就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笔洋洋洒洒,因此有“苏海”之称。这一时期他曾创作出许多名篇,如《后赤壁赋》,词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等,心结的慢慢打开,为他今后经历宦海沉浮打下了从容的基础,之后在贬所或修筑苏堤,带领百姓抗洪、抗旱,或上疏朝廷拨粮救灾,在政绩上为百姓称道。此外,民间有许多多于这位大文豪的奇闻轶事,有关东坡肉,东坡与苏小妹,与佛印和尚的小故事等等。可知,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一个幽默风趣的美食家,是一个济世的悯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看到滚滚长江淘尽英雄,还在勇往直前,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个人而停下来等待,继往开来,是自然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个人要反其道,不正如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虽然,改变是必然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有相对静止和缓慢保持的稳定状态,有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可以把握。利用有限的流年,利用自然赋予万物个体的资源,而可以听到声音,眼睛可以看到风景,自然的声音和风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论贵贱,每个人都可享用。那些功名利禄是生无法永生拥有,死带不走的虚物,来世上走一遭,空空来空空去。这倒不是苏轼消极避世的表现,而是他思想的通达之处,连个人的`悲哀也只是一瞬间的,那么就从内外接受这种境况。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前赤壁赋》情感哲思的脉络。它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苏轼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客”与“苏子”一现实,一理想;一悲伤,一欢乐;一儒家,一道家;一入世,一出世。情感上由“乐——悲——乐”,这也是苏轼自我思想的交锋与融合,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前赤壁赋》将诗情、画意、哲学三者统一,展现了一幅空灵的山水画卷,一个超脱的美学境界,如同遥远的烛光,摇曳千年,令后人赞叹吟唱,百读不厌。他在书法、绘画上也一以贯之这种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容绮丽丰腴,理论上来讲,是对梅尧臣平淡论的补充和发展。

  无论是自问自答也好,自问他答也行,传达的超脱的精神境界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他将人生中个人的起起伏伏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从中超脱,然后回到现实,再超脱,再回到现实,如此循环不断,不正像月之圆缺,水之长流吗,起伏不断又绵延不绝,归属于万物变化发展的一点。于是他可以淡然处之,既可以执着于人生,又可以超然于物外,正是他这种自适、从容的心境,才成就了他虽无戎装,却更坚韧旷达的人生。用心灵书写情怀,字字珠玑,他的文字能超越时光隧道,与古今人交流。他了解历史,更能广博通达辨别人生虚实,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尽然,只能以水月意象他的人生,意会与言传之间的沉默,交由我们每个人自己感受。

  都说苏东坡旷达,由《前赤壁赋》中他情感的变化可知,他是在逆境中调试自己的心境,联系他的生平,他不仅遭宦海沉浮,情感生活上也经历丧妻丧子之痛,他又怎么会仅有积极的一面,他的超脱和旷达像平常人一样是要发泄郁闷的,不同的是,他那兼容的人生价值观,在满腹牢骚形之笔端后,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通达,回转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而非妥协。虽然,他是宋朝豪放词的开创者,也仅仅就他在词学发展的文学地位上而言,即使诗、文、词中时时有豪放通达之语,又怎能盖过他忧郁的身世遭遇,与愁苦的心灵,因此,我们不能用“旷达”二字简单概括东坡的精神,东坡不是没有旷达,旷达的是习惯,悲苦的却是寂寞无告的灵魂。

  一首《前赤壁赋》,好像一幅东坡的水月人生图……

  《赤壁赋》读后感 6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 7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赋》读后感 8

  这一小节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写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写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远。“纵一苇”句是写主观的游者,“凌万顷”句是写客观的江面。“浩浩乎”句写泛舟江上的现象,“飘飘乎”句则写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笔势流畅,宛如信手拈来,词语皆有出典,却不着堆砌痕迹。

