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读知识梳理

文言文句读知识梳理

  文言文句读知识梳理

  今天我们讲的标点、断句,古人称句读(dòu)。“读”指句子中间的合理停顿,“句”指一句话终结的停顿。明辨句读,是对古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断句标点的题型,高考基本考查有两种:一是要求用“/”给一段没有标点的文字断句;二是要求给一段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加标点。

  一、断句标点的原则、步骤

  断句标点古书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符合原文文意。②符合文言文的语言实际。③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断句标点可分三步走:

  1.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内容;第一遍没读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切忌匆匆下笔,一错到底。

  2.由粗到细,根据文意,结合句子结构、语气与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进行断句,在断句的基础上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反复咏诵,仔细推敲,在咏读中检查修正。

  二、断句标点的常见误区

  1.不懂词义。

  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例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

  此断句错误是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句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

  2.不明语法。

  (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后一句的主语。

  例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当作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因此,应该这样标点: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例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不晓句式。

  文言文句子成分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4.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柳河东集》)

  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

  4.不知名物制度。

  例5.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例断句显然不对。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某日。正确标点如下: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

  三、断句标点的实用技法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句末语气助词“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内句子的标点,则视内容和语气酌情而定。

  3.根据对称、排比句式断句标点。文言文比较讲究凝练和语势,对称、排比是文言文的常见句式。这类句子要在对称、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4.根据专用名词断句标点。人名、字号、时间、地名、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经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可以作为断句标点的依据。

  5.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标点。文言文中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用“奈……何”式。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是问句则用问号)

  掌握以上五种方法,结合文意综合考虑,断句标点就很容易进行了。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726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1月11日 11:39
下一篇 2023年1月11日 11:39

相关推荐

  • 我的同事“宴三炮”文言文

    我的同事“宴三炮”文言文   “宴三炮”者,乃不雅之名也,究其来源,乃一别称,源于其常出入风月楼,且连中三环,马不停蹄。是故,同事戏称之“宴三炮”,又曰:“拼命三郎”,盖言其性,威…

    2022年11月28日
    239
  • “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娑婆树叶凋”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娑婆树叶凋”这两句是说,近来几天夜间,飞霜凝重,我只耽心月中枝叶繁茂的树叶凋落。见飞霜凝重,畏月中叶凋,想象丰富,戏言中有浓郁的诗情画…

    2023年3月8日
    262
  •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阅读答案及翻译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

    2022年12月29日
    343
  •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

    2022年12月17日
    223
  • 《豫让论》翻译及赏析

    《豫让论》翻译及赏析   《豫让论》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创作的一篇论史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豫让论》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豫让论》   作者: 方孝孺   士君子立…

    2023年1月5日
    224
  • 常见古诗歌送别类意象及含义

    送别类意象 ⒈ 杨柳。“柳、留”谐音,古人送别,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深情,传达怨别怀远情思。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r…

    2023年4月12日
    24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