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概念范文8篇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1

关键词:我国;城市规划;环保概念;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整体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方案中日益呈现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中也多是重视生产型城市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设理念。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逐步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

(2)、通过城市规划,有效促城市的进经济发展

城市经的济发展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及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还要有效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教育、保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德使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对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保证后代生活中对于能源的基本需求。还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和推行,各大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划项目中以工业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为主体,往往忽略了环保概念的应用。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概念已经逐步被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求部分大中城市在规划重要逐步向“非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过渡,逐步减少和整改城市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矿企业。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加强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与监管,利用具体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业、批发业、交通、管理、法律等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现代城市产业布局日益向全面化、高新化、科技化的角度高速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在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好适的环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震需求,现代环保概念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完善城市中的工厂、商店、住房、交通、电信等人工设施,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些人工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和融合。

(3)、生态环境方面。现代城市规划中多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到了必须治理的关键时刻了。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重要体现。

(4)、自然资源的使用。现代城市规划环保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注意对现有能源利用的节约与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更多的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内减少废物垃圾的排放、扩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等。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为根本出发点,并加以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5)、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轻轨铁路等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城市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出行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较高,既要符合环保的原则,又要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和快捷。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有效地治理,已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保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科学的发展理念和观点。城市规划是地区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全面的部署。积极处理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问题。维持城市的和谐与公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实现对城市的管理和控制。随着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注重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逐步向科学发展的方向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即在充分考虑城市区域功能划分的同时,还要在规划中加以适当的科技元素。对于已建成的部分不合理的建筑,要利用科学的方式予以改造,或改善其功能和用途。科学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形成和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也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要在不断摸索中,寻求适合中国城市规划的环保概念,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理念,进而将其应用于我国各大中城市的规划方案中。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2

1 技术经济评价面临的挑战

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面临着众多挑战,具体包括:①资产类型复杂。评价的区块分布于全球的不同国家、不同盆地、不同含油气系统,区块的地质、地面条件等差异极大,评价的技术难度大。②不确定因素多,评价工作量大。为了估算区块经济价值,需要对区块的勘探开发生产周期(勘探—油气田发现—开发—废弃)开展概念性规划,而处于勘探阶段的区块,概念性规划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技术交叉点多,评价工作极为繁琐。③区块评价时间较短。海外勘探区块一般是通过参加招(投)标或其他油公司转让的形式获取,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因此需要评价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目标区块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为决策层提供技术依据。④资料限制。勘探区块卖方提供的资料通常非常有限,且往往提供有利于卖方的资料,隐瞒不利的资料。因此,需要评价人员充分利用公开资料和对方提供的资料开展评价,抓住区块评价中的核心问题,给出准确的评价结果。⑤对评价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由于评价人员面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勘探区块,要求评价人员不能过分悲观或者过分乐观,应用相对一致的标准开展勘探区块评价、类比、排队和优选。为了应对上述挑战,集成了国内外油气资产技术经济评价技术,形成了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在2008—2010年,应用该评价思路与方法,评价了89个海外油气勘探区块,单个区块的平均评价时间是21.5天,并成功获取了8个勘探区块,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 技术经济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特点

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的总体思路是:以区块所在盆地油气地质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成藏组合评价为着眼点,以目标区块内储量/资源量评估为中心,综合开展油气藏开发工程、钻采工程和地面工程规划,采用多种方法估值,评价过程中始终贯穿风险分析,以项目后评估结果对评价方法进行修正。海外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的显著技术特点有:①项目全周期评价。对勘探区块实施油气生产全周期(勘探—油气田发现—开发—废弃)的技术性预测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地质和资源评价、油气藏工程评价、钻采/地面工程评价、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等5项核心评价内容。②项目经济效益是评价的核心。对目标勘探区块勘探开发合同期内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开展评价,以确保项目实施后能够收回投资和获取预期的经济效益。③重视项目的风险分析和规避。风险分析贯穿于勘探区块全周期内的各个技术评价环节,尽可能发现区块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并提出规避方案。④基于成熟可靠的技术开展预测评价。由于项目地处国外,且有一定的勘探开发合同期,因此,项目评价中的预测值是基于现已成熟可靠的技术能够实现的情况,以确保获取项目后能够按照评价期间的方案顺利推动项目运营。

3 评价核心内容

按照海外勘探资产评价的思路,海外勘探资产全周期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可以分为地质与资源评价、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钻采/地面工程评价、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等5项核心评价内容[3-11](图1)。由于勘探区块的勘探程度不同,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下面以中等勘探程度的区块为例,简要论述海外勘探区块全周期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1 地质与资源评价目前勘探区块的地质和资源评价可以分成构造大区或沉积盆地分析、含油气系统分析、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4个阶段[10-11]。沉积盆地分析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核心目的是熟悉目标区块的地质背景,为勘探区块系统评价提供基础地质背景信息,即为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做好铺垫。由于勘探区块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勘探目标(远景圈闭)、资源规模和对应的风险,因此成藏组合评价和远景圈闭评价是海外勘探区块地质和资源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成藏组合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确定勘探区块的勘探领域和方向。童晓光[12]将成藏组合定义为相似地质背景下的一组远景圈闭或油气藏,它们在油气充注、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结构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共同烃源岩不是划分成藏组合的必须条件。成藏组合评价包含4项研究内容:①成藏组合划分。在勘探的初期,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成藏组合划分通常以最重要区域盖层为界进行划分。成藏组合的边界首先由油气聚集单元的边界限定,再由储层单元的沉积或侵蚀边界确定。②储层或潜在储层评价。包括储层分布预测、储层厚度和质量的预测,还可以通过对盆地的构造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确定成藏组合所在的沉积相带。③盖层评价。包括评价盖层的几何形态、封盖连续性、封盖能力、盖层的时空有效性评价等。在断层发育的地区,还需要开展断层的封闭性评价以确定断层在油气运移中发挥的作用。④综合地质评价。在分析了储盖层和断层的封闭性之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可能的油气运移方向、圈闭样式、圈闭成因和生储盖配套史等[12-15]。在完成上述研究后,就可以基本确定主力成藏组合和潜在成藏组合。远景圈闭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确定勘探区块内的远景圈闭资源和相应的风险。在成藏组合评价确定了主力成藏组合和潜在成藏组合后,远景圈闭评价是对目标成藏组合的每一目标层的远景圈闭逐一评估,包括圈闭成藏地质条件评价(风险评价)、圈闭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估算和圈闭综合评估筛选等。①圈闭成藏地质条件评价是在完成沉积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评价后,即在完成综合分析油气地质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地质风险概率法评估圈闭成藏的可能性。把烃源岩、储层、圈闭、运聚-保存-配置等4个油气成藏条件看成是油气成藏相互独立的因素,并对于4项油气地质条件建立一套评价标准,依据其发育状况、程度、规模或相对优劣等划分不同等级,赋予一个定量的评价值,圈闭含油气的概率等于4项油气地质条件概率的乘积。②对于圈闭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估算,采用概率法估算不同概率下的远景可采资源量,并结合区块地质、地面条件、油气合同条款等因素,确定区块的最小经济油藏规模,从而估算区块内每一个远景圈闭的经济可采资源量。③圈闭综合评估筛选。为了提高勘探区块后期开发规划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减少决策风险,应根据勘探区域地面条件、工程作业难度、勘探开发期限、合同条款及现有勘探技术等因素,对远景圈闭按照风险后圈闭经济可采资源量、技术难易程度、经济价值等标准排队优选[3,16-18]。

