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下所有,品味《聊斋》
很早就知道《聊斋》了,却不是因为书。
那已是儿时的记忆:房间里的灯光昏黄,窗外是墨一样化不开的夜色。整个屋子都是静的,只有人的呼吸声在黑暗中有规律地起伏。电视里的画面带着暗色调,无人的古宅里碧竹森森,无风自摇。然后“呼”的一声,待回头,叶打窗棂声中,赫然出现一张惨白的脸,一袭白衣飘舞……
就这样,《聊斋》在记忆里便成了与鬼片一般的存在。与他人谈起《聊斋》时,也往往带着些微的惊恐。
直到后来,年岁渐长,把《聊斋》这本书捧在手里时,才发现,《聊斋》并不是“鬼气森森”的代名词。读着读着,喜欢上了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起初的喜欢,倒不仅是因为它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之类重大主题,只是单纯地“很喜欢”而已。
喜欢那个充满了花妖鬼狐的世界,喜欢蒲松龄笔下字里行间透出的荒幻气息。那个世界里有聪灵美丽的狐仙,有形貌殊异的鬼怪,有精灵可爱的妖精,有痴憨深情的书生……
那里,会有因为主人儿时的一句戏言而幻化成人,痴痴等待;会有人因为爱酒成性而饮毒酒致死,却被路过的狐救起;会有人在梦中入仙界桂府,因有“君子爱莲花”之语,遂与莲花公主结配良缘……
我一直在想,是怎样透亮的一颗心,才能让蒲老先生在那个污水横流的黑暗社会里坚持了自我,才写出了这般浪漫空灵的文字。读着这些带了三分戏谑、七分温暖的文字,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在嘴角扬起一丝笑意,然后掩卷,端起手边香茗,轻抿。
不是说《聊斋》里没有描写反对封建婚姻礼教,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内容。郭沫若先生就曾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只是在我看来,这部书里最出彩的,反而是这些不带心机、轻松明快的小故事。在当时那个社会里,尽管有太多的不公,有太多的欺压,使人挣扎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但人们心中最深处却依然保留着生命最初的柔软与纯白,依然对那些温暖美好充满了本能的向往。所以,蒲留仙才写出了这般的文字;所以,这本书才能直到今天依然让人读后深深感动。
如果你因为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一时喘不过气来,如果你忽然厌倦尘世间繁杂的琐事,如果你的心正被世俗折磨得疲惫不堪,不妨挑一个日光恰能透进窗的午后,抛下所有,泡一杯热茶,于一派清风中细品这一本《聊斋志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