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红巴山》由中共汉中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扶持,汉中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汉中市红巴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红巴山》是一部汉中本土红色题材主旋律电影,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大巴山农民付家林等人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和一次次战斗中成长,完成了从普通农民到坚强的革命战士的转变,最后为革命事业付出了鲜血,乃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该片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导演杨琳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电影家协会会员,作品连续入围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并多次获奖。本片的编剧杨凯旋、王从飚、胡建华都是汉中人。王丛飚是旅深镇巴籍作家,深圳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深圳文学》主编。剧本创作历时两年多,十易其稿,2018年发表于国家级文学刊物《中国作家》。
上周五在中环观影群里看到了《红巴山》新片推介,我很感兴趣。由于周末要入户扶贫,迟迟未报名是出于不能按时参加活动的担心,直到周日下午1时许结束在圣水镇山羊村的入户工作返回途中,才跟刘涛经理确认了参加活动。因为工作和个人业余爱好的原因,我在南郑工作10余年来,一直对包括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沿革在内的本土红色文化有所涉猎,与区内众多红色文化研究者如巴山游击队研究学者张海生老师、红色交通线及左明文化研究者等诸位老师也有一些交往,今夏还曾自驾车陪同南郑4位民间红色文化研究者跑了一趟巴中、圆了张海生老师的巴中川陕博物馆和红军将帅碑林之行梦。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后,在川陕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多次农村武装暴动的基础上,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其中盛时期面积达42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活动地区为四川嘉陵江以东、营山、渠县以北,城口、开江以西,陕西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5县邻近四川边界地带。人口约500万,共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主力四个师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多人,加上独立师共10余万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汉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都习惯性只说“通南巴”,经常性地忽略了当年汉中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贡献,这跟我们本地的红色文化历史研究与保护、对外宣传乃至新时代红色文化价值传承研究等方面的不足不无关系,严格来讲应该是“通南巴汉”,不然当年就叫川北革命根据地而不会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了。自红四方面军从陕入川伊始,汉中这块大地上便留下了红四方面军众多的足迹,升仙村战斗、上元观会议、钟家沟会议、巴山游击队、红色交通线,红四方面军从汉中进入四川通江并逐步建立起了强大的根据地。最后决定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转移,为了吸引兵力开展的陕南战役中有几场硬仗如喜神坝战斗,巴山游击队9壮士跳崖等,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系列红色故事。这是一部每个汉中人都应该看的片子,或许你我的祖辈中一个就是如同付家林、付家辉那般被当年那支部队带来的火种点燃的无数为了新中国成立做出过巨大贡献而又默默无闻的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众多先烈中的一个。
整部电影观看下来,虽然青年演员们部分地方的演绎还略显青涩、部分群众演员偶尔“出戏”、战斗场景也都不够壮观宏大,但“瑕不掩瑜”,这部片子仍不失为一部优秀影片。理由有以下三点:其一,由于张国焘的原因,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为主角的院线影视文学作品一直甚少,偶尔在其它革命战争片中作为素材出现,人物形象也都不够鲜明,本片可以说是以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为主角的院线影视化作品方面的“破冰之作”,万事开头难,相信以后肯定会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影视文化作品,这是第一部进入院线的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电影,但绝不会是最后一部。其二,虽然演员的表演略嫌生涩,但似乎也正契合了大革命初期主人公原型应有的生涩表现,当时那一批年轻革命者们虽然青涩,但那颗为了革命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心中时刻把穷苦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事情放在第二位(如片中男主人公在娶亲当日迎来了战斗之后直至牺牲也没顾得完成自己未完结的婚礼)的这种质朴“初心”,正应该是现在新时代青年人永葆初心使命的“最佳本土营养剂”。其三,该片通过对几个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细节事件刻画,既“以小见大”的展现了红四方面军过天池寺入川、发展基层苏维埃组织、发展党员、发展地方游击武装以及大部队撤走后的地下革命工作等时代大事件脉络,又通过几个重要片段集中丰富的展示还原了当时汉中秦巴地区的青山绿树、人文风情、民风民俗等,可谓是一步对外推介汉中自然生态、人文风情的优秀故事片,相信通过这部院线电影,也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汉中、走进汉中。
最后,作者要趁机给大家安利一个自己心中的红色圣地,也是影评结尾处那一大片墓碑所在地——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原名王坪红军烈士墓,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烈士纪念性建筑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红军为战友修建的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始建于1934年,2011年对陵园进行改建和扩建,现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核心区、散葬墓区、纪念馆等部分组成,分布着铁血丹心主题雕塑、英勇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纪念墙、总医院旧址群、“赤化全川”石刻标语等景点。在这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里,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从汉中市区出发经天汉大道走红军路过牟家坝、小南海、碑坝入通江县,小半天路程可到达,是花一个周末时间开展党性教育、感受红军革命情怀的不错的地方。笔者首次去感觉很震撼,庄严肃穆,思想触动很大,再次聊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