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法
文言文在各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位置,对考试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必过的一关。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法,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面对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第一步就是要通读全文,力求基本上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而高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呢?
第一步,抓人物。目前,各省高考题目中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以人物传记为主,因此,考生拿到题目应首先确定传主,对传主的大体情况应基本把握。
第二步,找事件。把握传主的大体情况后,应重点分析文章或材料围绕传主详细叙述了哪些事件,应具体了解所记叙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三步,析形象。确定了人物,明确了传主的生平事迹,接着应具体分析通过这些事件具体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传主的形象。
二、纵观考题,有的放矢
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后,要纵观文后几个题目的设置,明确各个题目的具体考查点。全国及各省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的考查点一般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的句式、文句的翻译及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如此,对应考试要求,明确了各题的考查点,考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
三、锁定区间,思考答案
明确了每个题目的考查点,接着就应该返回原文,聚焦各个题目在原文中的对应点,锁定答题区间。如实词的考查题,大多数实词是一词多义的,考生应在原文中找到所考查实词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再次精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分析,判断出该词的正确意思。正因为文言实词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的,考生做到完全准确记忆非常困难,考生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实词的准确意思。因为,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要紧紧围绕前后文的意思细致把握语境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如2015年的江苏省高考实词考查题C选项“要必申其意。申:施展”。这个题目考生看到后可以迅速返回原文,精读所在句子,结合语境不难知道本句意思是“(遇到)重大的(事)一定表明他的心意”,因此该实词“申”解释为“表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运用方法,确定答案
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考查,固然需要考生在平时大量地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而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解题方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文言文中的常考题型——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文言文的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积累和译文语言组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的。对于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即第一步就是直接按顺序翻译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逐字进行落实,当直译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辅以意译。具体翻译的方法总结为“留、调、换、补、删”五字口诀。所谓“留”即对于文章中的地名、人名、书名、年号、官职等不需要翻译的应予以保留。所谓“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阅读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查点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及省略句等。对于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求人可使报秦者”,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应为“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很显然这是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就应将该句语序调整为“求可使报秦人”,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这样就文通字顺了。所谓“换”,即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如“蚓无爪牙之利”中的“蚓”、“无”、“利”这些单音节词应换成双音节词“蚯蚓”、“没有”和“锋利”。所谓“补”,即对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中省略的部分根据句意补充出来。所谓“删”,即把一些没有实意的虚词、衬词等删去。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信,即翻译句子要准确;达,即翻译出的句子要通顺流畅;雅,即尽可能使翻译出的句子优美。高考题目中文言文的翻译要求考生基本能达到信和达这两个标准即可。当然,翻译句子的关键点就是抓住其中的得分点,翻译时还应该特别关注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掌握抓住得分点的一些技巧。可对句子中有可能使用修辞的地方力求适当意译,使被翻译的句子文通句顺,条理清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理解这块硬骨头,考生是能够真正地啃得有滋有味的。在平时大量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走好“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纵观考题,有的放矢——锁定区间,思考答案——运用方法,确定答案”这四步,有了这四步为源头,考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这渠水将会更加“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