3.2 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由于各个勘探区块勘探程度不同,油气地质条件有差异,并且有的勘探区块内已经有了少量油气发现,因此勘探区块开发工程评价时,评价目标包括区块内的已发现油气田(未进入商业开发阶段)和远景圈闭。考虑到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仅对区块内的已发现油气田和远景圈闭作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勘探区块的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包括以下4项内容。①油气藏(或远景圈闭)地质评价。对油气藏(或远景圈闭)的构造(构造特征和构造可信度)、储层(储层特征、储层质量)、流体性质(原油、天然气和地层水特征)、油气水关系(油气水界面关系、油气藏类型、温压系统以及动态测试结论)等进行评价,建立起油气藏的基本概念模型。②已发现油气藏储量评估。参照SPE(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储量评估标准,核实油气藏储量计算参数,对储量规模、级别和分布特征进行评价,并对储量的不确定性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估。③油气藏(或远景圈闭)开发潜力评价。研究合理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方案,开展产能预测,提出概念性开发方案,并对开发可能遇到的风险(油气藏复杂程度、储量/资源量风险、产量风险和工程风险等)进行评估。④概念性产能规划。结合现有的勘探开发技术,对区块内油气田和远景圈闭作整体的勘探开发部署和产能规划。已发现油气田的油气经济可采储量可以直接作为未来产能预测的资源基础,而勘探区块内存在的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则需要考虑一定的风险系数将其纳入产能规划中。将勘探区块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把握系数分别取低、中、高三值,从而得出低(最有把握或最保守)、中(中等把握)和高(把握较低或最积极)的产能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综合地质、地面条件、合同条款、合同年限等因素,并规划每年预计能投入的勘探开发工作量。

3.3 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的思路是以勘探部署、概念性开发规划为基础,评价勘探区块及周边现有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可动用性,合理规划新建设施,优化工艺设计,并参考海外在执行项目的勘探开发投资实例,准确估算勘探开发投资,预测项目全周期内的各项生产运行投入。钻采工程评价是根据区块概念性勘探开发规划,提出钻井和采油工程规划,包括钻井井别、钻井数、井深、钻井周期等,形成一套基于区块资源评价和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结果的钻探规划。采油工程评价包括完井和投产工艺、采油和注水工艺、以及解堵、酸化压裂等措施。地面工程评价根据钻采工程规划,确定区块内可能建成的油气田总体规模和地面布局。评价内容包括油气技术系统、注水工程、供配电工程以及油气田配套设施工程、油气外输工程等。另外,对于上述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工作,应提出勘探区块总工作量和总投资额、分年度工作量和分年度投资额,以及项目废弃时产生的费用。由于勘探区块未投入商业开发,可以应用已建的类似条件(包括地面地理条件、地下地质条件和产能等)开发项目投资额,对目标区块的投资额进行估算和校对。采用该方法要求资料可靠,条件基本相同,否则误差会很大。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商业数据库辅助钻采和地面工程投资估算,提高钻采和地面工程投资估算的准确度。

3.4 经济评价项目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海外油气项目经济评价的最通用做法,但仅适用于中等或高勘探程度的勘探区块,不适用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块。勘探区块项目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在勘探阶段,根据预测的可采储量和资源量进行开发概念设计,预计各年投资和收入;并依据项目条款、合同模式以及公司政策,建立经济评价模型;再根据方案产量、销售收入、勘探开发资本性投入、油气作业费用等,计算每年的现金流量,对净现金流折现,最后得出勘探区块的价值[17-23]。利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评价勘探区块时应注意以下4个核心问题:①应对目标远景圈闭不同概率下的远景可采资源量为基础,分别计算远景目标圈闭不同概率下的净现值,进而计算区块内不同圈闭的净现值之和得出区块的净现值。避免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仅对某一确定值法取得的圈闭资源计算的净现值,从而体现目标勘探区块在不同概率条件下的资源量和价值。②由于勘探区块的勘探开发周期长达近30年,勘探开发期间的变数极大,尤其是大型勘探项目,仅采用单一的现金流模型不可能真实反映项目今后的情况,评价结果与项目今后的实际运营情况可能会有较大出入。规避这种评价风险的办法是,充分考虑项目可能出现的情况,分段采用不同模型计算净现值。③对于不同类型的油气新项目经济评价,折现率的选择应保持相对稳定,并且应反映的是公司资金加权平均成本,同时也应是公司期望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如果选择的折现率偏高,则对于一些长周期新项目不利(如勘探类项目或已发现储量未投产项目),一旦选择的折现率偏高,对项目的净现值的计算影响巨大。例如,采用8%、10%和12%的折现率,第15年的折现率分别是0.315、0.239和0.183,第20年的折现率分别是0.215、0.149和0.104。因此,对储量(资源量)规模大,周期长的大型油气项目经济评价时,应考虑采用多个折现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也可考虑对不同时间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④海外油气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最大负现金流等等。但是,海外油气投资风险远大于国内,尤其是资源国政治风险等,应重视动态投资回收期、最大负现金流等评价指标的应用,以综合评估目标区块,为区块的优选做好决策支持。对于低勘探程度区块和前沿勘探区块,由于资源评价和概念性开发评价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可靠性较差,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基本无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进入目标勘探区块一般考虑以下3个因素:①区块的合同条款是否优惠。②勘探区块内可能发现的油气储量能否超过该地区最小油田经济规模储量。③勘探投入,即资源国对目标勘探区块的义务工作量要求是否超过油公司愿意承受的范围。对于低勘探程度区块和前沿勘探区块的决策往往取决于地质家的基本判断和油公司决策层承担目标勘探区块风险的意愿。对于前沿勘探区块以及所在盆地勘探前景不明朗的低勘探程度区块的获取,建议分阶段承诺义务工作量,不建议支付进入费或高额签字费,也不建议参照邻近勘探区块的交易价格。

3.5 风险评价海外油气勘探资产的技术经济评价始终贯穿着风险评价[17-20]。①地质与资源评价中侧重目标远景圈闭的地质风险分析和圈闭资源规模风险,风险规避方法是计算远景圈闭的钻探成功概率(圈闭含油气的概率)和用概率法计算远景圈闭资源量。②概念性开发工程评价中,重点对开发不确定性和开发难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在概念性产能规划中引入勘探区块远景经济可采资源量把握系数,以量化开发规划中的资源风险。③钻采和地面工程评价中,参照已建的、类似条件的开发项目,对目标区块的投资额进行估算和校对,也利用一些商业数据库来提高投资额预计的准确度。④经济评价中,针对不同勘探程度的区块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并尽可能用不同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互校验。另外,在勘探前景不明朗的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应采用分阶段承诺义务工作量或投资额等方式,规避投资风险。

4.不同类型勘探资产的评价重点对于不同勘探程度的区块,技术经济评价的重点和内容不同,因此在开展勘探资产评价前要对勘探资产的勘探程度进行分类。结合日常评价工作经验,勘探类资产根据勘探程度的高低分成前沿勘探区块、勘探程度区块、中等勘探程度区块和高勘探程度区块。

