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900字

  梦之美 ——读《红楼梦》有感

  谁说水中月?谁念镜中花?谁吟阆苑仙葩?谁道美玉无瑕?皆是他!他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将诗词之美一一呈现在我么面前,让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精髓。在四十回时,他将李商隐那首《宿骆氏即怀崔雍崔兖》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加上了自己的见解。我和妈妈捧书品味时,被他所说的吸引住了。为什么要改变一个字呢?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不由分说,我们便来到了公园。

  灰蒙的天空牵着晶莹的雨滴如期而至,一滴一滴地打在残荷上,残荷像舞娘似的,跟着雨滴的节奏摇曳着,舞动着曼妙的身姿。我们刚到公园的荷花池,便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我走到栏杆边,听着雨打残荷。“叮咚、叮咚······”这声音好似乐手弹刮着竖琴,此起彼伏。每一声,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每一声,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每一声,都在书写属于它们的传奇。悠扬而宁静。我们仿佛经历了这声音的洗濯,心灵变得更加澄澈。我们听着这天籁之音,谁都不愿离开,只愿留下心底那片空灵和宁静。

  残荷虽然外表不再是美丽,这声音却愈加空灵。因为残荷的中心是空的,而枯荷却不是,发出的声音自然没有残荷好听,这也是为什么林黛玉不肯拔去残荷的原因吧。然而,雨打残荷,在空澈灵动之余,亦别有一番悲悲切切,听来凄婉之至。林黛玉之所以钟情至此,怕是她性情使然,也反映了悲观的人生的态度。

  诗词美不但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服饰美也是其代名词。

  读到第三回时,曹雪芹写王熙凤头戴八宝攒珠髻,绾朝阳五凤挂珠钗。我疑惑起来:什么是珠髻?什么是珠钗?我们便上网搜索资料。突然,我看见了一幅仕女图,妈妈指着仕女图中的头饰说:“溥柔,这上面的是珠髻,下面的是珠钗。”只见图中的珠髻和珠钗上都镶满着宝石,闪着熠熠的光,精美极了。我对古代人民不禁肃然起敬,他们居然能用手工就做出一个巧夺天工的精美饰品,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为了更加理解《红楼梦》,我还看了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真实地还原了《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场景。诗词美、服饰美都得到了传神的诠释,富丽堂皇。

  古代文化的魅力,古代风俗的美丽深深感染了我。诗词之美、人物之美、服饰之美,建筑之美无不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渐渐地,我成了一个“红粉”。我每次捧起《红楼梦》都有新的体会,新的领悟,新的收获。

  《红楼梦》,已经成为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不可复制的经典。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83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2年11月21日 13:39
下一篇 2022年11月21日 13:39

相关推荐

  • 刘慈欣《未来边缘》读后感1500字

    刘慈欣《未来边缘》读后感1500字! 刘慈欣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科幻作家,没有之一。其代表作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三体》。《流浪地球》搬上荧屏后大家也都很熟悉。《流浪地球》原著我看过,…

    2023年2月28日
    204
  • 那个冬天

    这是一篇高中高一8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那个冬天,与以往大不一样。太阳毫不吝啬地散发着温暖的金色,鸟儿们在阳光下快乐地歌唱,就连路边的大树也吃吃不肯褪下…

    2023年1月13日
    238
  • 《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读后感300字

    周恩来说:“少年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利用这个读完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这本书主要写了美好的生活,都是劳动者们用自己勤奋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看完这本书后,我被其…

    2024年6月23日
    121
  •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祖先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150多年前,赫胥黎最常被人问到的问题是“人是猴子变来的?”。过了160年,现代四骑士之一的道金斯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人还能进化到什么物种?”。看来…

    2023年3月4日
    211
  • 《野性的呼唤》读后感550字

    假期,我阅读了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经典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一条家狗变成一只野狼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在被拐卖前,它是法官…

    2024年6月29日
    128
  • 人生也是一张答卷作文500字

    我常常觉得,做选择题就是一场赌博。当遇到会做的题目时,我会将筹码的重心全部压在我所选择的答案上,毫不犹豫。当遇到无把握的题目时,我就会将筹码分散开来,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抉择,最后压在…

    2024年8月4日
    15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