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呐喊》有感
手捧一杯清茶,氤氲环绕;耳听窗外细雨,敲窗滴落;眼看一本好书,净化心灵……想来,这便也是里最为惬意舒适,安静美好的时刻了吧。这个,在我阅读过的众多书籍中,多次重温的鲁迅先生的《呐喊》依然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
《呐喊》中收录多篇文章,从《自序》到《风波》,每一篇都让人深受启发,有所感触。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从小立志学医报国,最终却弃医从文,以笔代枪,保护祖国山河。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是鲁迅在《自序》中对自己写作原因的表达。可见,鲁迅写《呐喊》,呐喊的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对现实的无奈,是对现实的期待。
在收录的多篇文章中,每一篇都体现着鲁迅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他特有的情感。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狂人日记》。这篇文章以日记的独特形式,记录了被迫害者“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文中“狂人”的想法行为,荒唐疯狂,各处都尽显一个“狂”字。对“狂人”生活的描写,也是当时社会,人们被封建礼教迫害的体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迫害,从见到别人“吃人”,到自己“吃人”,被人“吃”,狂人的经历是当下生活人们的真实写照,对于封建礼教无奈却无法逃脱的命运。直到在最后一天的日记中,鲁迅借狂人之口,发出“救救孩子……”的哀叹,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愤慨,表达自己对封建文化的反思以及自己深刻的忏悔意识,并且呼吁人们走出封建礼教的枷锁。“醉的人多了,清醒的人就成了异类”,狂人就是当下社会这些醉了的人的写照,而鲁迅则是这腐朽社会中少数的清醒人,他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动情的描写,企图唤醒人们,拯救人们。全文看似荒唐,却无处不透露着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感,无处不体现了他以笔代枪,拯救山河的志向,令人印象深刻。
除此以外,《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文章,同样是对当时社会的描写,文中的主人公是当下人们的写照。每一次重温《呐喊》,都是与鲁迅先生的一次心灵交谈,都是对当时现实黑暗的一次探秘,每一次的重温,都带给我更多的震撼。
书架上,《呐喊》静静地躺着,泛黄的扉页记录着它陪伴我的时间。里面藏着的都是些以前的老故事,却总是能给我新的启迪,也许这就是《呐喊》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