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本因多涉史书、史料,做好基础积累,但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我一直希望找一本对我国史书系统的介绍的著作作为我读史书的向导,之后,中国历史文选课上,向我们推荐了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于是就买了一本。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以后,觉得这本书和自己预想的一样,详略有序史学著作介绍,使自己增添了不少史书常识。
本书较为齐全的例举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体例的史书,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书,当然也有自己不太了知识覆盖到位解的《通志》、《文献通考》《文史通义》等书。由于本书原为课堂讲义,所以简洁易懂,为我今后的史书阅读指引了方向,并列举了重点阅读书目。由于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所在,我想,这本书会给我很大的帮助。
下面,仅以几本史学名著为例,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如果说《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书,那么《春秋》,就是中国历史上正式的第一部史书。由于《尚书》的真伪尚有争议,文字等方面也有疑问,所以有关其内容的引用,人们大多慎重。孔子《春秋》则不然,它是历史书中之编年体,前后两百四十二年,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照着年月日一年一年地顺序编下,以后,中国便不断有编年体的史书,直到今天。书举春秋两字,便代表了每一年的。但《春秋》并非孔子首创,在他以前既有。当知史分布,乃是周代一制度,而孔子作春秋,则是一家之著作。由政治转归了学术,遂开此下中国之史学。关于这一点,我亦是由此书中得知。
有关《史记》一书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我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了。《史记》是中国第一部所谓的“正史”。中国的历史有三种体裁:一是重事,将事分别记下,如《西周书》;二是注重年代,按时间编排,如《春秋》;三是重人物,人作为历史的主脑,这一观念应说是从太史公《史记》开始,称纪传体。钱穆在书中提到:太史公《史记》实是把太史公以前史学上的各种题材包括会通,而合来完成这样一本书,此真所谓体大思精…读书该一部部的读…我想此刻,《史学名著》主要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来写历史的这一番大学问。
在书中,钱穆先生说到,史学有三种,一是“考史”,遇到不清楚的便要考。一是“论史”,史事利害得失,该有一个评判、一是“著史”历史要有人能写出来。而我们,仅处于第一阶段的入门,要学的还有很多,要读的还有更多。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刘知几的《史通》。之前的我对于《史通》这部书并无太多了解,所以,关于这一篇章,我进行了反复的阅读。《史通》这部书,在中国学术著作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史学通论。但钱穆教授却以另一个角度看《史通》,不乏肯定,也有所批判,这种严谨的制史态度是值得推崇的。
再看史学家杜佑的《通典》,钱穆教授在书里说到,杜佑的《通典》可说在中国史学里是一个大创辟。除二十四史和十三经以外,三通对于我国是学发展及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的三通,即为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此书共分九门,分列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共两百卷,是一部很大的书内容从黄帝尧舜讲起,直讲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此书采取了五经、群史、魏晋南北朝人的文集、奏议,分着记载下来。书中,钱穆重点推荐像《通典》这样的书,应该精读细读。
这样,在史学名著的阅读上,我就有了更好地把握,知道了什么书应该通读,什么书应该精读。
说到读史书,就不得不说到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了。继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成为又一部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史学家,特别的看重此书,所以常称两司马,一个是司马迁,一个是司马光。钱穆教授在书的前几章多次提到史学分为写史,考史,评史,而《资治通鉴》中,这三者全都具备,这便为这本的史学价值又加分不少。元代时,王应麟有一部《通鉴问答》,与此同时,胡三省倾尽一生心血著有《通鉴》,我们现在读的《通鉴》,都是胡著本,后世,又有多本书为其作注,,可见这本书对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性。我想,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就不是浅读便能有所收获的了。
钱穆教授在《中国史学名著》一书中,还列举了许多史书概况和解读,其中不乏他自身对于史书的看法和观点,这些对于我的史书阅读都有些许帮助和指导。我想,学无止尽,史学的道亦很漫长,希望在今后的读史道路上,有自己的收获,也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