5 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海外勘探区块的技术经济评价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要给出具体的区块技术评估意见。在给公司管理层提交的评估报告中,还应包括公司应持有目标勘探区块的权益股份、勘探期安排、对资源国承诺的义务工作量以及勘探区块进入的时机确定等内容。

5.1 勘探区块权益股份持有的勘探区块最佳权益股份主要取决于油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意愿以及自身技术专长等因素。目前,国际上理论化的勘探区块最佳权益股份计算公式如下[25]:式中:OWI为目标勘探区块最佳持有权益,%;Rt为公司对目标勘探区块的风险承受能力,106美元;Pc,Pf分别为目标勘探区块勘探商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Pv和C分别表示勘探成功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勘探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106美元。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对于一些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勘探程度区块,在获取区块时,往往还不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估勘探的成功率、区块的潜力以及可能投入的成本,但该公式可以应用于勘探区块获取后的区块权益股份的优化。另外,持有勘探区块的最佳权益股份也可以参照国际一些大型油气公司的做法。对国外多家油公司的前沿勘探区块权益的调研发现,国际大型油公司对单个前沿勘探区块持有的股份一般都在50%以下。对于勘探风险较高的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建议以较少股份参与多个勘探区块,规避单一区块的风险。因此,综合国外油气公司的做法以及以往工作经验,对不同勘探程度区块的权益股份的粗略建议如表

5.2 勘探期和义务工作量的确定从技术角度和商务角度出发,勘探期越长对区块的作业公司越有利,但资源国为了保证资源的尽早开发,一般要求对每个勘探区块确定一定的勘探期,并且每个勘探期结束后,区块都要退10%~30%的勘探面积。勘探期确定需要考虑区块勘探面积、勘探程度、地表/海洋条件(包括地理、气候、人文、有无领土争议等因素)、地质复杂程度、勘探作业难度(重/磁、地震、钻井)。结合以往工作经验,要注意的两点核心内容:①区块勘探程度越低、勘探面积越大,第一勘探期需要的时间越长。②进入第二、第三勘探期无签字费,且完全退出勘探区块的机制要灵活。油公司向资源国承诺的勘探区块义务工作量是越少越好,但是资源国为了尽早落实勘探潜力以及油公司的实际勘探需要,应结合勘探期来设计合适的义务工作量,基本原则是一方面要满足勘探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要结合区块的地质特征和作业条件,承诺切实能实施的工作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前沿勘探区块和低勘探程度区块,在第一勘探期内,由于刚进入目标区块,地质认识较浅,不应承诺钻井工作量(表2)。对于勘探阶段的义务投资量规定,应与勘探义务工作量相匹配。

5.3 勘探区块进入时机的确定一个含油气盆地一般经历前沿勘探、低勘探程度、中等勘探程度和高勘探程度等4个阶段,各阶段的勘探风险、合同优惠情况以及进入成本等均不相同(表3)。①前沿勘探阶段:因为缺乏竞争和资源国政府鼓励进入勘探新区,最早进入新区的公司一般都可以从资源国政府手中获得最有利的勘探区块和最优惠的勘探合同,进入成本较低。但由于地质认识浅,勘探风险高,勘探失败概率也高。②低勘探程度阶段:如果上一阶段进入的公司取得成功,随后进入的公司就会面临更严格的合同条款,而且可供选择的好区块也减少了。此时进入的公司可以从前期进入公司获得经验,对盆地的地质认识加深,因此勘探风险开始降低,但该阶段勘探区块竞争开始逐步转为激烈,进入成本在逐渐增加。③中等勘探程度阶段:大量油气田被发现和投产,地质认识已经清晰,风险因素可以得到充分认识和规避。盆地中优质区块基本已被早期进入的公司占领,此期间进入的公司主要从其他油公司手中获取转让的区块,勘探区块进入成本升至最高。④高勘探程度阶段:经过多年勘探,新的勘探机会和勘探潜力有限,此期间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成为油公司成败的核心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油公司应尽早介入目标勘探盆地或领域,最好在盆地的勘探早期和早-中期获取勘探区块,通过扎实的早期地质基础研究来规避和降低勘探风险。当然,上述情况只是针对一般情况下而做出的分析判断,对于具体区块还要结合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国际油气价格、区块具体勘探潜力等因素综合判断区块获取时机。

6主要认识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3

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鸦千百雏。

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鸟。

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

早有南宋文人袁说友,以一首《游武昌东湖》,点醒了东湖的宏图伟志。这块自然天成的璞玉,经时光雕琢,正逐渐放其光华,显其价值。

1949年9月24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原民族资本家周苍柏赠予国家的私家花园――“海光农圃”更名为“东湖公园”。1950年12月2日,将“东湖公园”改称“东湖风景区”,成立东湖风景区管理处,隶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1954年10月,景区管理处与市建设局园林科合并,成立武汉市园林管理处。1985年4月,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处与市园林局分离,成为武汉市东湖风景区管理局。2006年6月,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设立,内设8个职能机构和一个执法机构(城管执法局),对82平方公里的东湖风景区实行统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保护等。

2006年11月18日,沿着这个时间轴徐徐展开,一幅整体规划武汉东湖的蓝图正跃入眼帘。“修编《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工作方案”在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通过审定,这标志着修编工作正式启动。目前,通过有效吸收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其他4家单位的概念规划成果,此项工作正进入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的阶段。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整个修编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前期准备阶段、现状调查及实施评估阶段、专题研究及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征集阶段、《规划纲要》编制和《总体规划》成果编制阶段、上报审批阶段。由省市领导及市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建的领导小组,为修编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东湖管委会与市规划局抽调专人组成办公室综合协调组与规划技术组,认真推进各项修编工作。

深入调研,广泛座谈,突出重点,开展前期课题研究是修编工作实施阶段的三大内容,同时也成为此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特色。

(一)从2006年11月开始,市规划院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东湖风景区内的社会、经济、环境、风景资源和土地利用等现状资料调查收集工作,编制了《东湖风景区用地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东湖风景区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等基础资料现状调查报告》、《东湖风景区景观资源调查报告》等基础资料,为后续的前期研究和概念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条件。

(二)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20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发放并回收《公众问卷调查表》1800份,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性,为东湖的未来出谋划策。

(三)针对东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建设”、“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转型策略与途径”、“东湖风景名胜区湖泊游赏功能提升策略”、“东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策略”和“东湖风景名胜区景观建筑风格与标识形象研究”6大课题出炉,于2006年12月14日,在《长江日报》、市规划院网站和汉网上同步刊登《〈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招标启事》,面向全国招标。至报名截止,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39家单位参与报名,提交《课题申请表》69份。经过专家评议和多轮商务谈判,6大课题已名花落定。2007年11月15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前期课题研究成果验收专家评审会”,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秉钊教授(建设部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张国强教授(建设部专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卜菁华教授(建设部专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赵章元教授(建设部专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望衡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包满珠教授、武汉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徐德宽教授等9位国内风景园林、规划、旅游经济、生态等专业的权威专家,对6个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评审验收。

