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的文化――读《文化苦旅》有感
一行一春秋,再行十年流。曾时文人记,今朝使人愁。
这次出行,我走在林荫小道的石板上,想起了那抹绿色。我又逢一年细细品读这本孤独的青苔色的《文化苦旅》。
在旅途中,是流传下来的文化底蕴,让传统道德成为了文化的如梦起点。
没有飞信讯息的土地,却有了信客来来回回走过的脚印。无论是老信客还是宋达,他们是两头联系的纽带,也有时会遭到人们的诽疑。但是他们有句话,说信客(自己)也就是帮两头彼此踮着脚也看不到的人跑跑路罢了。于是寒雪炎阳,他们在山河之间行走,穿梭在城乡间的小道上。是的,他们这些人走了很长的路,见过很多的人,将坚守和奉献写成了信,作为“文化传递的信号”流传了下去。
牌坊为贞洁所立,空或不空?暂且不论贞洁真的实现与否,是否是真正的自由的贞洁,至少都表达了人们对贞洁的崇敬,也引起了先生和我们的思考。
其实,这样众多已存人心的或人们渴望的文化道德,在今天依然被时代所歌颂。想起其美多吉就是新时代“信客”。雪线邮路走三十余载,立足岗位看轮换。忠诚使命,时代楷模,他是新时代的“雪线邮路上的忠诚使者”。写到这儿,我想余秋雨先生也会赞颂这样的文化品质吧。
游走古迹,是寻找文化的漫长旅程,让行人感到卑微叹息甚至无奈无力。
自我总结大多文化的前世今生:风云盛世,灵动精致,令人仰望惊叹;后而淅雨衰败,抢夺破碎,令人失望哀叹。秋雨先生在阳关的茫茫沙漠看人和世界的分离,在北国的一口废井窥探文人和战士的行迹,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大门边轻轻叹气……他走过了大片山河,探寻着文化的历史命运,而我在今天所站立的避暑山庄景点前,只能依稀窥探余秋雨先生所感所想的千万分之一,但也足够让我感受他的无声的悲悯。
还记得以前的我,在和大多数人看避暑山庄时,就像看到圆明园一样,从众地莫名愤怒,莫名叹息,莫名说它颓败。可是,在前夜看了这篇文章,我更深层次地了解了它。这山庄在康熙时也是石壁林立,广阔苍莽的。因为它是“让人抬头仰望的,让人低头思索的”。只是现在少了巍峨气派,多了萧条寂寞。
那到底是什么让它换了一身神气?我想可能是文化的力量吧。
山庄也不愿意再将自己的大门敞向另一种文化,就像王国维拖着清朝的辫子,自尽在皇家园林里――因为他只想留在古典时代。
余秋雨说:“事情到了要摇撼某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所以,在这个清朝崇拜汉文化时,它自己也在为朝代画上了个句号。而这个句号,就是常常以文人的凄怨灵魂所汇成的……
文人山水,是记录文化的有声有色,让文化旅程缩短成了人生之旅。
感恩刻骨铭心的相伴,热闹纷乱下的思考,冷言冷语中的坚守,孤独灾难中的智慧和勇气……他们用生命延续文化的内涵,用笔杆、用镜头、用作品,传承了文化,彰显了文化的真正力量。
对于平凡的学生来说,我没有什么。没有神奇的画笔,绘不出大千世界;我不是预言家,猜不出路平坦或坎坷;我也不是举国栋梁,做不出什么卓越贡献……但是,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能够终身享受文化,乐于传承文化,用文化的本质力量磨砺自我,用文化的沉韵风骨塑造自我,用文化的传承精神激励自我,这就是最好的事了。终将,我也会成为了文化一脉相承路上的一员!
我们会在这路上,一同在浮嚣中寻找宁静,在躁急中寻找清冽,在粗犷中寻找明丽。
假期结束了,我再来看这一书,封面上面着色依旧是难以言辞的古铜绿色,想起我的小出行。苦苦涩涩,却又震撼人心,让人朦胧恍惚……理解它可能需要花费我余下的生命。下个十年,再来到这些地方,我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想法或情感呢?
如果是的,那一定是一脉相承的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