  从“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嫠妇”是第二段。这里面自然分作两层,歌词是一层,萧声是又一层。作者描绘箫声属于“体物”,但“体物”却是为了“写志”。苏轼在这篇赋中以“哀”“乐”对举,借主客问答以写志抒情,其实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两个方面。最后,“乐”战胜了“哀”,主客同达于“共适”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箫声。故作者在这里用全力刻画它。

  我个人认为,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比君,这两句写出了苏轼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诚然是局限,但在苏轼身上却应一分为二地对待。忠君思想正是苏轼思为世用,希望为宋王朝分忧,对功业有所建树的动力。这里面含有积极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须臾”与“共适”于“无尽藏”的江山风月,都从此生发出来,妙在并不着痕迹。一个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谗谤,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从此消极颓唐,不思振作,那就谈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便力求胸襟豁达,顺乎自然,以适应逆境;同时并不放弃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即使在身遭贬谪之际也还要“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正是苏轼的主要的、始终如一的生活态度。作者的歌词中并没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无心流露出来的,所谓“渺渺兮予怀”,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现,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箫的“客”是理解歌词内容的,所以把这一方面的感情加强,用箫声倾诉出唱歌人内心的哀怨。这样一来,矛盾就公开亮出来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对话把复杂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却又泾渭分明。文章构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觉察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苏轼才华洋溢的体现。

  写箫声也是一段精彩文字。“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也写出了“哀”的特点。“呜呜”写初吹,字面用《史记李斯列传》;“怨”“慕”“泣”“诉”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国史补》里吹笛事;“孤舟嫠妇”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如怨如慕”二句,写箫声吹人精彩动人处,使听者情不自禁联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写箫声结束。然后再加上两句夸张性的比喻,以摹绘其出神人化。

  第三段是伤时忧国的正面文字,却从怀古方面落笔,乃见笔力。怀古又先从诵古人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正从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有意,若无意。从心中的诗句推展开去,然后写到目中所见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谓“铺”,乃作赋之正规写法。这样就从勾勒背景进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方其”以下,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本人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不这样写,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难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总,“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见功力。上一句所谓顿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实为千锤百炼而出,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确是千古定评。这是本段的上一节,其实也正是《念奴娇》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却用了另一种手法,便使人应接不暇了。从“况吾与子”以下至“托遗响于悲风”,是第三段的下一节,虽为客语,实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意思是说,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在当时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那么在今天这种逆境之中,还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业!这一节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的反映,而作者却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谓的辞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过形象描写,还使人不致于产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处。“挟飞仙”二句想象奇绝,却跌入“知不可乎骤得”一层意思中来,于文义为倒装,于文势为逆挽,变化无方,起落随意;以形象、比喻相对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无说教者习气,也没有抽象的空论,而悲从中来,想超脱尘世又无法逃避现实,真是哀伤到极点了。所以结语“托遗响于悲风”一句写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写到这里,真疑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带有理趣的逻辑思维来反驳这一消极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点意思写得出人意料之外,这真神奇了。

  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层的正面文字,虽与前一段属于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却并非平列的。若从其结构看,又与前文不同。这一段本来只有一层意思,却化作两层来写。水和月同为比喻,作用和性质是一样的,作者乃把它们分作两层来说;作者在这一段里所要阐明的只是“不变”这一层意思,却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这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逝者”句用《论语》“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虚”二句用《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水虽东流长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所以用“盖将自其变者”两句轻轻一驳,便不再照应,却把重点放在后面两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再反问一句:“而又何羡乎!”不说“而又何哀”,反说“而又何羡”,针对上文“羡长江之无穷”而言,文笔总在不断变化。盖有“哀”才有“羡”,无“羡”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说“吾生须臾”,此则说“物与我皆无尽”。物无尽,人们能理解;“我”亦无尽,就不易分晓。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苏轼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不朽”。所以其生活态度归根结蒂还是积极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间”四句,看似宿命论,其实作者却是用来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所以其内在涵义并不错。接下去从“惟江上之清风”直到“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是作者的正面主张,认为应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与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说的“吾与子”遥相呼应。有人说,这不过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诚然。但其所乐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这就比东汉人所追求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要高尚多了。可见作者的精神境界并不那么庸俗低级。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脱而非物质上的享受。他执著于不朽的事业,而对功名利禄却比较看得超脱,这就同一般的及时行乐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了。

