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数据报告范文8篇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篇1

某光伏业内人士对此评论称,“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他们并不是为了‘双反’而‘双反’,而是希望借助‘双反’系列事件给中国光伏业资金链制造压力。而资金链的断裂显然比‘双反’更可怕。最终,他们希望借此彻底摧垮我们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产业。”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

然而,对欧美想通过“双反”来“斩断”中国光伏企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生命线,从而引发股价大跌、贷款收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彻底置中国光伏产业于死地的“阴谋论”持质疑态度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则认为,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与自身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及重组等各类消息不绝于耳等密切相关。

一时间,一场有关“致使中国光伏产业高负债是阴谋还是自身瓶颈”的博弈甚嚣尘上。

难忘“双反”之殇

从去年10月开始,“双反”就成了中国光伏业挥之不去的可怕梦魇。

时间回到2011年10月19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牵头6家匿名美国光伏企业所建立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CASM)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75家相关企业获得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进行倾销,同时还指责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补贴,补贴内容包括获得大量现金补贴,极为低廉的原料,甚至免费的土地、电力、水资源,几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大量的税收减免、退税政策和优惠的出口保险政策等,遂其要求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00%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关税(简称“双反”)。

彼时,在我国诸多行业均曾遭受过美方“双反”制裁的前车之鉴下,光伏“双反”立案的最终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果不其然,2011年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初裁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称中国的进口光伏产品对美国光伏生产厂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胁”;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对外公布了其对惩罚性征收中国光伏企业反补贴税的初步裁定结果。根据该声明,这一反补贴税率最低为2.90%、最高为4.73%,其远低于去年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起“双反”申诉时要求的100%。

由于预期的结果还曾一度刺激相关光伏中概股在美国市场迎来普涨。不过,作为仅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10%的市场,美方实施“双反”制裁对中国光伏业的打击还不够致命。

时隔四个月后,中国光伏业终究还是要面对这可能致命的一击。2012年7月24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再度发难中国光伏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申请,对来源于中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

对此,尽管人们推测,经济环境每况愈下的欧洲会谨慎考虑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尽管欧盟“双反”立案门槛高于美国,其还给中国光伏业留下了可做充分应诉准备的“45天窗口期”。但毕竟欧盟是占据了全球光伏装机容量70%的第一大市场,更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欧盟“双反”最终是否立案,终将关系到中国光伏产业的生死存亡。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有接近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输送至欧洲市场。而最新的201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各企业光伏组件出货欧洲的比例分别为,尚德电力占总出口的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破解财务“三难”

事实上,与欧美“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更大的,却是中国光伏产业内部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重组等各类负面消息的屡屡见诸报端。尤其是近期尚德电力、诚兴光伏两家企业分别又因“担保”操作不到位、被担保公司面临破产,使得公司运营、资本市场表现等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又一次引发了市场对光伏企业自身财务、经营状况的忧虑。

除了担保环节频频告急之外,其实在交货信用期、负债、现金比例等方面,光伏公司的表现都令人堪忧。

难题一:担保之祸

虽然企业之间的“担保”或“互保”,在光伏行业并不鲜见,但担保问题所引发的纠纷、财务影响,则是在光伏行业全线低迷、各公司资金严重匮乏后,暴露的更加显著。此前,尚德电力(以下简称“尚德”)的反担保借款“子虚乌有”一事,令尚德的公众股东及大型基金连续抛股,一度令该企业的股价连续三日下跌了30%以上。

在浙江金华,浙江诚兴光伏科技有限公(以下简称“诚兴光伏”)控制人李飞突然跳楼,据传也是由担保而起。

2011年,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由中间人牵线,旗下中硅公司(光伏企业)获得了诚兴光伏的数千万元担保款。但公司经营不顺宣告重组,为其提供担保的诚兴光伏也备受牵连。

据了解,诚兴光伏今年订单不足1亿元,利润预计有10%,但可能仍难以覆盖2000多万元的担保连带责任。

某光伏上市公司的高层透露,担保、反担保都是为了保证相关项目各利益方的投资及借款不受损害。以往,反担保额不会占企业很大比例,可能也只有1%-5%左右的营业额。但现在则不同:光伏行情非常差,有些投资方在批复费用的时候,甚至与项目同等价值的担保额作为降低风险的手段。另外,各家光伏公司的亏损幅度也不低,担保环节一旦出问题,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受影响的就是公司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了。

难题二:信用期拖长

某太阳能企业副总表示,现在他最头疼的事情还不是担保,而是信用期实在太长了。“打个比方,以往我们在和客户谈一桩生意的时候,我把光伏电池组件发给他之前,他会从银行调出30%左右的资金作为预付款;现在,我们是需要不断发货给对方,对方才发还一个信用证,作为付款凭据。”

凭据有了当然好,但问题在于,现在信用证时限是越拉越长,“我们通常拿到的是5个月的信用证。”

该副总还指出,公司对供应商的应付款项也会拉长,时限在100天左右。但因为应收款大大超出应付款,导致中间有50天左右的这笔资金是需要公司自己来垫付的。“庆幸的是,现在我们的账上有数亿美元现金,否则肯定会像很多小企业一样。正是因为这种财务结算方式的变化,促使小企业无法做现金周转,只能快点降价销货。”

难题三:现金增幅过缓

而就目前已公布的十多家国内光伏公司今年一季度财务报告,也能看出他们的现金增幅、负债情况都不容乐观。比如,尚德今年一季度的负债高达22.63亿美元,相比2011年四季度几乎没有缓解。而天合光能的负债为11.38亿美元,环比增加了9.7%,阿特斯太阳能、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LDK等负债总额,环比也分别增加了14.2%、10.3%、8.4%及2.3%。尽管LDK的负债并没有大幅升高,但34.23亿美元的负债总额仍高居各企业榜首。

另据美国投资银行Maxim Group的报告揭示:在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部分海外机构会将企业的“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可转换债券现金”再除以股东权益的结果,作为一个债务与资产的比例参考方式。不过有多位国内财务分析人士表示,上述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中国还是以“总负债除以总资产”作为一个“资产负债率”的比值来观察企业是否应定义为“破产”。

尽管还不至于破产,但在负债高企阶段,各公司的现金增幅并不大,甚至在倒退。如尚德在今年一季度的现金为6.63亿美元,同比下滑6.4%,英利绿色能源虽握有6.74亿元的现金,但同样环比下滑了24%,此外天合光能、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及晶科能源等公司的现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晶科能源27%的现金下滑比例名列第一,其第一季度的现金为6707万美元。

直面产业危机

虽然局势紧迫,但就目前来看,除德国SolarWorld等少数公司对“双反”乐此不疲外,美国只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裁定了最低2.90%、最高4.73%的反补贴税,而欧盟则尚未展开调查。

应该说,即便8月7日,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的数据属实,其也仅与此前欧洲缩减光伏补贴,全球经济不振有关,而尚与“双反”关系不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双反使得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但时下“中国10家光伏企业负债已高达人民币1110亿元”的消息正在与欧美“双反”的消息发生巧妙的“化学反应”。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光伏业已断粮断饷,前途暗淡。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表示,“现在几乎所有的投行都对光伏业持回避态度,银行信贷也已将光伏企业拒之门外。甚至连一些国有政策性银行,都停止了对光伏企业的信贷。”

事实上,近年来一批中国光伏“巨头”的快速崛起,得益于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以无锡尚德为例,数据显示,其银行贷款从2005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去年底的17亿美元,7年时间暴增了近30倍。

在“对手”眼里,中国光伏“巨头”们曾经的信贷优势顷刻间便可成为劣势。因为,长期依靠贷款发展的中国企业普遍具有高额资产负债,而一旦市场低迷,这些负债将成为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

“如果不能保证拥有充足的‘过冬’资金,中国光伏企业甚至撑不到欧盟实施‘双反’立案的那一天。而反过来说,假设这是一场精心策划‘阴谋’,对手甚至不发一兵一卒,仅借舆论之势,就掐住了中国光伏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生命线。”上述投行人分析指出。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江西赛维日前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0.8亿元,负债总额266.76亿元,负债率为88%左右。Maxim Group认为,江西赛维的负债与产权比率达到7.4,这意味着按欧美的公司会计准则,江西赛维已资不抵债,目前已接近破产,或需要重组。