此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除了加大研究力度,在重点对东湖风景区的功能定位、文化主题、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旅游开发、交通组织和保护措施等发展中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外,还创新理念,广泛开展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征集,力图把东湖打造成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2007年3月19日,《中国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征集公告》同时于《人民日报》、《中国建设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市城市规划局网站和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网站上。截至4月3日报名结束,共收到11个国家、地区的83家机构提交的报名表65份。评选分两阶段进行:第 阶段,资格入围单位评选阶段。从65份报名表中选择15家单位作为资格入围单位;第二阶段,应标工作文件评选阶段。根据15家单位制定的应标工作文件,选择5家单位作为概念规划的编制单位。2007年5月17日,召开的“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征集第一阶段资格入围单位专家评审会”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姚崇怀教授等7位专家,对65份报名表进行评审,评选出15家资格入围单位,其中13家入围单位提交了应标工作文件。2007年7月11日,在“东湖风景名胜区概念规划国际征集应标文件评选会”上,北京林业大学唐学山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包满珠教授等8位专家,对13家单位提交的概念规划应标文件进行评选。经过两轮投票,评选出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国雷瓦德景观建筑事务所、英国工程设计院、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英国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联合体等5家单位作为东湖概念规划的编制单位。2008年1月15日,这5家编制单位提交了各自的概念规划方案。2008年3月16日至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等9位专业领域涵盖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环境、旅游经济、文化和交通等6个方面的专家,主持召开了概念规划国际征集方案专家评审会,评选出“最佳发展创意奖”、“最佳文化创意奖”、“最佳生态策略奖”、“最佳景观规划奖”、“最佳交通组织奖”等五个大奖,并推荐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编制,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备选单位。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4

(一)概念认知

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使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二)特征解析

1、美学特征

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虽然说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光游览是所有旅游行程都不可缺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观赏性,也就不构成旅游资源。

2、地域特征

因为地域风貌的差异而造就了旅游资源的多种多样,而且难以模仿或复制。尤其是那些历史感强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地理环境的历史背景,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

3、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保护的重要性,一旦旅游资源被破坏将无法恢复。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概念的认知

本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

狭义的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单纯的旅游资源利用的技术。广义的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吸引力的综合性技术经济工程。

(二)应遵循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旅游之魂。特色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尽量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尽量开发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努力反映当地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此外,特色性并不是单一性,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还应围绕重点项目,不断增添新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2、保护性原则

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脆弱性,不仅会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在被旅游业利用过程中也会遭到耗损,而且相当多的旅游资源又不具有再生性,一旦毁掉了就难以复原。所以,旅游资源保护在旅游开发中极其重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本身保护;二是旅游环境的保护。

3、经济性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因此,应当进行旅游开发投入―产出分析,确保开发活动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在充分了解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可进入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投资规模、投资效益、建设周期、资金回收周期等各方面,都应有细致的数据分析。同时,还要根据开发实力(财力、人力、物力等供给保障因素),分阶段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之后再不断增添新项目和配套设施及服务,最终形成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坚决禁止不加选择地盲目开发,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发。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作用

旅游规划与开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在经济方面可以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区域经济水平,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在社会文化方面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了解,增加认同感,同时也为保留我国灿烂的悠久文化历史创造了条件。

2.消极影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会产生负面经济影响,例如引起当地物价上涨、影响居国民经济稳定,滥用文化等

因此,操作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时,我们应当考虑到旅游资源的数量、密度和布局,结合当地特点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

1.为了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也是被实践所否认的,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很多景观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4.为开发而保护。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

五、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所以,在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就如生态资源,其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2.发展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5

城市,这样一个人类繁衍生息的综合环境,本是商业贸易的发祥地,在促进商业经济繁荣的同时,反过来被商品化了。在被赋予商品属性的同时,被资本化、品牌化、符号化了。交换价值的显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意味着“经营”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方式。交换价值的丰寡成为城市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甚至具有压倒其他一切话语的特殊优势。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下,我们更多体会到的不是对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的丰富与建树,而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系统性的稀释,和对城市文化多元性的腰斩。

“城市经营”概貌

当我们谈及“城市经营”时,总是离不开美国的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正是他搭建起了“城市经营”的舞台。“象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也可以成为品牌”;“一个国家也可以象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这些概念已然成为“经典”,成为中国城市“经营”的思想地图和“经营”行为的大师级旁证。“城市经营”为中国的营销策划产业烹制了一块香甜诱人的大蛋糕,为中国的市长大人们上了一堂免费的“城市CEO”课程。在拥疐和追捧的另一面,则将“城市经营”视为洪水猛兽,这一提法至今都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同,因为借“城市经营”之名而行“买卖”城市资源之实者,也并非虚妄。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和针锋相对的态度之间,是通过对“经营主体”和“经营客体”进行内涵界定的中庸之论。其导致的是另一场“经营主体”和“经营客体”的争论。“城市经营”从诞生时的概念之争发展成当前理论界普遍的敬而远之,逐渐转向了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概念——城市品牌运营。

尽管这一转变力图揭示其中新的意义和内涵,建立一个更利于沟通和实践的城市发展理论框架。但“城市经营”和“城市品牌运营”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母体”同样是“企业”,同样是对企业经营理念和方法的移植。“经营”和“品牌”在企业营销领域同样都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概念。所不同的是,“经营”是因,“品牌”是果;没有“经营”,又何来“品牌”呢?尽管“城市品牌运营”在概念解释上避开了对城市的“经营性”涉入,而不沾染上“城市经营”那么浓厚的“政治”色彩;虽然这一做法对于营销策划和理论界的“明哲保身”确有实效,但对于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反而容易产生误导,把人带入理论上的死胡同。难道城市品牌运营就可以绕过“城市经营”的具体行为?不以城市管理水平为基础?不以城市的资本运营为保障?如果说“城市经营”是“经济决定论”的观念产物,那么“城市品牌运营”则在无意识中为城市形象广告推波助澜。尽管“城市品牌运营”在理论上并非如此片面化,但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化研究的城市发展理论而言,“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确实是极易理解和掌握的。放眼看看中央电视台,那些使人应接不暇、投入不斐的城市形象广告,或多或少都在印证和加深着我们的担忧。

城市之“经营”

对“城市经营”褒贬不一的态度就是这一事物当前的全部面貌。象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引发诸多争议的原因总是在于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当我们在使用“城市经营”这个术语时,常常碰到意义上时隐时现的差异;当人们在谈论或试图给城市经营下定义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企业经营的概念范畴相对,并通过企业经营的概念内涵来判断城市“经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菲利浦科特勒说“一个国家也可以象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这个定义的关键在于一个“象”字,“象”者相似也。无疑,城市经营和企业经营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并不是类同的关系,更不是等同的关系。“城市经营”和“企业经营”不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商品,而更象是一对兄弟,它们的异体性决定了它们的异质性,正因为两者是异体异质的,才称之为“象”。然而,当前对“城市经营”的概念解读普遍存在着一种偏差,就是将它们看成是“等同”或者“类同”,等同是“同体同质”,类同是“异体同质”。这些认识都是将“城市经营”和“企业经营”看成是同质化的,而这种“同质”性的“异体”移植必然要产生一些类似于医学上器官移植而引发的“排斥现象”。我们说这两个“经营”是异质的,但同时也存在着相似性,应从经营的三个主要组分来进行考察——经营客体的属性(不是形式)、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