  第五段仍用简短的叙事作为全篇的结尾。“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这是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以下的描写与“饮酒乐甚”句相辉映,而最后两句则写尽“适”字之趣,文章亦摇曳生姿,得“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妙。

  《赤壁赋》读后感 9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赤壁赋》读后感 10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却还遭到小人诬陷,被贬黄州。其实我刚才是想说他不是那个怎样怎样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没有特别得意的时候,也许是我知识的不足,也许是我太过肤浅。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现在不在乎,将来也不会在乎。”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么无奈呀!却又多么清高呀!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你现在在天宫吗?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赤壁赋》读后感 11

  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的是作者与朋友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他们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最后诗人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

  作者的这种及时行乐也许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至少我是认同的。

  《赤壁赋》读后感 12

  苏轼在政治上是一个失意的人,谪迁伴随着他的,直到被发配到海南——这个在宋朝确实是“天涯海角”的地方。最后虽逢大赦,却客死在北归的上,一代文豪的悲惨命运令后人哀叹不已。也许是穷而后工的原因吧,苏轼虽然命途多舛,却留下了那一篇篇富含哲理的文章,令后人称赞。《赤壁赋》就是这样的一篇蕴含哲理的佳作。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乐,景致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箫曲却带来了痛楚和凄凉。朋友认为,一生过于短暂,英雄豪杰也不过享有一时的名声和地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们的追求、希望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朋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人生感慨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消极的。

  说到赤壁,说到曹操,让我也想到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细细地想来,其实这阕词的内容和情感与《赤壁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滚滚长江向东流,一去不再回头,多少英雄豪杰像浪花般消逝,是非成败,都是短暂的,只有青山依然存在,每天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古今往事,都成了笑谈。

  这阕词的上阕也表达了一种对英雄豪杰、功名伟业消逝的叹息,唯一长久的只有自然的江河,与《赤壁赋》中客人的话有些相似。但是下阕情感转折,它纵观历代兴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观和人生观,这与《赤壁赋》中苏轼回答客人的话观点又有些相近。

  下文中苏轼认为客人的观点太消极,站在历史的和变化的’立场看问题,人生当然是非常短暂的,但是站在不变的立场看问题,我们和万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有太过分的要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的遭遇和冤屈令我们同情,但是他的那种豁达的胸襟更值得我们叹服。人不管在的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短促。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管我们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最终都不会摆脱死亡的命运,这是自然的规律,强求只会成为笑柄,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曹操曾经写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这曹操早已经看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人生起伏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豁达的对待,在巅峰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低谷的时候平静心态,寻找摆脱的道路。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纵使最终殒落,也要立志来创立像曹孟德一样的丰功伟绩。曹操是豁达的,在赤壁大败后回北方继续发展经济,为后来晋武帝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苏轼也是豁达的,在屡次的发配中仍想着造福一方百姓,心怀天下。人生就应该这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精彩地走着人生的路程。

  《赤壁赋》读后感 13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题记

  耳边响起那“舞幽壑之潜姣,泣孤舟之嫠妇”的洞箫声,思绪不觉飞回至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时,仿佛自己便是与东坡居士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酒客,与苏子一同凭虚御风,羽化登仙。

  不得不惊羡于苏子的豁达呀!须知此时此刻,乃是苏子被贬黄州,郁郁不得志之时,却依旧有雅兴与好友一壶清酒,江水悠悠,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庄子那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逍遥游,也莫过于如此了吧?在黄州的准犯人生活的苦闷,在笔下一齐抒发,并随即散于虚空里留下着千古佳作。