在美国遭遇集体诉讼的尚德境地则更为窘困。继卷入反担保骗局之后,尚德在美国又遭到两起集体诉讼,被指虚假和误导投资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信息,尚德股价再遭重挫,连续三个交易日低于每股1美元。彭博社数据显示,28家投资机构的分析师中,有18位将尚德的股价评级定为“售出”。Maxim Group认为,破产重组将是尚德的唯一出路。

但尚德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尚德净亏损1.33亿美元,现金及限定用途现金共计6.6亿美元。一位财务分析人士称,目前无法准确判断尚德资金链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其实,这不是尚德和赛维第一次掀起“破产风波”。2011年四季度,赛维和尚德就一度传闻破产,尚德股价也一度跌近一倍。但随后尚德电力控股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对传闻进行回应并给予澄清。

有分析人士认为,无风不起浪,赛维、尚德破产传言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光伏行业整体的不景气。孟宪淦也指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双反’使得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

更为严重的是,因行业“寒冬”,在股票市场上受伤的不仅是尚德。在国内A股市场,同是光伏产业的南大光电上市前公告业绩将“变脸”,8月7日上市首日大涨后,次日遭遇跌停。

据交易所资料显示,南大光电主要从事光电新材料MO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7月30日,南大光电以网上网下相结合方式发行新股1257万股,本来计划募集资金1.92亿元,而实际募集8.29亿元,超募330%。其每股发行价达66元,创今年以来发行价最高纪录,被誉为A股市场今年最贵新股。但最贵新股却在尚未上市前变脸的三季报业绩预告。8月6日,南大光电公告称,上半年营业收入1.12亿元,净利润5472.94万元。同时,南大光电还预计2012年1-9月净利润约为8200万至9600万元左右,同比下滑约为40%左右。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篇2

海润光伏的前身为2003年9月上市的江苏申龙。因连续三年亏损,*ST申龙于2009年4月2日起暂停上市。此后几经波折,最终位于江苏江阴的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重组方。2011年底,*ST申龙吸收合并海润光伏,公司大股东变更为江苏阳光集团子公司江苏紫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持股量为25.27%。

今年2月17日,停牌3年之久的*ST申龙恢复上市,当日暴涨286%。5月11日,ST申龙更名为“海润光伏”,彻底转型成为一家光伏企业。7月13日,海润光伏业绩预亏公告,预计上半年亏损1.35亿元,而去年同期的净利润为2.29亿元(全年净利4亿元)。

刚刚完成借壳上市就遭遇业绩巨亏,海润光伏显然流年不利。蹊跷的是,今年一季度,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一下更换了九位。经本报记者调查,在新进的九大流通股东中,前六大均为公司控股股东阳光集团的马甲,但海润光伏对此不予承认。

海润光伏前十大流通股东大换血

4月24日,刚刚恢复上市两个月的海润光伏公布一季报,公司亏损6875万元。这是海润光伏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亏损。

与公司出现巨亏同样引起投资者注意的,是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大换血。除持有232.84万股的原第二大流通股东梁志佳还在外(股份未变,但排名降到了第8位),其余九大流通股东,全部退出前十大名单。取而代之的,是8位自然人和唯一的法人股东北京正华业兴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显示,海润光伏前十大流通股东累计持有7854.71万股,占流通股比30.44%,较上期增加5501.97万股,海润光伏持股集中度大幅提高。

其中前六大流通股东郁协忠、陆国祥、陆国荣、杜玉华、邵秀凤、许雪琴累计持有海润光伏超过70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83%,占流通股比例高达27.4%。这些自然人,是如何成为海润光伏的大股东的呢?今年2、3月份,海润光伏发生的四次大宗交易,泄露了其中的秘密。

2012年2月22日,原ST申龙实际控制人江苏申龙创业集团持有的7727万股全部解禁(另有1290万股此前已解禁)。就在解禁当天,海润光伏发生首次大宗交易,成交2800万股,价格为每股10.58元,比前一个交易日公司收盘价11.14元略低。次日,海润光伏公告,这2800万股系由申龙创业减持。

两天后的2月24日,海润光伏再次完成大宗交易1000万股,价格微涨到10.76元每股。

3月5日,海润光伏连续发生3笔大宗交易,交易数分别为1260万股、1450万股、1560万股,成交价都为每股9.89元。3月13日,海润光伏又发生2笔大宗交易,分别成交470万股、530万股,价格都为10.86元每股。

时代周报记者发现,这几次大宗交易的数量,刚好与海润光伏一季报中出现的几名自然人持股数相当。其中邵秀凤、许雪琴分别持有530万股、470万股,对应3月13日的两笔大宗交易。陆国祥、陆国荣、杜玉华分别持有1560万股、1450万股、1259.64万股(接近1260万股),分别对应3月5日的三笔大宗交易。

而第一大流通股东郁协忠持有的1800万股,显然来自2月22日的大宗交易2800万股。一种可能的情况是,2天后,郁协忠将当天获得的2800万股中的1000万股,通过大宗交易转给了别人,3月13日,该中间人又将这些股份分别转给了邵秀凤、许雪琴两人。

这六名自然人,在短短20多天时间,密集成为海润光伏的大股东,一举拿下海润光伏27.4%的流通股,合计斥资7.2亿元(平均每人1.2亿元)。在光伏行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这些人何以对海润光伏情有独钟,这些巨额资金又从何而来呢?

海润光伏公告严重不实

7月10日,《第一财经日报》首度揭开背后部分秘密。据该报记者调查,海润光伏前六大流通股东,都是实际控制人江苏阳光集团员工。

其中郁协忠是阳光集团设备科一名职工;邵秀凤在阳光集团纺八车间工作,陆国祥跟邵秀凤一个村,现已退休。另有一名未披露名字的股东坦陈自己是阳光集团一名车间工人,“股份是阳光集团财务部安排代持的”。

报道公开后,次日,海润光伏《关于媒体报道的澄清公告》。公告称:经阳光集团查实,媒体所称上述六人(即“郁协忠、陆国祥、陆国荣、杜玉华、邵秀凤、许雪琴”)现均不是阳光集团员工,也并非阳光集团控股子公司的员工,并经进一步排查确认,上述六人也都未曾在阳光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同时,阳光集团也从未安排任何人员为其代持海润光伏的股份。

那么,海润光伏信誓旦旦,称前六大流通股东与阳光集团没有关系,事实是否如此呢?

时代周报记者调查证实,海润光伏公告完全失实。上述六人中,郁协忠、陆国祥、陆国荣、杜玉华、邵秀凤5人都是江阴市新桥镇郁桥村人,该村距阳光集团总部只有2公里,村民大部分都在阳光集团上班。其中郁协忠出生于1960年,一家都在阳光集团上班。

陆国祥、陆国荣为亲兄弟,其中1950年出生的陆国祥已从阳光集团退休,1954年出生的陆国荣,也即将从阳光集团退休;而杜玉华,正是陆国荣的妻子。陆国荣、杜玉华夫妇的两个女儿也在阳光集团工作。

第五大流通股东邵秀凤,1962年出生,其全家也在阳光集团上班。只有1963年出生的许雪琴不在郁桥村,而是附近的新桥镇雷下村人,其一家亦在阳光集团上班。

“我们新桥镇的人,要么在阳光集团上班,要么在海澜集团上班,没什么奇怪的。”一位当地人士向记者介绍。作为新桥镇的支柱,阳光、海澜两大集团都在全国享有盛名,公司总部亦紧挨在一起。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篇3

