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读《目送》悟真情
若非那书中醉人的清香浅浅地在心头涌动,我又怎么会了然那种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薄薄纸页浸透着的是落寞,字里行间缠绵着的是不舍,在心间难舍难分的是寸寸情丝。龙应台的一本《目送》写尽了幽微,那般温润,又那般悲凉。
犹记得她笔下塑造的那场离别,她的目光跟随着即将外出读书的儿子寸寸挪移,却未能等来他象征不舍的回头一瞥。剩下的,只是被人潮淹没、被一扇门遮掩、倏忽不见的背影,只是浅浅低吟的落寞难过,可除了深深地凝望,她什么也做不了。我恍然理解她近乎痛楚的坦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我心中阵阵酸楚,却也暗自欣慰,不只是因为她的无奈与失落,而是因为她让我明白了一瞬间会成为永恒而遥远的留恋。想起每次送我上学,那依依不舍的目光同样追随着我,在不经意间回眸,触碰到她那温柔的目光,莞尔一笑:等我回。
儿子回国后,虽在她工作的上大学,但依然渐行渐远。她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心中的落寞仿佛与另一个背影有关。在与相隔屈屈数米的炉门前,本该触手可及,却已徒留最后一次目送的权利。那些搁浅在她心底的言语,还来不及兑现的承诺,自那时起,便不得不被时光掷向再也回不去的远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的意愿而停止的。
是呀!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而有些路走到最后只剩下你一身……记得她笔下的那个安德烈说的话:“你每次都问一样的问题,讲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让我想到了我辛劳的母亲……
夜寂静,母亲温暖的声音传入我的耳畔,“女儿,要睡觉了,明天上学要早起。”我开心地应着,迫不及待地爬进了温暖的被窝。“书包准备好了吗?”母亲推开门小心翼翼地探着头又问,“准备好了!”我附和着,见我应她,她继续叮嘱,“明天有体育课,汗巾带了吗?”,“带了”我有气无力地回答着。想着她应该关上我的门让我睡觉了吧,谁知,她却走进来一边打开台灯,一边说:“你睡哈,我不打扰你,我来看看可有什么忘带的了。”她一边迅速打开书包,双手不停地在书包各层之间穿梭着,一边念叨着“语文、数学、英语…….,嗯,书本都带了。雨伞、餐巾纸、酒精湿巾、眼镜……”。微弱的灯光下,她那硕大的身体占据了弥漫睡意的整个空间。“对了,你还要多备一个口罩、万一口罩绳子断了也不会误事;还有,现在疫情防控还不能松懈,在学校时要勤洗手,手一定不能触摸脸部和眼睛,如果实在要摸,洗过手之后才能触摸;课间不能和扎堆聊天、要多喝水,不能等渴了再喝,那样就是身体明显缺水的表现,身体抵抗力会下降的,人会很容易感冒的;还有,下课后…….”。我忽而有泪盈于眶中,有愧伏于心头—-我可真不让省心呀!
记忆的暖,谁也夺不走,瞬间的美,谁也遮不住,一起的心,谁也分不开。读《目送》我明白了真情的可贵,感谢龙应台开启我的感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