  前赤壁赋先交代了何时,何人,何处,通过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幽景,进而引出“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想必东坡将景之美用高声放歌吐出后,现实的苦闷又爬上心头,于是苏子笔锋一转,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把主题引入客人“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哀思。是啊!孟德这般乱世枭雄,今安在哉?生之须臾,如白驹过隙,大好的年华已经在放逐中流水般消逝,怎能不令人悲伤?可正如苏子自己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也”,普天之下,事物都各有其主宰,不是自己的,又何必强求?过去依然是过去,要知道“造物者之无尽藏”,还需你我共同享乐于其间,何必因中奖大浪淘沙随水而没苦恼呢?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小苏学士在虚空里袅着的歌音。正如歌中所唱,如果累了,那就停下,泛舟水上,和与你畅饮美酒的意中之人大醉一场,相靠在人生航路上的一叶小舟里,静静地睡着,不知不觉间,天,就亮了呢。

  《赤壁赋》读后感 14

  暑假,一直教我们《论语》的宋老师又带着我们学习了《赤壁赋》。我喜欢这篇文章,它讲述的是苏轼与朋友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读起来特别舒服。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以前我们还学过他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和《赠刘景文》等诗。《上下五千年》中讲到苏轼多才多艺,一生留下来四千多首诗,他还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画家。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里,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来到长江边上的赤壁。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赤壁赋》。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长短结合,朗朗上口。

  文章结尾时,讲到了世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属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占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和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美景,这些都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取用它们是没有禁止的,而且永远享用不完。这些话给我的启示是,“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体会到“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无尽藏”之美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去学习无穷尽的知识 这样才无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赋》读后感 15

  苏轼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曾被誉为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洒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写下了《赤壁赋》。被贬谪离京,对于一个处在官宦生涯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苦闷失意,但是,从苏轼那“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我们不难发现出,他旷达开朗的胸襟,超脱的人生态度。有人说这是他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解。但是,潜藏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抑郁和悲伤,谁能看出来呢?

  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新时代,虽不曾有那么多动荡不安,但充满了人世险恶。社会是现实的,是残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们慢慢适应的。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无理由的选择面对,与其整天面无表情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还不如每天对自己微笑,对他人微笑,开心的面对生活,面对不开心,面对困境~~~生命是短暂的,累,只是一时的,伤心,也总是会过去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只有它才是真正属于我的,我会好好珍惜!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9637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1月8日 13:58
下一篇 2024年1月8日 15:31

相关推荐

  • 《灰姑娘》读后感500字

    【第1篇】 灰姑娘――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却因为一棵树改变了人生,当她穿上水晶鞋的那一刹那,她就脱离了轨道,嫁给了王子。 故事里的灰姑娘有一个继母,还有两个心很坏的,经常欺负…

    2024年4月1日
    111
  • 你是我的一盏灯

    这是一篇小学六年级8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你是我的一盏灯,点亮我孤独的内心;你是我的一盏灯,照亮我的自信与勇气;你是我的一盏灯,给我带来关爱与温暖。哦,…

    2023年2月11日
    197
  • 《少年与海》读后感800字

    【第1篇】 探索后的快乐――读《少年与海》有感 《少年与海》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传奇的科幻故事,你是否还记得那三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弱不禁风的见风倒,是否还记得那个善良的…

    2024年7月13日
    87
  •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1500字

    读《南京大屠杀》有感1500字: 今天中午心血来潮,想起一本很久以前想读却没读完的书——《南京大屠杀》,于是就拿起手机看了起来。在本该轻松和愉快的暑假看如此沉重的书籍,我觉得自己还…

    2023年3月13日
    204
  •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400字

    《官场现形记》读后感400字: 《官场现形记》把中国官场那点事赤裸裸的展现给了读者,中国现如今的官场,难道真比清朝或者更早的朝代要进化吗?现如今的官场只不过是用钱买官,做官受贿更进…

    2023年3月27日
    164
  • ​《创造宣言》读后感1000字

    《创造宣言》读后感1000字!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

    2023年3月4日
    25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