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父母要成为那样的人。父母就是榜样,孩子就习惯了父母那样的,当然成长中会接触到其他人,也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有纠正的机会,孩子自身的意愿也很重要,但是父母的影响真的太大了。书中说,父母给的是生命的底色。
父母可能有意识培养孩子某些品质也好,习惯也好。有的时候事与愿违,没能成功,是因为父母自己不具备这样的东西,言行不一。那最后,对孩子影响大的不是父母说什么了,教育了什么,刻意营造了什么,而是生活的点滴之中,父母的行为,选择,出发点,情绪,甚至是潜意识。
外国有研究就表示,给子女睡前读书,不一定能够培养子女喜欢阅读,和将来学业成绩也没有什么联系。而真正对孩子学业成绩有影响的是父母自己有没有阅读的习惯。如果父母在家时,孩子看到的是父母手不释卷,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如果只是听从一些家庭教育方法,父母自己本身更喜欢看电视,玩游戏,虽然坚持每天给孩子睡前读一段故事,但作用的效果不会明显。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标杆的作用上,归结到家长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中国的父母总是把孩子看成一张白纸,所以必须要“教导”。从吃饭、睡觉、穿衣,到讲话、礼仪甚至为人处事,全由不断“言传”来完成“教导”任务。实际上,孩子们都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人,他们会在被尊重中自然地去观察、去模仿、去学习父母为人处事的方式,然后自己再实践,在体验美德中给自己带来愉悦,从而懂得“做好事的人使自己得救,做坏事的人使自己毁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