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应答词“诺”字的详解
司马迁在《鸿门宴》一文中讲述了项羽与刘邦两大集团的重要人物斗智斗勇的精彩过程,其中在人物对话中常出现“诺”,如“沛公曰:‘诺。’”“项王曰:‘诺。’”“诺”就相当于今天最常用的应答词“好”“行”“对”“是”等。古代的.应答词除“诺”外,还有“唯”“然”“喳”“俞”等。
《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缓应曰诺,疾应曰唯。”因此,“诺”一般用在应答地位或辈分比自己低的人;“唯”一般用在应答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带有恭敬严肃的感情色彩。故《鸿门宴》中刘邦的谋士张良在应答刘邦时在“诺”前加一“谨”以示恭敬。成语“唯唯诺诺”就来源于这种应答礼仪,而现在成了一个贬义词,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论语·阳货》:“子曰:‘然,有是言也。”《玉篇》释“然”:“许也,如是也。譍(同应)言也。”“然”,表示肯定,相当于“是的”。明代陈仲琳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就多以“然”表应答。“然然可可”,然然:是的。可可:表示准许,可以。对什么都点头称是,比喻处世的态度唯唯诺诺。
我们看反映清朝的影视剧,一见皇帝或太后说要如何如何,那些大小官吏(尤其是太监)便立刻跪拜着“喳(zhā)”“喳”起来。“喳”是满语中“je”的音译,最早源自蒙古语,是仆役对主人、奴才对主子的应答词。如刘鹗《老残游记》:“只见那家人连声应道:‘喳!喳!’回头就去了。”另一个就是“嗻(zhè)”,仆役对主人或宾客的应诺声,表示“是”之意。如晚清张春帆《宦海》:“早有两三个家人答应了一声嗻,走进来垂手伺候。”
女子的应答词是“俞”,《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清末吴曾祺说:“唯扬而俞抑。革刚而丝柔。皆从其类为教。”“唯”是雄壮有力的直声,故教给男孩;“俞”是温柔婉转的语声,故教给女孩。而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则认为:“同是应声,男子止‘唯’,女子则‘俞’,这是家庭教育上显出的男尊女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