中国春节之后第一周,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太阳能股迎来一轮大跌。自从年初德国补贴政策传出有变,太阳能板块悲观情绪便开始弥漫,与这一轮下跌直接有关的是英国投行巴克莱资本分析师Vishal Shah的一份悲观报告。这位知名太阳能分析师称,德国太阳能补贴政策将于今年收紧,太阳能生产企业面临压力,他对太阳能板块前景提出质疑,并对一系列太阳能股进行了降级。shah预测,太阳能股票将持续受压,直至美国或中国需求前景更为明朗。  不过,德国银行、美国投资分析机构Lazard CapitalMarkets等随后分析报告认为,中国生产企业成本优势将帮助中国企业在激烈价格战中提升份额。德银认为,中国太阳能企业比欧洲同行有成本优势,整体低30%~40%,上游硅成本在大量产能下正经历利润挤压,反而会惠及中国太阳能组件生产商。这份在低迷中刺激了投资者神经的德银报告认为,如果太阳能组件价格今年下降19%~24%,中国太阳能厂商的毛利仍有21%~27%。德银因此上调了包括英利、常州天合、无锡尚德在内的几家中国太阳能企业目标价。

果然,继阿特斯公布正面业绩之后,3月4日公布的尚德四季度财报结果再次提振了中国太阳能企业股价。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新能源成为热门话题,这使得太阳能板块近一个月被机构投资者大肆追捧。根据wind资讯统计,自今年2月以来,与太阳能发电有关的23家企业整体涨幅达到了9.1%,其中,风帆股份、力诺太阳等涨幅都超过了15%,明显高于同期全部A股5.18%的涨幅。

“目前市场正在回暖,股价在回升,更多的政府将会通过补贴政策支持太阳能市场。”英利绿色能源控股首席财务官李宗炜显得自信而踌躇满志。国内券商也普遍认为,新能源中太阳能的发展前景较为明朗,目前的调整对行业长期发展是利好因素。多数券商均认同,今年太阳能光伏行业业绩增长会超过40%。

所有这些乐观的预期都立足于一个基本的假设:中国国内太阳能消费市场即将启动。多晶硅跃进

发改委能源所所长韩文科2009年12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爆炸式增长。“在‘送电到乡’工程和国际光伏发电市场的拉动下,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业出现了跳跃武发展。2000年,中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到1万千瓦,2008年太阳能电池生产量已经达到了260~-千瓦,居世界第一位。近几年来,我国先后有20多家光伏企业在海内外上市,2008年世界前30名的光伏电池生产商有十家在大陆,四家在台湾。”

光伏产业链包括多品硅、电池、电池系统等多个环节,多晶硅则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原材料。和光伏行业近十年的跳跃式发展相比,中国式多晶硅的跃进更令人叹为观止,短短四年就从鼓励类产业走入了疑似过剩行业队伍。

2005年以前,原材料供给、多晶硅核心的提纯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大厂商手中,国产太阳能多品硅厂家技术水平低,不仅产量小,而且产品成本高,整个光伏制造业完全沦为两头在外、微利代工的尴尬局面。多晶硅成本平均占到下游总成本的70%,太阳能企业的利润率被上游多晶硅厂商挤压。

多晶硅材料提纯进入门槛高,产量成为制约中下游的发展瓶颈,也令多晶硅成为太阳能行业链条的暴利环节。国际多品硅价格一路飞升,从2004年每公斤几十美元,到2008年9月涨至接近每公斤500美元。

起初,由于多晶硅需要高投入和相对长的投资周期,几乎没有企业投资。而光伏电池组件投资壁垒低,投产见效快,一般组件厂建成投产仅需三个到六个月,几乎成了所有投资者的选择。

但在暴利吸引下,2006年开始,大量资金进人上游硅料提纯。同时,在科技部“863”攻关计划、“十一五”计划、国家发改委《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多方推动下,中国多晶硅行业开始启动。

此后两年,在四川、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内蒙古等20多个省份,有近50家公司先后进军多晶硅领域,动辄预算投资10亿元的多晶硅项目在各地纷纷上马:赛维LDK在江西有年产1.5万吨多晶硅项目、大陆集团在内蒙古有年产1.5万吨项目、通威集团在四川投资了年产1万吨项目,还有中能江苏在徐州年产1万吨项目、爱信硅科技在云南的年产l万吨项目、南玻集团在湖北的年产5000吨项目、江苏阳光在宁夏的年产4500吨项目。

地方政府野心

如果说光伏组件的投资是民企带头,多品硅投资热潮背后的资本则相对多元化,背景纷杂不一。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主营业务为变压器、早早尝到投资太阳能企业(英利)甜头的河北天威保变,有总部在四川、集团主营为饲料的通威股份,还有四川省投资公司背景的川投能源,与同样位于四川的传统电力企业乐山电力和岷江水电,也有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背景的航天机电,以及毛纺织业背景的江苏阳光。其中有相当部分为国有背景。

根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9年初多晶硅项目累计投资超过700亿元。产业投资者受行业高利润的吸引蜂拥而上,而地方政府被认为是这一波投资浪潮的推波助澜者。从广东顺德、辽宁锦州到上海、河北廊坊,一个个地方光伏产业园把如火如荼的多品硅投资推向了高潮。

多晶硅项目遍地开花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对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度。从审批来讲,由于一度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获批相对容易,同时由于资金密集、产值巨大,迅速贡献大量CDP,不少地方政府利用低电价、资源优势等条件吸引企业投资,并在办理手续方面给予了诸多便利。

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扶持手段主要包括:直接补贴,主要针对科研项目和引进的重大项目;税收优惠和返还;人才政策、宽松的土地政策和审批便利;银行信贷的倾斜。在具体的招商引资项目中,由于大项目争夺的激烈,一些地方政府还会利用对电价的控制权给予低电价政策,这对用电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很高的多晶硅制造厂商来说极具吸引力。

倩贷支持成为地方政府利用的重要推手之一。根据里昂证券报告引述对12家多晶硅生产商的调查,绝大多数厂商表示2009年获取当地银行信贷支持“相当容易”,银行信贷占到这些生产商的总资本42%,居融资渠道之首。

据英利CFO李宗炜透露,河北英利2009年境内外融资总额中,约70%来自国内信贷,除去地方信贷支持,“相当部分是总行对行业龙头企业的直接信贷支持”。

从巅峰陷入危机

当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袭来,太阳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过山车”开始进入下滑通道。这一年的胡润百富榜前20位富豪财富缩水报告显示,中国光伏业龙头老大无锡尚德股票市值由100亿美元一度缩水至低于20亿美元,公司创始人、中国光伏产业标杆人物施正荣的个

人财富缩水了80%左右,跌幅位居第一。另一家光伏企业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彭小峰个人财富也缩水80%。行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中光伏企业有四分之三倒闭歇业。

硅料投产一般要两年时间。2008年底,来自中国的硅料上游企业开始出产,而2009年上半年开始,关于上游过剩的说法开始不绝于耳。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产能是否过剩在政府不同部门和投资者中尚有争议,但价格高台跳水则是不争的事实。

2008年9月开始,多晶硅价格从每公斤接近500美元的高点大幅回落,到2009年5月跌破55美元。目前,现货市场价格在每公斤50美元至55美元之间,除去需求端的利空,2006年和2007年大量上马的中国产能功不可没。

根据里昂证券研究报告,2009年2月后仅半年时间,分析师跟踪的一些多晶硅厂家生产成本就从69美元/公斤降到了48美元,公斤。相当部分厂家的生产成本在优惠电价的帮助下降到了30美元~40美元。该报告认为,中国总产能将在2010年四季度达到全球产能的一半。

“现在新上马的多品硅项目没法开工,因为以目前的价格水平,多数企业是多产多亏,行业产能过剩现象的确存在。”鼎晖创投负责新能源投资的梁隽章坦言。但他认为,对于低成本优势明显的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也可借上游价格大跌之机挤出国外高成本的制造商,占领市场。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受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资本市场对于太阳能企业几乎是封闭的,这场资本市场的寒流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开始回暖。

6月底德国汉堡光伏展会上,分析师逐渐开始变得肯定的论调,使得英利CFO李宗炜相信再融资的“窗口已经打开”。回国后的李宗炜迅速部署增发,两周后,包括新老股票在内的股权发售获得了5倍认购率,融得2.4亿美元新资金。忆及当时隋景,李的叙述似乎仍带着“虎口脱险”的惊心动魄。此前的2009年上半年,由于上马新的多晶硅项目,资本市场曾传出英利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在此之后,H股上市公司保利协鑫(GCL-Poly)11月一举获得中国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司)55亿港元投资,成为2009年太阳能行业资本市场一大亮点。