首先是经营客体的性质,即“产品”的属性问题。企业经营的是实在的产品,为“满足需求”而被生产,并具有“无限”生产的属性(只要市场需求)。而“城市经营”的客体并不都具有这种无限性(除非政府机构都在经商)。一个城市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和其它不可再生资源。城市拥有的是资源而不是产品,是资源性商品而不是消费性商品,尽管这些资源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块土地可以被拍卖,就象一辆汽车被销售。但是一辆销售出去的汽车对企业而言除了交易的经济利益之外,就不再具有其它的价值,也不再左右或影响企业的发展(除非该汽车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城市资源则不同,一块土地的使用权无论怎样被出售,它永远都是城市发展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块土地是谁来使用、怎样使用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仍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在城市的无形资源方面也是如此。一条新建的道路或桥梁可以被企业冠名,是因为它具有媒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并不是所有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事物都可以当成商品来对待,否则,天安门广场被冠以“可口可乐广场”也就顺理成章了。它的形象价值是无法用交换价值来衡量的。

其二是表现在经营理念层面上的异质性。尽管城市和企业的“经营”行为都在于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提升自身的投资价值。然而,竞争力本身并没有意义,它是一个城市或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优势体现,并不是“经营”的终极目标。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利润,其衡量的指标是货币的、经济的价值;一个城市通过“经营”来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其终极目标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既是城市经营客体的“资源”属性决定的,也是城市文化多元性需求的体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不能只是单一的依靠产业的、经济的竞争力。那种简单的将城市经营等同于企业经营的论调无疑充满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经济决定论色彩,企图将“卖了孩子盖房子”的行为合理化与合法化。

其三是表现在经营方法上的相似性。企业的市场运作或产品营销,必须通过从市场调研到营销战略、竞争定位、形象设计、整合传播、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精良的战略规划和精巧的战术应用,才能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些系统化的、动态的发展规划管理方法正是传统的“城市管理”所缺乏的基因。在当前这样一个区域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将企业的营销方法系统化地导入城市管理之中,倒是符合了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到目前为止,我们几乎可以说,所谓的“城市经营”对于城市的发展与管理体系而言,“经营”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形容词,是对现代城市管理中所欠缺的“以竞争为导向的”——系统化的战略规划和战术应用的描述,是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的通俗化形容。看来,我们似乎掌握了开启“城市经营”之纵深世界的钥匙,以此探察其内在的系统化的机理结构。诚如人们所言,“城市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这个“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系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理机制呢?其系统性是体现在哪些元素上?这些元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呢?这些元素对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又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三力模型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研究范畴中,所涉及的元素甚多,包括象:城市管理、城市营销、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化、城市竞争力等等。尽管每一个组分或子系统都得到不同学科和不同程度的关照与揭示,但这些元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事件,在城市的发展规划管理中,它们或互为因果,或彼此反映,或协同互动,正是以“系统”的方式构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的模型。我们将它称之为“三力模型” (见下图)。

一个城市的政府是其所在城市发展战略的主导者和规划管理者,当然也就是“三力模型”的主体。这个“主体”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尽管少不了、也应该有企业和市民的参与,但政府始终是决策主体。作为战略的规划管理者,需要整合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切资源和要素,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既有的和发展的。在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城市管理和城市营销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核心要素,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的基本形、态和行为组织。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资源和竞争力的演化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作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必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战略资源和规划管理;而城市营销则是将城市资源与竞争力深刻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手段。三者之间的战略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坐标来表示。

城市管理与规划力

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以竞争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赋予了传统的城市管理以新的内涵和更宽广的意义,使城市管理从行政管理和资源管理向战略规划管理转变;从如何管理城市资源向如何运用城市资源转变;从如何建设城市向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就是必须将城市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充分整合,并纳入到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中,用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管理和运用城市资源。为城市的资源增殖,而不是单纯的所谓“市场化”的资源买卖,不是“变现”。城市资源的市场运作必须符合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当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形态和资源,这些资源是城市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条件。每个城市的资源各有特色,相互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劣势,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整合与规划这些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来使资源增殖,也就是城市管理者的规划能力。城市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对资源的规划能力的竞争。规划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低效”和“高能”政府的差别所在。一个城市要得到发展,资源是一种现实,但规划能力却是改变这种现实的作用力。

在城市的战略发展坐标上,政府的规划力是一股整合性的力量,通过对城市资源的整合规划来促进经济的成长、推动形象的提升。

城市化与经济力

在城市规划管理的坐标上,“城市化”是一个核心内容。城市化既是社会的发展形态,也是城市的发展形态,一个城市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城市化”运动。有人说城市化的对象是农民,也对也不对。从形式上看,从宏观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确是农民的“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但我们必须看到,真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并不在农村,不在农民身上,而是城市或城镇的经济和产业发展程度,没有城市经济和产业良性发展的拉动,城市化只能流于户口和居住地的形式化;没有城市的产业驱动,城市化只能流于农村人口数字的表面化。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资源和资本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无论是土地、人力还是资金等等。而这个资本聚集的过程正是一个城市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是提升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这些资本为城市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硬件的支持和促进。

以资本聚集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支持,以产业驱动为核心,从而推动城市的产业经济向前发展。在城市的战略发展坐标上,城市化是一股由外而内的力量,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吸纳与融合、通过资本的聚集来丰富壮大自己,通过产业的驱动来提升城市内在的、核心的经济竞争力。它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纵坐标,来自于产业和企业的力量。

城市营销与形象力

营销,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一个和“经营”一样麻烦的概念。在产品营销领域,“营销”关联的是产品、价格、通路和推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4P。企业通过一系列围绕着4P而制订的计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营销战略;在城市营销领域,“营销”关联的是一个城市的战略性资源、生活与商务成本,以及城市所提供的涉入服务,当然还有推广。即一个城市如何通过独具特色的资源来参与竞争,以一种什么层次的生活、商务成本参与竞争,以一种什么模式的公共服务参与竞争。也就是一个城市的营销战略定位。这三者既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同时也是城市营销的客体。这些营销客体通过一系列的整合推广运动来建立营销对象对城市的形象认识,从而建立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形象竞争力,并成为城市无形资源的核心。

在城市的战略发展坐标上,城市营销是一股无形的由内而外的力量,通过营销推广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整合性的传播来提升城市外在的形象竞争力。它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横坐标,来自于社会大众的力量。

城市竞争力

在“三力模型”中我们将城市竞争力概括为经济力、规划力和形象力。人们会对此感到怀疑,因为人们所熟知的城市竞争力因素显然要比这复杂许多,包括区位竞争力、资源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政策竞争力等等。事实上,一个城市无论它具有什么样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或政策优势,最终都需要通过战略规划和实践,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经济的竞争力和形象的竞争力。因此,所谓的区位和资源等等因素,它们只是一个城市获得发展的基础条件,本身并不构成什么竞争力,只有当它们被有效地规划和转化时才真正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力量。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其衡量的标准就是来自于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估。以房地产投资为例。当地产商评估一个城市的投资价值时,首先考察的是这个城市的经济力,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产业来驱动(或者地产本身已形成该地的核心产业),因为只有强大的经济力,才能保证城市政府有足够的资本来进行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才能保证该城市在房地产上的消费能力。同时,一个城市的产业形态也决定了房地产建设的形态,不同的核心产业需要不同的地产建设。有了经济力,政府是否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力也是关键,这不仅包括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更重要的是政府对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因为一旦失去核心产业的经济力支持,城市地产也终成泡影。另外一个就是城市的形象力,这个形象力不仅在于吸引产业投资,还必须有利于吸引消费投资,适合生活居住。

