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抓住典型举一反三

中考文言文抓住典型举一反三

  初中学过的文言文很多,最后三天的复习,考生要突出重点,举一反三,并由此推及其他,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譬如以《曹刿论战》为标本,尝试并掌握复习的程序与方式。

  先说背诵与默写。图表的记忆远胜于文字,如能将课文的要点列表,记住表格可非常容易地背诵课文。

  除图表法外,还有情景对比法。记《岳阳楼记》,重点记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副图及其作者情感。背《捕蛇者说》用词语串连法,蒋氏回忆那节,可循“吾祖-吾父-吾-悍吏-吾-岂若吾乡邻……”这条线记忆。《出师表》可抓住先后出现的’13次“先帝”依次而记,不会有误。

  再说课文,首先要把握课文中心及主旨。齐鲁长勺战鲁胜的原因一是取信于民,二是把握战机,当然由此也刻画了曹刿这位具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正因为如此,所以第二个问题是要明确详略,写长勺之战一笔带过,战前和战后的论战详写。战前论战,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层层深入,前两次问答衬托第三次问答,关键是取信于民。战后论战,充分反映曹刿作战时运用的战略和战术,“齐人三鼓”,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彼竭我盈”,乘胜追击。客观上也否定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核心是把握战机。另外也要注意文章运用对话塑造人物的特点。

  第三语言问题。文言文学习的重头戏是实词,该文实词颇有特点。

  1、一词多义:⑴必以信信(信实);小信信未孚(信用)。⑵民弗从从也(服从);战则请从从(根从)。⑶公问其故故(缘故);故故克之(所以)。

  2、通假字:小惠未扁,“扁”通“遍”。

  3、词性活用,如名词作动词:⑴神弗福也,“福”作“赐福”讲。⑵公将鼓之,“鼓”作“击鼓(进军)”讲。

  4古今异义:⑴可可以以一战(可以凭借)。⑵牺牺牲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⑶又何间间焉(参与)。⑷虽虽不能察(即使)。

  实词的理解与积累:

  1、齐师伐伐我(攻打)。

  2肉食者鄙鄙,未能远谋谋(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谋划、商量)。

  3、齐师败败绩绩(大败)。

  4、故克克之(战胜)。

  5、一鼓作作气(振作);

  6、彼竭竭我盈盈(尽;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

  7、望其旗靡靡(倒下);

  8、衣食所安安,弗敢专专也(养;独自享有)。

  9、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10、虽不能察察,必以情情(一一明察,弄清楚;从实情出发)。

  第四,关于文化常识。文化常识不会单独考,但往往结合在语段的阅读理解中去考。例如《曹刿论战》选自哪部吏书(《左传》),它属何种性质(编年体),记述哪段历史时期(春秋)史实,相传是谁(鲁国吏官左丘明)所编,故文章中称齐军攻打鲁为什么(齐师伐我)。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541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2年11月22日 13:41
下一篇 2022年11月22日 13:41

相关推荐

  • 梅曾亮《记棚民事》“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

    2022年12月27日
    281
  • 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

    初二语文文言文同步练习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3.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

    2023年1月9日
    282
  •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这两句是说,上阳人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苦相同,极写其苦了一生的悲惨遭遇。用感叹的情调和讽喻的语词,写出诗人的一片恻隐…

    2023年3月28日
    306
  • 奕秋文言文翻译

    奕秋文言文翻译   奕秋一文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的道理。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奕秋文言文翻译,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奕秋文言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

    2023年1月7日
    248
  • 诗词鉴赏之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

    2023年4月10日
    265
  • 王昌龄《送柴侍御》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 诗,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我们看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襟怀,那是一种…

    2023年4月4日
    25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