“为什么是保利协鑫?”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不解地问道。接近保利协鑫的投行人士坦言,两年前多晶硅提纯曾经利润丰厚,后来由于进入者太多,产量太大,在价格战之下,利润下滑迅速,但是,“保利协鑫的优势在于地方政府的支持、电价补贴、劳力成本低,是这个行业的典型模式,投资者将其视为行业的窗口企业”。

根据投行报告数据,从2008年中到2009年中,保利协鑫将硅料成本从66美元/公斤迅速降低到了36美元/公斤,2009年其年产量1.8万吨,为国内众多竞争者中当仁不让的领先者。不过,此时国内市场硅料平均生产成本也已仅为53美元/公斤。

在过剩之争中,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发改委统计口径为规划产能,与实际并不相符,另有一些行业人士则指出,“产能过剩”不过是行业龙头们借以挤出新晋者的尚方宝剑。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认为,产能过剩一般是成熟产业才会得的“老年病”,多晶硅属于新兴产业,应该不会患这种病。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快速成长的产业供应链内短期出现的各环节之间、上下游之间、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不平衡和不衔接。

打开需求瓶颈

今年初,德国政府宣布,拟下调德国光伏上网电价幅度达15%。这是继2009年的西班牙和2010年年初的法国之后,欧洲第三个宣布削减太阳能补贴的国家。数字显示,德国2009年光伏组件安装量高达25亿瓦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有分析人士指出,德国消减补贴将引来更多的仿效者,欧洲太阳能补贴政策退出力度加大。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出口前景蒙上了重重阴云。

2008年以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消费国是德国,曾经长期占据世界安装量的一半左右。主张环境保护的绿党在德国很早就拟定了“10万屋顶计划”和企业级、公用事业级的太阳能电站扶持计划,给予很高的上网电价补贴,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当时是德国的补贴政策扶持起了整个中国太阳能产业。

西班牙进行大规模补贴比德国晚,但发展激进,在2008年已经取代德国成为第一大光伏电池消费国,一度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光伏电池。中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多把德国和西班牙当做主要市场,占中国太阳能电池销量的70%~90%。

从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来看,中国的制造能力已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从发电来看,2008年全球累计光伏发电6850兆瓦,而中国仅为140兆瓦,其中已经并网的仅有10兆瓦,占全球总安装量的比例仅为0.73%。

随着包括德国和西班牙在内的主要光伏出口市场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欧元汇率持续走弱,仅仅凭借出口似乎已不能消化迅速堆积的产能。不论多晶硅产能过剩论辩两方看法如何,在外需疲软,产能扩张迅速的背景下,如何启动内需已经摆上决策者的议事日程。

韩文科在上述讲话中承认,“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还很小,太阳能光伏发电仍主要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的居民用电问题。到2008年,全国累计光伏发电容量约14万千瓦,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太阳能链条各环节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带来发电成本迅速下降,财政补贴太阳能应用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上网电价机制和并网机制尚未理顺,仍是国内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应用的主要瓶颈。同时,作为不稳定发电源,光伏并网对电网稳定性构成冲击,包括太阳能等新能源上网还需突破技术上的障碍。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篇4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面板制造商之一,中国尚德电力差不多已经耗尽所有现金,据无锡中院核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尚德破产,损失最大的不一定是施正荣,被捆绑卷入的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也将直接或间接受影响。如果没有他们在背后支持,施正荣恐怕也难把企业做那么大。但让人痛心的是,各方对风险估计不足,以至于现在面临这么大的困难。这位靠“阳光”发财的施正荣,从“新能源教父”、“中国首富”的神坛上走下来了。

目前,全国光伏产业都在经历着与尚德一样的煎熬。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到了不得不靠政府救市的地步。

光伏行业整顿是必然的,但目前的现状对中国很不利,欧美“双反”使整合过程更加惨烈,最终整合是国有化的过程,这也是无奈之举。

有能源专家对《中国经济报告》表示,光伏去产能办法不是很多,一些地方政府介入太深,所以,建议地方政府尽量不接盘,如果无奈之下接盘,一旦行业情况好转,政府应尽快退出。

据了解,国内光伏龙头企业英利集团、常州天合和无锡尚德等在去年进行了去库存化努力,从整个市场来看,许多缺乏规模的光伏生产企业经过此轮调整后将可能永久的退出市场,未来整个行业的产能很难恢复到2011年的高峰时期。

“两头在外”受制于人

对于目前中国光伏产能过剩现状,林伯强指出:“该死的企业死不掉,好的企业被拖死。”林伯强表示,中国光伏制造产能已达40GW,位居世界首位。而实际上只有20多个GW的需求,可见产能大量过剩。而且又逢国外市场突变,特别是欧美产能收缩,更加受制于欧美的“双反”。

光伏存在产能地域性集中的现象,如江苏、河北、江西等地域集中了中国大量的光伏企业,全国几乎每个开发区都有自己的新能源基地,都在引资建设光伏等新能源企业,这不利于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主要是终端需求不足。太阳能是靠国家补贴发展起来的,与火电无法竞争。之所以陷入困境,与光伏“两头在外”有密切关系,林伯强说。

光伏“两头在外”过去通常指硅片材料来源和光伏组件市场均在国外。目前的情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国内晶硅材料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国内晶硅生产成本受制于技术和规模因素,居高不下。在国外生产成本在20美金/公斤以下,而国内除保利协鑫等少数厂家外,其它大部分厂家生产成本普遍在30美金/公斤以上。因此,国内电池板生产厂家仍然选择从国外进口,导致硅片材料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从光伏组件市场来看,2011年以前,国内产能的90%以上出口国外,但2012年以来,在国内支持光伏产业的系列政策的作用下,国内光伏发电发展较快,2012年装机容量超过了3GW,并首次超过了风电装机容量。据估计,未来国内光伏市场将可以消化国内产能的40%。

林伯强说,该死而不死的企业,会导致产能去不掉,对行业健康发展有影响,把好的企业也拖死。这是我们最担忧的中国光伏行业的现状。

供求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价格的大幅下降。虽然技术进步是价格下降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竞争的白热化。2010年初,一个光伏EPC项目,当时的组件价格是14元/W左右,目前已降到不到5元/W了。2009年国内逆变器公司不到30家,目前估计都超过了300家。价格从2009年时的每瓦3元多,下降到不到0.5元/W。

过剩真相:大量企业垂而不死

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4至5家在进行少量生产,90%以上的企业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而且这一局面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林伯强认为,统计过于夸张了,若只有4、5家生产,还有产能过剩吗?其实,欧美比较市场化,光伏企业先倒掉了,中国的光伏企业因为与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在死撑着。

停产危机席卷而来,造成国内多晶硅企业目前大量停产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整个光伏设备产业链目前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的。其次,国内光伏企业自身竞争力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从生产成本来说,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国外厂家。当然,除了前述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因素外,还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应收账款也是困扰光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市场不景气,光伏企业普遍放大信用要求,即使是“金太阳工程”、“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在内的财政支持项目也存在付款周期长的问题,这些均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较快,行业内“三角债”现象严重,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和企业的正常运行。

以整合寻出路

而更多业内人士关注的还是整个行业如何并购重组。

对于整合的思路,林伯强对《中国经济报告》表示:“两头下手”做,一头是政府主动,把终端做大,形成需求;一头是被动的做法,并购整合等。鼓励有规模有技术优势的光伏企业进行并购是推动行业整合重组的重大举措。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国开行已明确对“六大六小”光伏龙头企业予以信贷支持。而各地方政府出于对财政收入、就业等利益考虑,对所在地濒临困境而缺乏竞争力的光伏企业予以财政支持,这客观上延缓了光伏产业市场化的整合过程。

产能过剩本质上是供求关系失衡,因此,治理产能过剩也需要从供给方和需求方两方面入手。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增加需求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

(1)西部大型荒漠电站批量建设。预计未来一年,西部将陆续批复十几个GW的项目,2013年的装机量是2012年装机量的2倍以上。此外在50MW以下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上,部分地方发改委将直接拥有审批权。(2)发电、上网和市场消纳等问题的逐步解决。据报道称,国家能源部门正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解决可再生能源面临的发电、上网和市场消纳三大问题。(3)多项配套支持政策正在酝酿出台。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研究制定行业发展问题和配套支持政策,包括《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实施办法和电价补贴标准》等。