经济力、规划力和形象力,分别从不同的层面界定了城市竞争力的要素。经济力是有形的物质化的力量,形象力是无形的精神化的力量,而规划力是起决定性的行为的力量。只有当这三股力量相互作用,构成一种循环力的时候,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才会显现出来。当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以独特的、不可取代的姿态展现出来时,她就具有了品牌效应。我们称这样的城市为“品牌城市”。

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这个概念同样棘手,到目前为止,十个人可能会有十一种定义。我们也不打算在这里给出简短和直接的答案,我们需要做的是厘清一些相关的错误理解。如果人们无法对城市品牌的概念形成一个共识,那么“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城市”应该是不会产生太大歧义的。把一个城市称之为“品牌城市”意味这个城市具备了产生品牌效应的元素,而这些元素通常就直接被人们定义为“城市品牌”。

有人说海尔是青岛的城市品牌,这是将城市产业等同于城市的结果,而认为青岛是个品牌城市的说法更是望文生义,其意思不过是说青岛是个有很多“著名产业品牌”的城市。这都是对“城市品牌”的错误解读。海尔只能是青岛的产业品牌,而不能称其为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关联的不仅仅是产业和经济力,还有我们在“三力模型”中所阐述的规划力和形象力,产业品牌是构成经济力的一种优势条件,当然也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人把大连概括为打造城市品牌的典型,意思是大连这座城市具有了品牌效应,但这种评估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的竞争力,而经济竞争力始终来自于这个城市的品牌产业和产业品牌,大连的品牌产业是什么?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和航运中心?那到底哪个才是中心呢?青岛尽管也没有自己的品牌产业,但它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这样一些产业品牌来保障它的经济竞争力,大连呢?反过来看,青岛如果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上重视政府的规划力,也无需要“学大连、赶大连”,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总的来说,大连是规划力有余,经济力不足,青岛则相反。庆幸的是,这两个城市都在为此而作出卓有成效战略调整和实践。

品牌产业和产业品牌是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构建城市品牌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中国有很多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比如景德镇,陶瓷作为景德镇的品牌产业是无可非议的,但它却缺乏自己的著名产业品牌,没有强大的产业品牌来对产业进行整合,其产业竞争力就难以得到提升。

将品牌产业或产业品牌等同于城市品牌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并且深刻影响了城市发展战略的理念和实践。将城市旅游产业等同或混同于城市是最常见的。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城市相关广告,我们很难分清它的广告主体究竟是城市还是城市旅游,以深圳的“精彩深圳、欢乐之都”为例,广告虽然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主题展示了深圳的旅游资源,但最后的标版却没有标明广告主体——深圳旅游或深圳旅游局的字样,那么这支广告给人的印象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综合印象还是深圳旅游呢。如果深圳再拍一支以产业招商为目的的广告,又如何与旅游广告区分开来呢。稍有品牌意识的人都清楚广告主体和产品概念的重要性,所以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疏忽,而是对产业和城市的品牌建设缺乏完善的认识和规划。相对而言,香港的模式就清晰得多。“亚洲国际都会”和飞龙标志是香港这座城市的品牌元素,尽管在旅游的推广中也会加上这些元素,但它的旅游推广主题是“动感之都”“爱在此、乐在此”,同时也一定会出现香港旅游发展局的标志和字样。这就使城市形象和旅游产业得到比较清晰的区别化界定,毕竟香港旅游不等于香港。当然,深圳旅游也不等于深圳。

在城市的品牌化运动中,城市定位被看作是整个策略的核心环节。在这样的一种理论指导下,中国一下子涌现了无数的“XX之都”。我们相信这或多或少都受了香港“动感之都”的影响,毕竟这种“学习”省去了好大的一笔策划费用。但人们是否能够清晰的看到其内在的品牌战略思想和意图?为什么香港旅游在推出“动感之都”不久后,又更换了主题“爱在此、乐在此”?事实上“动感之都”的概念确实模糊了香港和香港旅游产业的边沿界限,如果用企业品牌运营模式的角度来看,就是子品牌和母品牌的概念混同、形象界定不清,分不清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系。香港现在不这么做了,可其他城市却把它“继承和发扬”了。以成都来说,“休闲之都”的概念主体是成都市还是成都旅游休闲产业?这个“定位”究竟是是城市定位还是产业定位?用产业来定位城市在中国并不少见,但那只能适用于小型城市和城镇,比如广州市狮岭镇被授以“中国皮具之都”的称号。成都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来发展旅游、休闲和地产产业,但完全通过产业来定位城市,那是很容易被“定”死的呀。这种策划模式如果应用到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要找出一个可以代表该城市的产业恐怕太让人头痛了,不过我们相信北京不会这么干,上海也不会。

看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所欠缺的并不仅仅是经验,如果只是直接将企业的品牌策划模式和经验挪用到城市身上,那会使我们为了获得经验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更欠缺的是对城市发展这一领域的专业化理论研究,哪怕只是可靠一点的理论支持。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6

关键词:政府网站服务功能 信息公开 网站规划 实现 保障

近年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公众对政府网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获取更加便利的政府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网站下一步如何发展也有很多需要研究的事项。

为了落实两会和“十二五”规划等政府政策措施中关注民生和服务民生的精神,推动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民主政府的建设,做好政府网站民生服务功能建设,提供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实用易用民生服务。同时,面对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网站要体现政府管理理念,政府网站的功能实现也要服从于政府改革的进程。积极探索政府网站民生服务功能规划和实施的理论与实务规律,以促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服务功能建设的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一、政府网站民生服务功能的定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而“民生”的定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立论的。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太大,难以把握。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民生狭义概念相对广义概念而言,比较具体,易于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阶段,时代会赋予民生不同的内涵。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民生是指最广大人民的福祉。本文所取的是狭义的民生概念,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存与发展涉及的食、衣、住、行等基本需要的利益问题,结合国家法规政策文件中涉及的民生问题来研究政府网站民生服务的范畴。

保障公民和企业合法权益,是服务型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政府网站民生服务的核心内容涵盖满足公众实际民生需求的电子政务信息和服务项目,主要由行政服务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组成,主要涉及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交通等重点民生领域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内容,以及婚育收养、公用事业、证件办理等领域的服务内容,也是建设我国服务型政府网站的核心服务内容。

政府网站民生服务功能是指政府网站整合并提供规范的民生信息、开展民生服务方面的作用与效能。也是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服务功能的组成部分,是在线办事服务功能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它表现为公众和企业整合并提供规范的民生信息、开展与民生相关的互动交流、查询申报等在线服务,即以 “一站式整合”方式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

二、政府网站民生服务功能现状及发展趋势

纵观全球电子政府的发展,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际领先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都遵循以服务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提供更好、更富有效率的服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内容体现“简单、实用、重点突出”,实现一站式网上办公。建设政府网站时都遵循围绕民众的需求,建立“以民众为中心的政府”;提高政府服务的可接近性和易获取性等服务型政府网站的核心,政府网站建设已步入面向公众的服务导向型阶段。

