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一想到红豆就先想到那首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所谓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爱情是美丽的,但是爱情又是蚀骨穿肠的毒,一旦沾染,纵使当年横刀斩情断爱,无怨无悔。多年后,留下的一块永远不能轻易触碰的一段情伤。好比那红豆,红艳非常,就好像为情而伤的一滴血泪。
可能是由于年代的限制,宗璞的《红豆》并没有如我想的那般美好。它讲述的是两个北大的学生江玫和齐虹相知相恋后因为个人革命道路选的不同而最终分道扬镳的故事。故事是以女主角江玫的回忆展开的,在多年后,女主角已投身革命多年,回到了开展工作,恰好为她安排的宿舍就是她上学时候住的那一个。走进去,她的目光一下子就锁在墙上嵌着的一个耶稣受难像上。虽然时光荏苒,那背后的红豆应该还在吧。她小心地用两个手指钳出那装着自己曾经的爱情的小小的象牙托子的黑丝绒盒子,坐在床边,用发颤地手揭开了盒盖。盒中的两粒红豆如血点儿似的,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没有了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泽匀净而鲜亮。
她的爱情,在记忆深处,如这两粒红豆一般吧。褪去了浪漫的色彩,留下的只有温润的情怀吧。那段感情,她有想过呵护,毕竟,爱过,肯定就期望相守。他不能陪她一同参加革命,随着父母一起到了海外去安逸的生活,那是他的选择,她不怪他。因为,她知道,两个人的心是相通的,只是,道路不同。
但是也许他们也是幸福的,记得庄子有句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固然美满。但也仅仅是美满而已,是以爱的名义束缚着对方在枯涸的水塘垂死挣扎。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开对方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对方心里留下美丽的剪影,成为对方的心目中永远的红玫瑰和明月光,这才不枉相识一场,不枉相恋一场。
我想,也许是他还没有爱到和她共同奔赴人生的程度吧。不愿意为她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于艰苦的战斗中去。她也太过坚持,彼此谁都不肯让一步。所以,最后的结局,只能徒然看两粒红豆。
爱,或者不爱;情深,或者情浅;缘有,或者没有,都已经成往事,无需多提。
我想,两个人的心里都有遗憾吧。只是,事实已成这样,我不会妙手回春,给不了圆满的结局。但也许,分离,才得以相思。红豆不仅代表着浓浓的相思之意,也暗示着最终分手的结局吧。
我喜欢红豆的色泽,不仅是她背后的含义,如此亮丽的色泽,只一眼,怕就舍不得把目光再移向别处罢。人生中,每一种感情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份独特的记忆,都有一份别人不曾拥有的快乐。不管最后伤也好,喜也好,不能改变的结果就安然以对。珍藏于心底,也是一份美好。
就像现在的我一样,挺好。不再去刻意注意,让自己感觉也许他会想起,给自己制造一种幸福的感觉未尝不好。能在同一片天空下互相念着,就不要苛求太多。要的越多,欲望就越大,然后,失望就越大。给自己一种温和的幸福,给他一份自由的感觉,让彼此存在距离,却又互相挂记,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此刻,为未来努力,我就没有借口说要沉睡,我也没有心思再沉睡。我想要的,就一定会为之尽力。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我的努力不会白费,我的爱情会是一个花开的结局。有寒冬,有,但春暖花开的日子也不会少。心若常有春色在,又岂会冷冷暖暖?
细水长流,也是我想要的细水长流。
【第2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小说的名字叫作红豆,代表相思的红豆。故事的内容自然也是爱情;只是这爱情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解放之前,爱情的道路也就失去了原本它该有的平顺。处在爱情中的两个人被缠绕成一个整体,维系这个整体的丝丝缕缕,便是两个人因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思想价值观而互生的欣赏和喜爱。那么在爱情中,最可怕的便是双方爱好不被相互接受和思想价值观相悖。故事的主人公江玫和齐虹之间无疑是有共同爱好的。他们都爱音乐、爱弹钢琴,贝多芬、肖邦都是他们共同喜爱的音乐家。所以,他们相爱了。可是这份爱情却并不只是单纯幸福快乐的,更多的是一种苦恼、一种沉重――这种苦闷的源头,正是两个人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受同宿舍的学姐萧素的影响,江玫的思想发生着积极的转变。尽管当时还未形成一种信仰,但江玫的思想中,已将形成了一种观念――“大家”都应该幸福,没有人该受剥削、受苦难。然而,这种思想确实齐虹不能接受的。他学习的专业是物理学,他不爱好文学,更不喜欢政治。在他看来,学习了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就是要用这些知识生活,它们是不能抛弃的;而像萧素那样搞什么“民主”,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足、幸福的家庭,吃穿不愁;他习惯、需要的是安定、悠闲的生活,而并非是民主的变革――毕竟他生活的很好,至于“大家”好不好,那不是他关心的,反而要是谋求“大家”的幸福进行民主革命,他的生活到时会不好。那时的江玫和齐虹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信仰,但他们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不知不觉地就站在了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一方。终于,在是否去美国这一选择上,矛盾爆发,两个人分离。
文章采用的是倒叙的记叙顺序,在文章一开头就写了江玫在分开几年以后的状况。江玫在八年后成为了党委会的干部,又重新回到了大学,重新回到了原本属于她的宿舍。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江玫产生了对往事的怀念。那一年,她遇到了相爱的齐虹;那一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一年,决定了她人生的轨迹。
江玫与齐虹的相遇,虽然是在,作者却以一种轻松欢快的基调描写了江玫的出现:她哼着曲子,头上戴了发亮鲜艳的夹子,迈着轻快的步子在雪中走着,一种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时间,声音、动作、色彩一起涌现,江玫青春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再看齐虹,身材修长,身穿灰长袍、蓝长衫,神情迷惘,抬起头来有一张清秀白皙、轮廓分明的脸,两个任务的描写在基调上有很大的不同。江玫是青春活跃、色彩明丽的,而齐虹则是淡漠茫然、气质清冷的。纵观全文,江玫热情博爱,勇于探索奋斗;而齐虹则是贪于现实和安逸,对其他人冷漠甚至是厌恶。正是两人性格的不同,造成了两人认识上、观念上的冲突,导致了他们最终的分手。而这种预兆,在初见时就已经有所暗示了。读文章,是一种寻找结局的过程。文章的字里行间会透露出蛛丝马迹,暗示这故事的走向。结局虽然只是千种可能中的一种,但其实,这样的结局早在开始就已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