2013年年初,《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装机容量目标再次做出了调整,将由21GW调整到35GW。同时“光伏建筑一体化”、“金太阳工程”等规模也不断增加,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仍然维持在1元/W,审批手续和上网接入等方面均予以政策支持。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篇5

目前光伏业龙头企业无锡尚德电力公司债务已经超过40亿美元,可能因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处于破产边缘,多晶硅龙头赛维LDK负债超过60亿美元,达到87%,这一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光伏企业日子好过。

8月7日,美国投资机构MaximGroup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整个光伏业负债率已经过70%,数字之高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光伏业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企业将处于大破产边缘。

日前,太阳能光伏业“十二五”规划出台,提出希望在2012年装机容量达到20GW,而这并未能给市场提振多少信心。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孟宪淦测算,我国目前光伏产能已经达到50GW的产能。超出全球需求量。而市场容量有限,企业大量破产是必然,而债务危机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光伏企业艰难硬撑

国内光伏企业一季度和二季度刊出的报表中都显示出亏损增加,负债也随之高涨,以常州天合光为例,其二季报中显示出负债超过21亿美元,负债率70%左右,而这可能算是行业内较稳健的企业,光伏业负债率之高在哪个行业中也是少见的。

记者关注到,龙头企业尚德电力的股价多次跌破1美元,而有分析师将其股价定为0美分,其他企业的股价也好不到哪里去,赛维LDK估计也不超过2美元,我国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股价缩水超过85%。

虽然很多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大量积压,但企业也不敢停产,一旦被发现停产,债主都会找上门来讨债。现在很多企业通过降低工资等方式降低成本,继续消耗现金,在两难中硬撑。

虽然对外出口受到影响,但在国内却开始寻找突围之法,《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光伏业处境艰难之时出台,其意在提振市场信心。但据业内人士介绍,规划存在许多不可行因素,该规划或成画饼,光伏业难充饥。

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1GW,这一数据多次修改,并且不断提高,最终确定这一数据,其中分布式发电和大规模发电分别占10GW。

但孟宪淦认为这一计划有许多难以实施之处。国外90%以上光伏发电都是分布式发电,但中国或不可行,主要是国情不一样,国外家庭多独门独户,适合安装光伏发电组件,国内都是公寓式楼房,不适合安装光伏组件。只能往中小城市发展,但光伏安装每千瓦要超过3万元,家庭承受能力有限,给予补贴的资金来源问题也难以解决。

对企业而言,安装光伏组件发电较为可能,但现实条件下剩下的电量无法并网,不并网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大大降低。尤为重要的是,现在该规划只是一个目标,还未提上日程。“十二五”只剩下三年,基本上难以实现目标。

让孟宪淦更为忧虑的是,即使21GW能如期安装,对于我国光伏业来说,也并不能起到多少提振信心的作用,以我国产能50GW计算,5年产能250GW,20GW的安装量不过杯水车薪。

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李裬譞认为,现在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寄希望于经济好转,否则国际贸易摩擦会导致行业危机加重。根据对以往经济危机的观察,一般10年左右才能走出经济衰退期,进入上升通道。这期间能有多少企业支撑过危机,是个未知数。

而这种情况下,光伏企业不可能再获得投资或贷款,“实力差的光伏企业最好关门,就像购买股票越早出货亏损越少,可以保存资金期待经济复苏,并且光伏业洗牌也在所难免。”李裬譞说。

光伏业债务突增

2011年光伏市场仍有一定增长,因此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光伏业问题出在无序增长方面,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国外“双反”和经济危机。我国光伏企业短短七八年时间增加到2000家,较为少见。

光伏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因素。这首先体现在中国光伏业两头在外,处处受制于人。原材料和核心技术设备依赖国外进口,产品主要靠出口。这一因素在经济危机时期放大,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受阻,必然出现这一局面。

新能源概念一直方兴未艾,在欧美对光伏需求保持旺盛状态时,我国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光伏项目,盲目无序地扩张。据孟宪淦介绍,我国光伏企业迅速超过2000家,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光伏产业园,每个产业园都要建成超过千亿的规模,甚至做成全世界最大的产业园。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中国光伏业只是简单劳动,没有任何创新。光伏业一直有说法,指出光伏业证明了产业界的一个真理,大部分高科技行业是欧美开风气之先,日本做好做精,韩国人和中国台湾地区做到物美价廉,最后中国沿海地区把它做死,内陆地区让它彻底死透。

不过在此期间,无论是上游的多晶硅还是下游的光伏组件,价格都经历过山车般的变化,尤其是多晶硅,本来几十美元一公斤的东西,因为国内组件生产企业太多,硬是炒到500美元一公斤,而中国产能提高后,又降到20多美元一公斤。“真是中国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孟宪淦感叹。

市场主流光伏研究机构IMS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晶体硅光伏产业组件制造商的平均毛利润下跌到仅仅9美分/瓦,预计到2012年底,毛利润将进一步下跌到7美分/瓦。光伏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下压。增加了其偿债难度。

而据《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承认,“十一五”期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以超过100%的年均增长率发展。2007-2010年连续四年产量世界第一,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约为10GW,占全球总产量的50%。我国太阳能电池产品90%以上出口,

李裬譞认为当中有更多巧合因素,光伏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这一切均利用贷款实现,产能增加却赶上欧债危机,负债增加的同时库存也在增加。2009年4万亿刺激计划兴起后,很多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规模迅速发展起来,银行一年后突然要求企业还款,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便兴起了民间借贷以还银行贷款的现象。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篇6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出台的扶持光伏政策的文件一个接一个,与行业技术创新推动成本下降形成双轮驱动,助推整个产业迅速复苏。市场上少了唱衰光伏产业的声音,各券商和机构投资者重新开始认真审视这个快要被遗忘的产业。在寒冬中已经熬的太久的光伏公司更是重新扬眉吐气。可是,最近大干快上的景象也让人隐隐担心:在整个行业产能尚未消化充分的情况下,政策刺激下的大干快上,是否会让整个产业重蹈产能严重过剩的覆辙?

产业现曙光 企业忙扩张

在“光伏比贩毒还暴利”的岁月里,晶澳、赛维LDK、英利等赴美上市的企业无疑是镁光灯下的巨星,但是当危机来时,它们也同样是摔的最重的。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行业洗牌,当前光伏行业复苏态势明显,一些此前在巨头四射的光芒面前略显暗淡的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如单晶龙头企业隆基股份、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等,均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巨头也开始逐步走出泥沼。

公开资料显示,英利、赛维LDK、晶科、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六大企业三季度毛利率环比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赛维LDK涨幅达22.9%。这些企业均在公告中表示,毛利率上升主要得益于光伏产品售价回升,以及成本下降。

进入11月下旬,随着光伏市场的整体转暖以及自身业绩的不断向好,全球多晶硅巨头保利协鑫的股价一路飙涨,并稳定于2.55港元-2.7港元之间,市值一举超过400亿港元,约合52亿美元,成为新晋全球光伏股市值之最,超过美国First Solar的51亿美元市值。保利协鑫占据了全球多晶硅市场的25%,全球硅片市场的30%,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每年6.5万吨多晶硅和10吉瓦硅片的产能,极有希望为中国光伏业争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并促进光伏市场的全面复苏。

可是,与此同时,企业扩张的冲动也让人隐隐担忧。继顺丰光电如同一匹野马冲进光伏领域,大笔投资建设光伏电站之后,其他企业也纷纷跟进(详见表一)。

国内一知名光伏企业光伏工程公司的总监欧阳正华表示,这些公告出来的建设项目只是冰山一角,非上市公司计划投资光伏电站的也比比皆是。“国家补贴新政出来之后,投资建设光伏电站是一块肥肉,大家都想咬上一口”,他如此表示。

危机未散尽 乐观需谨慎

今年以来,国家的支持光伏产业的政策可谓层出不穷(详见表二),补贴力度也较此前大大的加强。继减轻建站成本、提高发电补贴后,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也有望在12月出炉。新的金融政策,除了包括银行提供信贷支持外,还可能涉及基金提供证券化、推出相应保险(放心保)政策(居民自建电站,可以投保,如果有损失,保险公司给你理赔)等。

