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成人世界失落的那些美好――读《红蜻蜓,绿蝈蝈》有感
2020年,注定不平凡。
在经历了疫情、洪水等种种不可预见的“灾难”之后,这个,我渴望读一本能让自己“静下来”的书,于是,在书店里,我遇到了它。
草绿色的封面,手绘画的自然,我一眼瞥见它的名字――《红蜻蜓,绿蝈蝈》,顿觉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
我的感觉果真很准。这是一本能让人真正沉下心来阅读的书,我花了不到两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它。
《红蜻蜓,绿蝈蝈》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皖东一座名叫豆村的村庄里发生在几个少年身上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从矛盾冲突的禾禾和银行入手。命运多舛的禾禾在死后屡次遭受银行家的欺凌,当他养的大“红宝石”和银行家的“黑鹰”决斗败下阵时,被嘲笑说“人怂养不出好鸡”,从此与银行的“梁子”也是结下了。他与少女喜鹊一起准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让“孵”出一只战无不胜的,却因为银行放的一把火而意外告终。在矛盾冲突快到达到高潮的时候,作家却笔锋一转,让一直颐指气使的银行父亲遭遇野狼的咬伤疯病发作而最终跳河自尽,曾经自私、任性、霸道的少年银行,在家庭发生变故后,心灵终于受到洗礼,幡然醒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少年。
而饱受欺凌的禾禾和从小被遗弃的喜鹊,尽管一直默默忍受着肉体和心灵的熬煎,却仍不失对美好的渴望――小说里的禾禾,从不向困难低头,钓泥鳅、养斗鸡、捉蜻蜓、喂蝈蝈,从中寻找快乐;忍辱负重的喜鹊,从怨恨,到渴望,最终去县城寻找到母亲,跨出了勇敢的一步。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围绕着聪明早慧的得我展开。考中县城中学的得我在得知喜讯的同时却身患白血病,面对着死亡的威胁和日渐加深的病痛,依然在自家昏暗的油灯下,坚持为补习功课。禾禾在得知得我生了重病之后,捉红娘子(一种可入药的昆虫)相助;而当得我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时,小们逮了99只红蜻蜓,“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夜晚,得我的身边有九十九只红蜻蜓陪伴着,想必他不会孤独”。从孩子的视角用最本真的方式和得我进行了一场“特殊”的送别。
还有从拒绝、怀疑,到感动、融合,逐渐融入新环境的省城姑娘蓝灵……和禾禾一般的豆村少年们,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和生离死别,却没有放弃乐观、向上的追求,他们在困苦中学会坚强。例如当看到二十七座新四军坟墓遭到人为破坏时,禾禾和小伙伴们挺身而出,和恶势力的一方斗智斗勇,最终在经历了种种的艰难、曲折和磨难之后,将这些烈士的遗骨迁往烈士陵园,使他们的亡灵得以安息。这群少年坚韧、顽强,葆有着纯真、善良、勇敢的品质和在困境中相携相助的至真。他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浓缩了那个特殊时代中国少年的优秀品格。
正如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所评:“作者掬一捧人生源头之水,天然、纯净,照见成人世界失落的那些美好。作品字里行间流动着诗意,是一部至情至性、至真至美的长篇佳作。”
小说的另一大特点是浓郁的地方特色。乡愁是不变的主题。作家这样描述他的写作动机:“豆村浑如一粒豆,掖在丘陵起伏的皖东一个小山坳中。我就是豆蔓上结出的一粒豆子。本世纪初,豆村与许多村庄的命运一样,在一场改造中彻底消失,我成了一个没有的游子,徒怀乡愁;二是我的孙女出生,她和她的对生命的原地都一无所知,豆村的过往与他们已经割裂成两个世界。作为一个见证者和写作者,我有责任记录下那一段历史。”因此这篇小说有作家童年时代的影子。
作家把他对故乡的怀念写进了一首首皖东童谣里――“粑粑,照着墙头花花。花花不肯睡觉,气得跺脚。一脚剁掉墙土,砸中一只老鼠。”“苞谷苞谷你听话,拨弄拨弄你就炸,炸个蘑菇白又胖,炸个罗汉笑哈哈。”语言童趣而生动。
纯真的童年视角,诗一般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是《红蜻蜓,绿蝈蝈》给我的最大感受。作家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小说还夹杂着议论的语言。小说结尾,“在一次次期冀与失落、欢乐与忧伤、兴奋与落寞的交替出现中,他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禾禾了。”作家应该是指豆村如禾禾一般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熟了。
小说的结构以春、夏、秋、冬为章节命名,正寓意着豆村人的生活“恰似这变换的,每一次轮回,都孕育着新的希望”。小说借红蜻蜓和绿蝈蝈为象征物,寓意着童年时代的那些美好,这些都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
《红蜻蜓,绿蝈蝈》是作家许俊文的第一部小说。正如他所说:“就像我们年少时眺望夜空的星辰,流盼于草木间闪烁的点点萤火,聆听树上婉转的鸟鸣。夫世间万类万物,唯其有形、有态、有色、有味、亦有情有意,都是以各美其美的形式存在着。只是我们一路走来,不意间将它们丢失在岁月的尘土之中。而文学,恰恰是一种打捞与拯救的有效手段,它使我们重回旧境,打量昨天一眼,成为可能。”
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感情的读后感,可以看得出来,小作者是真正读“懂”了这部小说。文章开头独辟蹊径,从2020年这个特殊的暑期入手,开创了读后感导语的另一种写作模式。作者从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结构、特色语言等分别阐述解说,逻辑清晰,最后引出小说蕴含的哲理,借作家之口写出对这部小说的感受,水到渠成,作为刚上初一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文笔和感悟,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