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使用文字作为武器,向黑暗的封建社会和人民的愚昧发出挑战,将中国人民唤醒。在他写的所有文章中,我觉得杂文是最有力的、最尖锐的武器。
我曾经见过一张摄于清朝末年的照片,照片中的百姓眼神无光、空洞。可能当时的中国就是这个样子吧,内有争战的军阀和无知的人民,外有贪婪的列强,对中国垂涎三尺。部分觉醒的中国人一直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可探索一次次地失败。鲁迅决定用文字来唤醒更多的中国人。
《“友邦惊诧”论》的语言十分犀利。在初中我就读过这篇文章。文章对国民政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陈述了列强在中国的暴行。犀利、尖锐甚至可以说是粗鲁的语言使它的攻击性更强。文字间对时局的冷嘲热讽使得它成为了一篇优秀的杂文。这是对当时黑暗、荒谬甚至可笑的“友邦惊诧”的一个有力的回击,揭露了黑暗的事实。
《灯下漫笔》深刻地批评了中国人的奴性。人们都是奴隶,并沉醉于这奴隶的生活当中。他们不愿,或者根本就没想过要翻身,要获得自由或者是其他的种种权利。就像卢梭说的那样,“奴隶们也喜欢他们的奴隶状态,强力造出了早先的奴隶,他们的懦弱使他们永远当奴隶。”人们十分麻木、愚昧,根本不想改变现状,是这篇文章主要攻击的对象。
《说“面子” 》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杂文。它分析了中国人的“面子”、“丢脸”等。它分析的现象直至今日仍然存在,并且里面有关面子的大量词语现在还经常使用。文章例举了几个事例来具体阐述人们口中的“要脸”、“不要脸”究竟是什么意思。文章批评人们为了虚荣,或者说是为了所谓“面子”而做出过激举动。
《记念刘和珍君》痛斥了军阀政府的黑暗,同时表达了对革命者的牺牲精神的赞扬和对反对政府的方法的不支持。北洋军阀制造白色恐怖,将请愿的,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着想的革命者杀害,并污蔑其为“暴徒”,可见当时的政府荒唐到了何种地步。青年始终都应走在时代的最前方,无畏无惧,朝气蓬勃。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们当代的青年要学习当时革命者的那种精神。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也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在开头部分一个现象就被指出来了――中国患有“十景病”,到哪里都有什么“十景”这种现象甚至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大佳肴、十番音乐、十全大补等等,就算明明没有十样也非得把这个数凑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在我们今日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十分容易地看到,如阳谷有“十景”,点菜有八大碗之类。经过一百多年,这些东西非但没有消亡,而且像上文中的“面子”一样生存到了今天,这值得人们去深思。
鲁迅先生的优秀的杂文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它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批判当时的社会中的丑恶、黑暗,并赞美那种向往光明的美好的精神。这些杂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们追求前途、追求光明的勇敢的探索精神。
鲁迅先生本人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医生。他的文章讽刺、批判当时的政府,以至于他不得不从北京迁到南方来躲避当局的追捕。他始终想要医治、唤醒中国人民的灵魂,使整个中国觉醒,并焕发出新的活力,独立于地球之上,不受列强的欺侮。在这一点上他做到了。中国现在已独立于地球之上,成为了一个大国,并在逐步成为一个强国。现在,许多人都认为鲁迅的文章对于把中国人民唤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医生。
除了杂文之外,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也都很好,它们不像杂文一样。小说和散文通过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来表达中心。鲁迅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与反帝反封建,反抗黑暗政府,唤醒人民有关的。他孜孜不倦地写作,关心人间疾苦,并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诉诸笔尖,笔就是他的锐利的长矛,而那些黑暗之物就是他攻击的目标。无数仁人志士在当时通过各种方式来想鲁迅先生一样去反抗。他们不甘心中华民族就这么衰落下去,他们坚持用自己的双手去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这些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有了他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希望。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的那样,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从来都不缺仁人志士,在每一个时代都是这样。相信在我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有,而且也有很多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我愿意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我也一定会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