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到作者的这篇佳作时,最吸引我的不是其唯美绝伦的史诗、华丽的言语、愤世嫉俗的批判,而是题目――品中国人。
我赞同作者的大部分看法、观点。中国古代辈出文人画士,尤其是在唐朝、宋朝时期尤为显著。与西方世界有所不同,中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在西方,通常子女都会继承父辈、祖辈的职业,代替长辈一步步做下去;但在古时候中国,大多数有志青年都会参加科举,从而走上仕途,但也会有很多人因未中举而回家种地,这便是著名的“耕读传家”。回过去想想,当时不知埋没了多少有志之士啊。
换个角度,再来看一下那些所谓的“文人”。每个朝代、时期都会有一个杰出的文学巨匠。我曾有幸拜读过朱鸿的佳作――《夹缝中的历史》,这其中关于孔庙的那篇文章使我记忆犹新、感触良多。可以说,孔子的成名之路坎坷且又辛酸,他做过官、为各国君王献计献策、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却未曾受到过重用。正如刘小川所说的:“像孔子这样的人连年穿梭于列国,形如丧家之犬而大脑高速运行,想透了很多大问题。 ”这也就只有孔老夫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换做我,肯定早就选择放弃、老老实实地回家种地去了。我希望自己有时候也能像孔老夫子那样豁达、开朗,走在周游的路途上,却想通了许多道理。我觉得我有时候就很浮躁,遇到问题很少有机会耐下性子慢慢思考,我相信通过学习了这两本名作,在处事上应该会有很大改进。
不过,我发现读此类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大多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文章中多次出现过正反对比论证,总是先举出反例,再体现正面的人物有多么伟大。我钦佩田园居士――陶渊明,世人羡慕、喜爱莲花,唯独东晋陶渊明独爱菊。他原本在朝廷身居高位,享受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本以为他会就此沉沦,懂得满足,可谁又知他会就此弃官,从此过上隐居的生活。放在当今,如果我是陶渊明,我这么做首先会是被父母斥责一顿,再者是被同事、好友所嘲笑,可见他有这份意志可谓难能可贵啊!都说真正的文人都是正人君子,这倒不假,他们总是会用别具一格的言语点出社会中的种种缺漏,同时也带给读者一些深刻的道理。
这是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品人如品茶,要深入其中才能发觉精华所在。我相信这些文人的点滴,将化为我学习、生活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