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朋友相聚,偶遇汉中本土红色电影《红巴山》的编剧杨凯旋,制片人向成忠二人。茶余间,聊起单位组织刚看过不久的《红巴山》,感受到二位主创人言谈中传递出的红色情怀,忍不住打开话篓子多说了几句,引起编剧杨凯旋的浓厚兴趣,叮嘱把所谈内容整理成文。回想二位出自镇巴的主创人为拍该片经历的各种艰辛,不忍有负所托,故而漏夜而录。
说实话,乍看之下,《红巴山》和国内外诸多大片相比确实差了很多,场面不够宏大,演员表演不够传神达意,多处衔接表达不够顺滑流畅,可以看得出来是受资金的制约,编剧、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并不完全到位。但看到最后,作为一个观众,一个普通的党员,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全片传递出的故事脉络,和那份浓浓的红色情感。
观影结束,我们几位同事还特意交流了下,基本都有一致的看法。
影片整体似乎是讲了一个贯穿全片的爱情故事,参加革命是他们产生爱情的背景。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是一个极其悲壮的结局。我们都认为这个结局虽然让人泪目,却设计得很好,让人受到心灵的震撼。男女主人公在革命战斗中产生爱情,终于可以成婚,却因为突然到来的一场战斗让婚礼没能进行下去。一直到红军撤离,男主人公牺牲,他们最终都没能在一起。而女主人公为了党交代要好好保管的一个文件柜,藏身深山几十年,直到遇到当年跟红军走了、成为将军离休归来的主人公的弟弟,把柜子钥匙交给他,才安然逝去。这份对党对红军至死不渝的忠诚,何尝不是我们川陕革命老区人民的真实写照!
至于片中的许多细节,如男主人公入党时的誓词,写在墙上和贯穿到片尾的”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的标语,都是忠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原貌。而且可以看出,那条今天依然保存完好被作为陕南重要红军文物的标语,又何尝不是当时党和红军的初心!就是这样的初心,才使得大巴山无数像影片中人物一样的农民,愿意死心塌地跟共产党干革命,才有那么多仁人志士愿意为此抛头颅,洒热血。
我曾在统战部工作过,对影片中描写到的苗民情况也非常熟悉。影片巧妙地借用了这个在陕南川北仅属于汉中镇巴独有的少数民族群体。这样的代入既增添了影片的色彩,又强化了汉中的地方符号,加上运用在影片中的一些民歌改编的音乐,和陕南镇巴版的《十送红军》,汉中人看这部电影就会有十分熟悉和亲切的感觉。
瑕不掩瑜。之前只感觉这部影片肯定是因为拍摄经费的问题导致存在一些瑕疵,但和两位电影主创人员交谈后,我深深为他们身上浓浓的红色情怀所打动。要不是有着这样的情怀,两位都已退休的老哥,如何能在没有多少政府援助的情况下,倾其所有,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拿出了这样一部可以为汉中增光的作品!
向他们这样默默为汉中创造精神食粮的文艺工作者们致敬!
我特别希望老干局能组织两位主创为汉中的老干部做报告,把他们这种退休不退伍,继续发挥余热,为汉中人民做贡献的精神传递到所有老干部,甚至在职党员和干部当中去,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