201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统计显示,地方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和互动交流水平较好,“成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信息、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但政府网站面向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尤其是面向就业、住房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我国民生服务功能建设省、市、县呈现由高到低的“阶梯式”发展,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仍然存在,民生服务功能建设东高西低也呈阶梯状发展。多数政府网站公共服务目录框架设计未完全涵盖民生服务领域,提供民生服务领域资源不够全面,民生服务展现形式人性化不够,民生服务功能实现的保障力度不足。总体来看,我国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服务性角度考虑,政府网站的建设与国外先进政府网站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虽然我国2008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是,作为政府信息公开重要载体的政府网站却很少能成为老百姓浏览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用户认知度和满意度不高,政府网站建设别是民生服务功能严重滞后,我国大部分政府网站仍处于以内容为导向的阶段,仅有少数转向了服务导向型。

当前,将“用户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政府网站绩效水平的根本标准是国际上政府网站发展的趋势,“建设服务型政府网站”成为政府网站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此大背景下,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业的基本需求,建设提升民生服务功能为重要内容的服务型政府网站成为我国政府网站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政府网站民生服务功能规划

政府网站民生服务功能规划要以用户需求、国家对政府网站建设的指导意见、专业机构制定的标准、先进政府网站建设经验等为依据对框架、内容、栏目、功能、展现形式等进行规划。

(一)内容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7

而且,恰恰是规划不能达到的地方,策划解决了实际操作所提出的问题。

一、旧规划体系与“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规划体系”

旅游规划,已经成为政府管理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开发的主要工具。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县级城市及大部分旅游区,都已经编制了旅游规划,这是中国旅游产业可喜的进步。

现有的规划体系,主要是确定要素布局及配套的整体关系,但不可能按照项目运作的要求进行深度挖掘、创意与整合;恰恰是规划不能达到的地方,策划是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最好的钥匙;这些实际操作问题主要是:产品(或项目)、形象与营销、促销活动、可行性(投资评价)、招商引资、融资、开发管理。

《旅游规划通则》指出:“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简单概括,现有的旅游规划是围绕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的要素布局与配套安排。

我们认为,旅游产业是在交通等公共条件与设施基础上,由旅游企事业主体提供服务性产品而构成的。适用的产业规划,不应该仅仅从横断的要素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必须研究产品,研究企事业主体如何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交通等等要素进行整合与创造,形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规划还有另一种编制方式,即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方式。首先通过对资源于市场的整合,形成关于产品及产品体系的结构,以主力产品为中心,构筑产业配套结构,可以建立起一个更加适用合可以操作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区域规划定位与目标。

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交通,都是产品策划的资源基础和环境要素。只有将这些要素整合成为产品,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区域的产品谱系,根据产品,提出投资规模要求,进行产品配套,预测区域市场目标,建立以公共设施配套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没有产品,就意味着要素布局与配套缺少主体的保障和实现的机制。

通过规划,资源并不能变成产品;即使编制了修建性规划,修建出来,也只能算是一种半成品;还没有成为完整的产品。

这就是目前很多旅游机构编制规划后,不得不将规划束之高阁的原因。

规划起于资源;规划的编制从资源开始,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也是从地理学的旅游资源研究形成起来的;以区域自然及人文资源为基础,成为了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思路。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资源利用期、资源开发起步期、资源全面开发期、资源深度挖掘期、后资源开发期。我国旅游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95年以后进入资源开发的起步期,目前已处于起步晚期和全面开发初期。从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来分析,用以上的五阶段划分方法仍然完全适用,即仍可分为从原始利用,直到后开发的五个阶段。

然而,我国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东部,特别是南方,由于资源的有限,高度发展的市场催动了旅游产品的另一个发展方式: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非资源型人造旅游产品(锦绣中华、欢乐谷、航母等)的快速发展。[1]

于是,有了旅游学上市场派的声音,有了地理派与市场派的争论。

我们的观点认为,就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而言,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是由旅游资源与市场共同决定的,而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是产品,特别是产品的定位与成型,产品的调整与改造。

比如:没有博鳌论坛,我们不可能正确规划出琼海的旅游战略;没有中视基地,无锡旅游又如何去规划;没有将瓷艺转化为瓷艺旅游的产品,景德镇又怎样成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最重要的,除了公共设施的条件及发展战略外,是运作主体必需清晰把握的产品整合与实现机制。

对于“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规划体系”而言,策划,理所当然是规划的一部分;但按照目前的规划体系,策划不被包含,策划是策划,规划是规划。

当目前的规划尚未建立起以产品为核心的编制体系时,策划,就成为规划最好的补充!

二、“玩法”与产品策划的创造性

在同样的资源与市场要素的条件下,产品,可以有多种多样可能的形态。我们可以以资源为对象,进行产品设计,比如独特的自然资源,它本身就是观赏对象;我们也可以以资源为背景,进行产品设计,比如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我们还可以完全“无中生有”,比如主题公园。

产品的定位,包括五大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定位、游憩方式定位、商业模式定位。完整的旅游产品,应该有明确的游憩方式、和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

与定位相对应的,是创意过程。

定位不仅仅需要整合各种要素,从中挖掘出对应市场的最大吸引力因素;定位更需要创造,为产品注入新的内涵,包括主题、形象、游憩方式、商业模式等不同的方面。

就对观赏性资源的产品化改造而言,创造性设计就非常重要;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充分体现。人体工程设计、情境设计和体验设计是观赏方式设计的主要技术。

人体工程设计:以人与自然相适应为基础,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安排最适于人体的观赏及游乐方式;以最适合于人体步行、站立、座息、游走及观赏的方式,设计每一个景点的游步道、座椅、观赏点等;

情境设计:对整个景区、每一个景点,设计出观赏角度,利用人文要素,形成审美意境,产生情景交融,情境互动的效果;

体验设计:以人为本,把纯自然的过程,转化为人的参与过程,是人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产生新的经历与经验,获得全新的感受。

我们有时把观赏方式游称作为游赏方式;游憩方式不同于游赏方式,尤其包含了休憩的含义,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成为休憩。

游玩方式游不同于游憩方式,玩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玩乐,不一定休闲,可能很累,可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而游,则包含了外出,行走等出游理念,又包含了登山等康体概念。

总体上说,最大的概念是游玩方式,其次是游憩方式,再次是游赏方式或观赏方式。

对产品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游玩方式,又成为“玩法”。创意的最大难点,也是最核心点,就是玩法。

有了玩法,就可以清楚的分析产品的吸引力有多大,吸引什么样的游客,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的策划。

三、产品体系与规划

1)产品策划

产品策划包括产品定位、游玩方式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景观策划、交通与游步道策划、设施要求与配套策划、环境保护策划、商业模式设计、形象设计、营销策划、投资分期、融资安排、收入预测。【2】

一个区域旅游规划,应该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市场、交通、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形成一批产品,并形成产品体系结构。

2)单元产品、产品集及产品体系

产品体系,是指区域内全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产品共同构成的整体。单元产品指地域、游玩方式、管理条件等具备相对完整性的,可以独立经营的最小单元。产品集指由一个或几个吸引力中心单元产品及其配套产品共同构成的,在地域上紧密结合,在经营上形成最佳规模的产品群。有几个产品群,构成一个区域的产品体系。

在产品体系中,有1-3个产品群具有最大的吸引力,是区域的核心产品集,其他产品集有的处于补充地位,有的是配套性,有的市场对象较小或局限较大、有的为未来潜力性产品。这些产品集之间,构成一种结构关系,形成产品体系。