但是业内资深人士仍表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光伏产业的顽疾不是一天形成的,自然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祛除,当前行业仍处于整合阶段,盲目扩张不仅会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也可能阻断整个行业的复苏势头”。

来自彭博社的新能源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晶硅组件产能共60.3GW,其中来自中国的产能就高达40GW。而去年,全球光伏的装机容量只有30.5GW。2012年国内光伏电池和组件厂商有600多家,全年数量减少了1/4,但减少产能只有10%。这些厂商大部分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今年市场稍有好转,这些产能会很快卷土重来,产能过剩的形势依然不容忽视。

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详见表三),尽管产业复苏的势头明显,且前期产业低迷之时企业多采用减产裁员的方法度过难关,但是截至到2013年三季度,光伏A股上市公司的存货仍然较高。

同时,记者注意到,从当前宣布大手笔投资光伏电站的公告来看,均为地面光伏电站。欧阳正华告诉记者,企业建设地面光伏电站的经验丰富,技术成熟,而分布式仍面临诸多问题。

12月2日,欧盟决定从12月6日起对未参与“价格承诺”的出口欧盟的中国太阳能板生产商征收为期两年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此前,欧盟已宣布对中国进口的光伏玻璃征收反倾销税。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篇7

【关键词】光伏材料;专利分析

前言

光伏产业因其资源丰富、无污染等优势,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对光伏的开发利用。光伏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最终可归结为光伏热利用和电利用两方面。当前,美国、日本等国都将光伏列为未来的主要重点开发能源,其研发重点在于太阳能电池,在这一领域发达国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与国际上蓬勃发展的光伏发电相比,我国光伏技术相对落后,多数跨国公司通过申请大量的高质量专利,抢占我国该领域的制高点,对光伏技术领域关键技术进行层层部署,意图垄断未来的光伏产业市场,针对现状我国光伏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个人的专利布局,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

1、光伏领域技术国内外现状

1.1国外现状

在全球太阳能专利技术领域中,日本、美国、德国等为太阳能技术及应用大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的研发与保护,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产业省运用各种措施,发展本国的光伏产业,相关资料显示,日本经济产业省在1993年开始实施“新阳光工程”,布局建立日本本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太阳能市场。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资助和相关研究、开发、示范,在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1.2国内现状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申请的太阳能核心技术专利统计中,外国公司排名明显靠前,特别是日本公司。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知识产权的强弱,主要看它的发明专利,我国光伏发明专利市场主要为国外人占领,而光伏实用新型专利则为我国企业所占据,从而出现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专利保护较弱,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现状。国内企业技术的投入的周期循环总是慢人一步,使得我们的企业技术常常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1.3光伏产业的前景

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到2020年,我国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GW(百万千瓦),到2050年将达到600GW(百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未来十几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

2、国内专利分析

2.1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整体趋势可以看出,1987年-2005年属于技术起步阶段,国内光伏材料专利申请量较低,每年申请量都在20件以下。从2006年起,专利数量逐年递增,增长幅度不断加大。从分布来看专利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这些地区集中了较多的与光伏材料相关的大型企业及科研院所,起步基础高于其他省市,排名前五位的城市除北京外都为南方地区,说明南方地区在接受新的技术上要强于北方地区。整体趋势表明,随着国家对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发展能源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外来技术的引进,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的增长趋势还将进一步持续,光伏材料相关技术在日后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同时,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中国申请了光伏材料方面的专利,一方面可能是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占领中国广大的市场所做的技术铺垫,这部分专利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2申请人分析

通过前10位申请人的综合比较发现,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差距明显,除李毅外相对活动年期较短,专利平均专利年龄较低,不少申请人为近几年申请的;其中李毅申报专利较早,活动年期为10年,说明该创益科技公司(李毅)对该领域较为重视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较早,但是专利平均年龄偏低,经检索后得知该公司虽然申报较早但是专利数量偏低,大部分的专利都是2007年申请的,所以造成平均年龄偏低;多数申请人也是在近3年专注专利申报的,相对平均年龄较低,说明企业都逐渐重视专利保护。

2.3技术领域分析

根据各个IPC号对应的专利数量的多少,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明创造活动最为活跃的技术领域,发现技术分布,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在光伏材料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H01L31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占总数的63%;二是C01B33光伏产片的材料,占总数的13%;三是C30B29光伏产片的材料占总数的8%。

从IPC申请人构成可以发现,大部分申请人在H01L31领域内都有专利申请,李毅在该领域内申请较为突出,说明东南大学在频率选择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整体来看除李毅外,其他的公司申请专利的技术领域主要为C30B领域即光伏材料的加工与生产,而李毅主要的技术点分布于生产光伏材料的设备上。

透过技术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光伏技术的热点:

1、太阳能电池表面工艺与材质的构成为近几年专利申请的热点,专利数量较为集中;2、光伏材料中的硅片、晶硅的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正在形成下一个发展趋势,专利的数量在不断的集中;3、新兴技术晶硅薄膜正在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专利分布的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领域,这部分技术可能为下步发展的重点。

3、国外专利分析

3.1趋势分析

从趋势来看,国外在光伏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说明光伏材料相关技术在国外还处于发展期,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处于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国外在专利申请增长上较为稳定。

3.2申请人分析

由趋势可以发现前十位专利申请人都为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其研发具有延续性与可持续性,专利申请步步为营,每年都会形成一批专利,其中2003年日本企业KYOCERA CORP申请量突增至55件,2004年日本企业SHARP CORP在申请突然增至73件,经检索两家企业申请的主要专利都集中在:将太阳能转为电能的转换器件的电压、电流发生器;说明日本的企业2003-2004年已经感觉到太阳能利用为以后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都在努力争取该市场的份额,尤其是针对如何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电子材料与设备,而国内还是将生产太阳能板的材料作为发展的重点。

通过对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分下可以看出,日本的申请人占据绝大多数,SHARP CORP和KYOCERA CORP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较多,研发实力强;日本企业申请的专利平均年限都为5年左右,活动年期为9年左右,说明日本企业早在10年前就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正在在该领域内不断延伸,而且近期申请量正在不断增加,以上公司都是该领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需要对其密切跟踪、分析。

3.3技术趋势

国外在光伏材料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H01L31(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其零部件)占总领域的67%。二是H01M14(电化学电流或者电压发生器)。三是H01Q1/28(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由此可见国外的重点在光伏材料生产设备与光电转换材料和设备上面。

4、光伏材料专利的现状

通过分析得知,当前竞争日益加剧,进入规模、成本、质量、技术竞争时期。总体来说光伏专利分布为:上游由国外厂商居多,国内企业处于中下游位置。只在最简单的环节发展迅速,其它方面都受制于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还有待大力提高。

1、在国外太阳能专利技术领域中,日本、美国、德国等太阳能技术大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的研发、专利申请与保护

2009年在全球前十名光伏专利持有公司中,日本公司占据了9位,目前日本已不满足早期的传统光伏技术,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新一代光伏技术(如聚光发电技术等)方面,保持技术领先。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国家的太阳能专利均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制备太阳能光伏材料的设备中,这表明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为其赢得了先发优势,不失为我市企业学习借鉴的对象。

2、2003年之后薄膜电池的各类专利申请均呈现增长趋势

国内对于薄膜电池的专利申请虽然活跃,情况不容乐观,以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其展开研究,80年代末,小面积电池效率达到11.2%,大面积电池效率超过8%,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但在产业化进程中却远远落后国外,那时国内没有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线。

3、薄膜电池产业核心技术专利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

最明显的表现特征是:以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对于薄膜电池专利的申请量开始逐年增加,这些国家的太阳能专利一半以上集中在太阳能薄膜电池领域中,而我国专利在相关技术领域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中在华专利申请量中,日本又占据优势,中国薄膜企业则相对落后。一个产业的诸多产业链环节出现技术与市场寡断的局面,这很让人感到尴尬,同时也制约着国内薄膜电池的发展。

4、相比薄膜电池,晶硅电池的局面显然要好些,但对于相关核心技术专利不多,国内呈现专利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的现状

