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背影》是我认识朱先生。自那以后,我就爱上了他的一字一句。
一个家道中落,身体笨拙的老父,迫于生计到处奔波,这了送别求学的儿子,在车站与人讨价还价,为了给孩子买几只橘子,吃力地穿梭在月台之间。他将他的刻画得栩栩如生,叫人产生无限共鸣。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达到这一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这也许就是他文字的魅力吧,无论什么时候品读,都有好感。
而这本散文集中,我数不清他写了多少生活。在《匆匆》里,二十出头的他感叹时光流逝“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在游学英国遇到的《房东太太》,一个被时代淘汰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老妇人,封建固执却又积极乐观,是不是也让我们想到了“中国那老味儿”。亲历了三一八惨案,《执政府大屠杀》向世人揭露了政府残忍卑鄙的嘴脸,唤起大家的觉醒。《论气节》里,他跳出固有的道德标准,赋予它“正义感”的新定义,体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远见。最让人感动是的《给亡妇》,先生通过喃喃自语,回忆亡妻平凡质朴一生,留下深深的怀念。我仿佛可以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个温柔贤惠的良家妇女,辛苦操劳了一日,侍候好公婆,安抚好孩子,坐在床沿边,看着入梦的孩子,想念着出门的丈夫,偶尔也会对着镜子看一看许久没有打理的容颜,轻叹着从前的时光。
朱先生没有特意用华丽的辞藻包装文字,光是生活,就足够吸引人。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在这个,我又拿出了这本书品读,有了跟之前不一样的感受。
以前在阅读的时候大多抱着欣赏的态度,但却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朱先生通过文字传达出来的情感。在我心情难过时,躲在书房的角落中,细品朱自清写的散文是种享受。品味《背影》时,那时,先生已20岁,他的父亲却总对儿子放心不下,非要送儿子去北京上大学不可。父亲事事亲力亲为,背影不光是父亲离去的印象,还是“子,子敬父”的父子情深的彩桥。再品《匆匆》,时间匆匆,岁月匆匆,匆匆流逝的时光是短暂的,又是美好的。
读他的文字也对我的生活态度有所影响。这样一个从小就努力学习,长大后爱国敬业深受毛主席喜爱的朱先生,无疑是我们当代新青年最好的榜样。而对于生活条件更好的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去认真学习,而去荒废青春!
他的文字,会刻在我的脑海里,伴随着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