3)发展目标与战略

有每个产品的目标及产品体系的构架,很容易整合出区域发展目标。基于产品体系,制定的战略将以产品开发和公共设施开发为基础,结合营销战略,形成综合发展战略。

4)生产力布局及要素配置

依托产品体系构架,可以形成跟适用的生产力布局,其中各要素的配置都依托于公共设施或产品,有明确的承担主体,有清晰的投资及引资操作方式。

5)区域形象与营销战略

区域的形象,往往是以核心产品的形象或大多数产品共有的形象为基础,结合产品的情景、体验及互动方式,进行提炼;凸显区域旅游的独特性和游玩吸引力。

营销战略则是对各产品集营销战略的区域整合,从整个区域出发,依托核心产品的吸引力,以核心产品的营销为主,建立带动模式,同时考虑不同产品的区域及时场细分战略。

6)区域投资与招商

区域投资,依托于产品的投资估算和公共设施的估算,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出。公共设施需要政府进行投资,产品可以按项目(可以是产品集,也可以是单元产品)进行招商。

7)行业管理及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篇8

关键词:低碳社区;低碳理念;规划策略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are beginning to reach out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oad has been worldwide recognition, low carbon as a kind of idea has begun to permeate every aspect. This article is combing through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y of the low carbo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ow carb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low carbon community planning strategy.

Keywords:Low carbon community;low carbon idea;pla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97-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和人口的日益增长,能源使用过程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景下,“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低碳其实就是在社会生活和建设中倡导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目的在于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经济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低碳理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养成低碳意识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它不能仅仅简单地界定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它需要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一处优秀的社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居住功能,还在于它所体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因此,在社区中落实低碳理念,是低碳城市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低碳社区是通过资源、交通、能源、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尽量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居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可以从办公、休闲、居家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来营造低碳社区。低碳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

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概念,其建设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规划建设会涉及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基本概念

2.1 关于社区

社区概念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1887年德国社会科学家F・滕尼斯著作《社区与社会》中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或“社区”,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是具有共同性或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从此以后,社区才开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出现在社会学家研究的领域。随后,美国行为地理学家查尔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意思是指公社、团体、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一般是与它所处的地域休戚相关,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社区形态,它标志着社区开始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入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R・E・帕克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这种想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持有这种说法的人被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社区开始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逐渐引起大家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自此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

2.2关于低碳

低碳的概念最早是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的。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源头,此后便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第一次引入了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的发展观,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建筑,生产、交通、生活方式各个方面。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已经对地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痕,人类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以无所顾忌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倡导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低碳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社区发展,使城市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迈进。

2.3低碳社区概念和形式

帕克最早把达尔文的生物竞争等概念引入城市社区中,提出了生态社区的概念。此后社区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意义的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由邻里构成。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逐渐突破了固定地域空间的限制,发展成为涵盖了传统地域空间、生活空间、职业空间甚至虚拟空间的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强调社区是人与人聚集并相互产生影响的关系。

不同空间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社区对构建低碳社区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归纳起来在低碳社区中有以下四种形式:基于职业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指人类活动空间在工作场合中的扩展,具体说来涵盖企业组织和办公室等;基于地域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传统社区所讨论的范畴,具体包括区域、城市、居住区等;基于生活空间的社区形式,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俱乐部等;基于虚拟空间的社区形式,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所形成虚拟空间中活动空间的扩展,这类社区没有形式没有固定的成员,比如网络社区、微博等。总之,构建低碳社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鼓励社区居民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社区中其他成员,影响整个社区的环境,以达到降低社区总碳排放的目的。

3 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据统计,国外低碳城市能源消费的38%来源于居住用能,33%是各种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占到22%,而即便是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工业用能也才占到城市能源消耗的7%。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各种性质用地和建筑的主要载体,可见社区是城市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将低碳理念引入社区建设中,通过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多种综合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支持低碳经济建设。

4 低碳社区的规划策略途径

4.1 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能耗

在社区的前期概念性规划阶段要重视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社区能耗。社区的空间形态与所处的当地地域气候有关。在寒冷的地域,传统建筑物成院落围合,以利于保温防寒,比如北方的四合院等等(见图1)。而在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建筑物结构以板式较多,其有利于通风采光。住宅规范有一定的恒湿标准,其建筑外形也尽量规整、集中,有利于降低人工空调费用。建筑物外立面面积越小,能量的消耗也就越小。在湿热地区的群体建筑组合中,为了引进自然风,东南面需要尽量开敞,而西北面则封闭一些较好;长条的建筑类型,中间部位需要开口或者首层架空等。

4.2 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能

1)完善日照环境。在总体布局中,首先应满足规划对于建筑的日照要求,然后通过日照分析软件对社区日照环境进行测算,调整优化建筑布局(南北向布局),并尽可能多地设计南北朝向的板式住宅,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日照环境(见图2)。每户朝南的房间都可设置大面积的落地窗,这样既可以保证享受充足的阳关又可以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此外根据社区室外日照情况合理布局绿化植物和公共空间,使人活动的空间和植物生长的环境获得更充足的条件。

2)太阳能的利用。规划主要从太阳能路灯设计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这两方面来体现对太阳能的利用:a.社区公共照明规划应尽量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其中包括景观与庭院照明、小区步行道与车行道照明等;b、充分利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同时要确保太阳能热水器的外观与住宅建筑立面协调统一(见图3),以期达到经济、节能和美观的目的。 通过对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源的充分利用,为社区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了新亮点。

4.3完善空间布局,倡导绿色交通

低碳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采用“邻里结构”,其实就是以人的步行距离范围来设定邻里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率,这样就可以使居民不需要驾驶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城市发展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尽量减低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5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社区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社区模式,必将随着生态意识越来越普及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从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角度做阐述,总结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规划策略,这些低碳策略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最终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12.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59(10):91-95.

[3]辛章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9.

[4]黄文娟等.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

[5]陈群云.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6(11):17-19.

[6]肖荣波.艾勇军.刘云亚.等.欧洲城市低碳发展的节能规划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27-31.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0504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2月23日 08:50
下一篇 2024年2月23日 09:07

相关推荐

  • 2023学习专题节目《榜样8》观后感心得(集锦15篇)

    2023学习专题节目《榜样8》观后感心得(集锦15篇) 为了进一步学习榜样,树立榜样,12月21日晚,《榜样8》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专题片中,几名党员通过典型事迹展示、现场…

    2023年12月28日
    107
  • 做好团委工作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就如何优质高效地搞好团委工作进行演讲。 以我两年来从事团委工作的经验来看,要想把此项工作做好,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要充分认识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

    2023年1月18日
    154
  • 2018企业员工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能够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名企业员工的我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8企业员工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

    2022年12月25日
    184
  • 护士工作年终述职报告5篇

    护士工作年终述职报告5篇 护士述职报告有哪些?述职报告是任职者陈述自己任职情况,评议自己任职能力,接受上级领导考核和群众监督的一种应用文,具有汇报性、总结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下面给家…

    2023年4月19日
    183
  • 文明餐桌倡议书

    文明餐桌倡议书1 广大市民朋友们:   民以食为天,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小餐桌,大文明,承载的不仅是人类的生生不息,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

    2024年4月17日
    112
  • 劳动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能获得一定的技能,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劳动…

    2023年1月14日
    16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