根据报告,目前晶硅领域的专利申请分三类:一类为太阳电池及其组件制作工艺等技术的专利,其申请数量占一定比例;第二类为光伏系统、并网发电、光伏屋顶等太阳电池主要产业应用领域,占一定量的专利申请;第三类是一系列技术门槛较低、实用性强的太阳能应用产品,如太阳能庭院灯、草坪灯、交通标志、广告牌灯,此类专利有大量的申请数量。

5、国内本土实用新型专利占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总量的95%以上,国外实用新型专利仅有几件

在中国申请的太阳能核心技术专利统计中,外国公司排名靠前,特别是日本的公司,如佳能株式会社、夏普株式会社、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等。当前的情况是,我国光伏发明专利市场主要为国外人占领,而光伏实用新型专利则为我国企业所占据,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专利保护较弱,处于产业链下游。

5、针对光伏材料现状的两点建议

技术不是一蹴而就,但需要一个积极的氛围,比如国家重视,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与资金,比如国内大企业间进行技术攀比,甚至先模仿后超越等,这些主动的、进攻的方式在处于落后状态的情况下都可以倡导。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根据企业不同需求,采用不同专利策略

第一、国内光伏产业的主力军上市企业,其具有自主品牌、一定规模、长期发展计划,这类企业都应重视专利技术与知识产权的获得和保护,根据自己的核心技术建立起技术专利池,同时加大产学研合作交流,做好技术转型机遇的准备。

第二,国有企业,具有资金雄厚、产品性能与质量欠佳、各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国有企业有条件且有必要申请专利,目前此类企业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与技术中心,同时与国外之间存在合作的专利技术项目。

第三,国内的私营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专利技术,进而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部分中小型企业在缺乏研发条件时,根据需求可寻找适合的专利技术发明人,进行专利转让、许可、购买等方式。

2、国内太阳能企业应逐步建立专利联盟

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各种国际专利联盟相比,我国太阳能企业的专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力倡导与发展。我国太阳能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应考虑企业的实力,不同企业由于其技术领域的实力差距在实施专利时也不尽相同。具有较强实力、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可以采用进攻型专利战略,其方法主要是采取专利技术垄断,通过专利技术许可、专利申请等方式,以获取最佳的收益;经济实力较弱、技术落后的企业,通常采用防御型专利联盟战略,即利用对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技术引进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市场。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光伏太阳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2]光伏产业:加快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N].经济日报,2010-07-28(014).

光伏行业数据报告篇8

一、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大洗牌加快了光伏企业向产业下游的转移

(一)2011-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自2006之后,盲目扩张极速做大,90%以上出口,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方面,外部贸易壁垒重重。2012年11月美国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主要市场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使得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内部产能过剩。我国2012年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光伏产品价格下滑,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与售价倒挂。

2011年至2012年,在美欧实施“双反”的重棒打压下,我国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行业几乎全线亏损,截止2012年底,全国仍在保持开工或低负荷运行的多晶硅企业从去年的50家锐减至8家。根据中国光伏企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行业企业数为262家,到2012年锐减为112家。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境地,曾经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制造企业无锡尚德和恒基光伏、宁夏阳光等一批企业相继宣布破产,光伏产业发展进入寒冬时节。

(二)部分国内光伏企业谋求向产业下游转移

在海外市场上遭遇销售瓶颈,与中国光伏企业高度集中在光伏组件生产领域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个时候通过加大公司研发投入达到产品技术创新而实现最终销售,显然不够理智。国内市场上通过中标来销售自身的组件也不足以使企业渡过“寒冬”。因此,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竞争力,一些还活着的光伏企业业务逐渐由以往的光伏组件制造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向电站运营拓展。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04年的1万千瓦增长至2011年的250万千瓦再到2013年的1130万千瓦,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几年翻番。

2014年9月至10月间就有恒大在9月末宣布9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中环股份公告称,拟向中环光伏增资募资13亿元用于光伏产品项目的建设;林洋电子公告称,此前不久林洋电子曾以1.34亿元增资光伏电站公司,并拟增近18亿元建设光伏项目。不仅行业内公司加大投资,一些行业外公司也转型进入光伏。长城电脑在9月公告称,拟增募资8.07亿元投建光伏电站、高端电源扩产、信息安全研发中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金科股份10也公告称,拟成立金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重点投资光伏、风能及页岩气等能源产业。

(三)部分国内企业向国外投资光伏电站项目

一方面要面临贸易壁垒,一方面又要消化产能。在此背景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产能,甚至在海外投资光伏电站,就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的一大应对策略。在电站选址方面,组件企业也显得比较谨慎,大多选址在德国、美国等市场透明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截至2013年底,德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为35.72GW,占全球的26.13%,是全球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其中,江苏中盛光电集团早在2008年就认识到要从光伏电池制造向电站建设转型。2008年8月,中盛光电集团在慕尼黑成立了主营光伏系统服务的公司ET Solutions。并在德国开发建设了第一座装机容量1500千瓦的佩尔光伏电站。最近几年,电站业务大幅增长,除了在德国,他们还在意大利、罗马尼亚、法国、乌克兰和中东承建光伏电站。2013年公司完成装机容量8万千瓦,2014年预计装机10万千瓦,2015年的目标是15万千瓦。花了6年多时间,中盛光电集团把电站并网项目也提升至30万千瓦。如今,这家企业已将电站业务单独地拆分出来,成立了“中盛新能源”并计划于明年一季度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二、光伏组件企业向光伏电站领域延伸的主要原因

(一)国内光伏产业畸形发展存在向下游转移的必然性

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组件和下游电站所构成的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发展态势。2005年起,国内光伏制造产能迅速跃居全球之冠,各级政府出于税收和就业的考虑,对光伏组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无息贷款、零地价、减免税款等优惠条件,光伏中游产业迅速膨胀,却并未带动下游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早在2009年,多晶硅就已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多晶硅价格高涨,大量投资者疯狂进入,仅2010年全国就有100多家中小企业上马,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致使这些企业大多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如今,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生变,国内光伏企业完全集中在激烈竞争的产业上中游,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产业理性回归,产业链向下转移是必然的。因此,光伏终端电站势必会受到追捧。

(二)分布式发电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光伏发达国家光伏发电应用来看,主要以分布式发电为主,无论是德国、日本的“10 万屋顶计划”,还是美国的“百万屋顶计划”,都属于低压用户侧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我国是公认的全球最大的光伏建筑潜在市场,现有房屋总建筑面积约450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太阳能的建筑面积约为50亿平方米,如果 20%的建筑面积安装光伏系统,则可以安装10000万千瓦的光伏系统。国家能源局将“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由2013年的310万千瓦快速拉升至2014年的800万千瓦”,也清晰地展现出了政策制定者“鼓励分布式”的战略思路。

(三)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偏高

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国内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大概在0.7元/度左右,下游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补贴0.42元,而集中式光伏发电站每度电的收购电价在国内三个地区分别为0.9元、0.95元与1元。因此相比产能长期过剩的上游制造业,光伏下游依靠补贴可以有相对稳定的利润。

(四)我国政府出台光伏发电领域的补贴政策

政府对于光伏发电投资热情一直高涨,试图借新能源重塑经济,由此大量光伏电站在西北等地迅速铺开。2014年10月13日,国家能源局了《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内容共计11条,涉及统筹推进大型光伏电站基地建设、创新光伏电站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内容。《通知》的出台说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扶持会进一步加强”。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让中国光伏发电发展之路更加宽广,自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国内新增光伏行业政策至少18条,通过明确标杆电价补贴20年、补贴资金按季拨付、按月结算、增值税即征即退50%等,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使光伏电站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弱,使更多的光伏组件企业投资光伏电站建设。

三、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电站领域面临的障碍

(一)光伏发电并网难

国内在光伏发电问题上,各方利益尚未梳理清晰,电网公司主观上并不愿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根据发改委的假设,国内光伏电站起初投资10元/瓦,年满发小时数为800~1800小时/年;根据测算,在考虑增值税抵扣的情况下,则光伏电站发电价格在0.68 元/瓦~1.45 元/瓦。但是,就已经建成电站发电情况来看,并不那么乐观。尤其以青海、甘肃等日照条件较好、且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来看,已建成光伏电站项目全年发电不到实际装机容量一半的例子不在少数,电网企业以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电网调度造成损害为由,强制限电,造成运营商资金大量的损失。当年发电时间只有900小时的时候,运营商需要18 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这个时候对应的上网电价为1.43 元/千瓦时,并网困难无疑增加了发电成本。

