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人 ――读《红楼梦》有感
十一二岁时读《红楼梦》,只觉得晦涩难懂,整本书看下来囫囵吞枣的了解个大概,只觉得有点意思。如今再拾回重读,也只得用曹雪芹的一首回目诗来抒意: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初读时,感叹贾宝玉林黛玉悲惨的爱情;现下倒是感慨林黛玉如残花败柳凋零的人生。她到底是孤独的,也是世间无双的。
跟聊时,她嫌弃林黛玉太过小家子、小媳妇气,矫揉造作的人儿,总是哪里多了心,嘴里饶不了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到不这么觉得。
记得黛玉刚入府时,谨言慎行,处处留心,生怕被别人笑话。当贾母一开始问她可曾读过书时,黛玉回答道:“只刚读了《四书》。”可当她听完贾母说姐妹们不过是认得几个字而已后,再回答宝玉问题时已变成了:“‘不曾读,只上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连这细枝末节的地方黛玉都能注意的到,可见黛玉并非不懂变通,不懂圆滑之理的。
的确,有时黛玉说话刻薄,不像宝钗那般讨人欢喜,她也不会像宝钗那般在别的姐妹出现困难时立即出现,可这才是黛玉啊。黛玉在大观园里呆了那么久,怎么可能会不懂人情世故,又如何会不知像宝钗那样讨人欢喜,八面玲珑。可黛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明知世故而不世故,在这世事浮沉中,保持自我,有自己的一番态度与风情。她有她自己的一意孤行,独自欢喜与悲伤着自己的风花雪月,泣之落英,伤之流水,旁人不在乎的一切她都能在意,这是黛玉,这就是黛玉。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黛玉是永恒的,是可贵的。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形象丰满的角色,其他角色亦在曹雪芹的笔下栩栩生辉,也正如此,《红楼梦》才能流传至今,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
我很是期待下一次细读《红楼梦》的新感受,是否自己能做到如黛玉般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我相信我可以。
【第2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读后感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只因此,人世间上演了一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其实我对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她动不动就落泪,伤心,性格也孤独,沉闷,却把罪过怪在贾宝玉身上。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薛宝钗的那落落大方,那八面玲珑,那多才多艺,那自信阳光・・・・・・她们两个人是矛盾的,相反的。自古红颜多薄命,林黛玉也不例外。她的心里装着太多太多心事了,积压又久,不敢倾吐。是她把自己的命运置于凌霄之上,自己达不到的境界,再把一切迁就在宝玉身上。而宝钗是精明的,她是会随机应变的。当她听到了自己不该听到的话时,她会喊:“颦儿!我可看见你了!”她把自己置换成别人。可能有人会说,薛宝钗太狡猾,心机太多。可若是我,我还是会认为宝钗才是真正的聪明。
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史湘云就是这样。她生在史家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却得不到一点。但是,她并没有为此而消极沉闷,而是生得活泼开朗。她一进贾府,就和一群姐妹打成一片;刘姥姥出丑,她毫无掩饰地“一口饭喷了出来”;与宝玉说话,口无遮拦,气得林黛玉追着捶打她・・・・・・这些无不反映了她的爽朗大度。儿女情长,她只当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不需要枉自悲伤。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可能就是史湘云一生的写照。
机关算尽太聪明
有人说她毒辣;有人说她狡猾;有人说她聪慧;有人说她玲珑。
王熙凤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女子。第十二回中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设给贾瑞,设的天衣无缝。直到贾瑞临死前,脑中还只装着王熙凤的身影。秦可卿死后,贾珍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只一天,她就将原本闹哄哄的宁国府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是十分佩服她的。我做不到像她那样能讨长辈欢心,会说话,也做不到向她一样有领导能力。她可以工作家庭两不误,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王熙凤输就输在她的贪婪上。她再精明,再能干,但因为有欲望带来的无底洞,她也无可避免地坠落下去。太聪明,果真是会反算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的结局,就像那飞鸟尽归林。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每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也是历劫,也是走一趟,也是经历红楼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