(二)建光伏电站审批时间长

所谓审批指的是电站开发权的批文,审批分为两级,第一级是省级审批,第二级部级审批。第一步级审批在做项目初期可研并进行审查后,由建设单位向省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列入省建设规划。第二级是有了工程的可研报告,由省级政府及项目最终投资方共同向国家发改委提出项目申请。着手编制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环评报告,接入电力系统报告,地勘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等,并通过审查,在审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并由项目投资方递交国家发改委,由国家发改委递交国务院会议通过后,就可以得到项目立项的批文,该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中包括作科研阶段国家要求的各种批文等,通常需要3~6个月左右的时间。目前,1万千瓦规模的电站的审批大概需要65万元的投入,如果转手买来的批文将会更贵。

(三)资金要求较高,贷款难度大

建设电站10万千瓦至少需要 10个亿左右的投入,以最低标准来看,项目建设至少需要 20%的自有资金,剩下 80%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得。实际上,大多数的光伏电站项目需要至少 30%的自有资金,剩下的资金若全靠自有资金投入,投资方资金压力较大,一般都需要融资。但是目前,光伏行业入冬,一般公司从银行想要获取项目贷款并不容易。通常企业需要拿出部分资产进行抵押才能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投资光伏电站项目无法作为资产抵押,银行贷款有困难。投资方无法获得低息贷款,将影响项目收益率,影响项目推进进展。

以拓日新能、海润光伏、综艺股份为例,分别于 2010年、2011年开始投入电站建设,随着电站项目的不断推进,三家公司短期借款以及长期借款在电站项目实施后,负债总额成倍增加。尤其是短期借款方面增速相对长期借款更加明显。此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持续恶化。以阿特斯、昱辉、英利为例,2014年一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均高达 80%以上,向银行的融资能力进一步降低。

(四)民众参与的分布式发电发展滞后

2013年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容量在总新增装机容量中占比为 30%,在累计光伏安装容量中的占比为24.2%。民众投资分布式电站的热情很低。分布式光伏电站补贴每千瓦时0.42元,电网按照脱硫煤电价0.42元收购,两者相加,大概每度的总收益只有0.9元不到。贷款困难,银行要求有实物抵押才能取得贷款。就算拿到贷款,可是贷款年限短,利率高。年限只有3-5年,基准利率上浮30%,后利率为10%。前期垫资压力巨大,办完繁琐的并网手续,成功并网后才能拿到贷款。短期内,利用政府补贴加大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依然是鼓励消费者使用光伏电力从而支撑光伏发电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

(五)发电的新技术突破和应用不普及

目前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技术进步较为明显,但是应用程度不高是阻碍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组件转换效率看,多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为15.67%,单晶组件平均转换效率约为16.2%。欧洲、美国、日本转化率高一些,德国的博世太阳能研发出了转换率22.1%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欧美企业普遍实行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正在寻求突破。海外并购获取其研发团队及成果是实现技术领域快速突破的主要方式之一。2014年8月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完成对Avancis公司的并购,实现了中国薄膜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的打通,目标要在3-5年时间内打造成世界第一的以铜铟镓硒为主导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制造企业。但是,基于性价比的角度,目前采用转换效率较高太阳能发电技术及电池组件应用不够普遍。

四、加快我国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光伏电站领域的对策选择

(一)加强光伏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衔接

首先加强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各级电网企业应按照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要求,研究光伏电站的电力送出和市场消纳方案,以解决并网接入难的问题。电网企业应采取智能化运行调度技术和管理措施,统筹系统内火电、水电等调峰电源与光伏电站的配置和协调运行,深入挖掘系统调峰潜力,确保符合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光伏电站的电力优先上网和全额保障性收购,缓解发生大量弃光限电的情况发生。

以年度规模管理引导光伏电站与配套电网协调建设。国家、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明确各光伏电站项目的容量及投资主体,并与电网企业衔接电力送出工程,并上报备案。发电企业要及时开展项目接入系统设计,电网企业要及时确定接入系统方案,出具项目接网意见并开展配套送出工程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备案后,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按接网协议约定开展工程建设,电网企业要简化内部审批程序,缩短企业内部决策流程。

(二)调动民众投资光伏发电的热情,推动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光伏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分布式发电建设,对光伏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和防治大气污染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政府应借鉴德、日的做法,强制电力公司收购民众利用光伏发出的电量,政府应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单位电量定额补贴政策,对自发自用电量和多余上网电量实行统一补贴标准。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制定法规和相应的政策手段,包括发到电网里的光伏发电价格高于常规电价的价格。唯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广大民众对投资光伏发电的积极性。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并经营分布式发电项目,豁免分布式发电项目发电业务许可。电网企业负责分布式发电外部接网设施以及由接入引起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的投资建设,并为分布式发电提供便捷、及时、高效的接入电网服务,与投资经营分布式发电设施的项目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用户)签订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电网企业应制定分布式发电并网工作流程,对于以 35 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发电,电网企业应按专门设置的简化流程办理并网申请,并提供咨询、调试和并网验收等服务。

(三)改革境外投资制度,进一步引导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

在电站建设地址方面,光伏企业大多选择在德国、美国建设。一方面,海外光伏市场相对比较透明,另一方面,企业本身销售渠道集中在海外,因此在海外建设电站,只要保证电站的质量,相对卖出的可能性较大。为此商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

金融机构需提升对光伏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设光伏电站的融资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光伏电站的特点和融资需求,对光伏电站提供优惠贷款,简化贷款管理流程,采取灵活的贷款担保方式,实行以项目售电收费权为质押的贷款机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与光伏电站投资企业建设银企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对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四有企业”实行封闭贷款。出台政策鼓励各类投资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投资基金,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推动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

(四)转变思路,创新光伏电站建设和利用方式

各光伏企业要加强对荒漠化土地、荒山荒地、滩涂、废弃物堆放场、废弃矿区以及各类未利用土地资源的调查,依照太阳能资源丰富、未利用土地面积大、电网送出条件好等三大要素,作为大型光伏电站基地的标准,结合国家政鼓励策的导向,加强创新光伏电站建设和利用方式。建设与生态治理、废弃或污染土地治理或者贫困县扶贫工作相结合的光伏电站项目,建设与现代设施农业、养殖业以及智能电网、区域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区相结合的光伏电站。(如信义玻璃的金寨模式), 鼓励农光、渔光、多能互补等光伏结合利用方式。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0554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2月25日 12:53
下一篇 2024年2月25日 12:57

相关推荐

  • 2022年在校大学生入党申请书1000字最新范文

    进入大学之后,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体会党的理论精神,明确自己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年在校大学生入党申请书1000字最新范文,大家快一起来看…

    2022年12月5日
    144
  • 入党申请书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尊敬的党支部: 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和深入贯彻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时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再次递交我的入党申请。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

    2022年12月24日
    208
  • 九分钟婚礼答谢宴致辞稿

    九分钟婚礼答谢宴致辞稿7篇 其实致辞的材料选择还要考虑到听众情况,听众的政治素质、社会地位、文化教养,以及心理需求等,都对演讲有制约作用。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分钟婚礼答谢宴致…

    2023年4月11日
    183
  • 合租房合同范本通用版

    甲方(姓名)_________ 乙方(性名)_________ 经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四人(以下称甲方)与房主___…

    2023年5月2日
    130
  • 公司十周年庆典致辞必备(15篇)

    公司十周年庆典致辞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朋友们:   大家好!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老员工代表在此发言,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二十年的日新月异,二十年的…

    2024年6月28日
    108
  • 大型演出主持词范文

    时间:20XX年8月2日 地点: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万人体育场 总撰稿: 刘一彤 (合)尊敬的各位领导,小朋友、大朋友们,大家好! A(月亮姐姐)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2023年1月14日
    17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