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无油何害事?自燃松火读唐诗。
作者:江素摇情
最近读了齐白石的自传,《白石老人自述》,齐老口述,门人张次溪笔录。
长胡子老爷爷画白菜画虾的形象对我们来说,好像从小就深入人心啦。前一阵在网上看到齐白石四十岁左右外出游历,从而画风革新的故事,觉得很新鲜。正好当当打折力度很大,就买了这本自传。
就如罗家伦先生的序所说,这是很好的自传,好在“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息”。
这部自传开头,有点像归有光的散文,都是回忆穷苦的往昔岁月,以及祖辈、父母、妻儿的爱与温情,语浅情深。童年纪事的部分又有点像鲁迅的《朝花夕拾》,“大概小时候做的事情,到老总是会回忆的”。
书中写到几个女人,妻子、母亲、祖母,语气都敬爱有加。这几位旧时代的传统女性,一生操持家事,都是穷出身而能撑起硬骨头的人,让人想到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女性角色。例如,妻春君快生产的时候,家里缺柴烧,依然托着笨重的身子去砍柴,上山实在费力,竟用手爬着走。被生存逼出来的自力与坚强,怕是今天衣食无忧的我们很难想象的。发妻春君是他家的童养媳,十八九岁就结婚了,他对春君的人品也是赞不绝口,可是他老年定居北京,却娶了一个年十八的副室,生了好几个孩子,留春君一人住在老家。读来意难平。
齐白石的求学之路,完全是靠自己奋发图强,和师友提携。上学前翻来覆去地温习祖父教的300个字,辍学后一有时间就拿出仅有的两三本课本从头到尾地温习,学习资源极其有限。
他本是由木匠改作雕花匠的,是恩师胡沁园,乡里的一位绅士,打消了他种种的顾虑,劝勉他读书学画,靠卖画为生。这位恩师处处提携他,事事为他着想,并且自身也是提倡风雅、性情慷慨的。人生,得一恩师足矣~
在艺术方面,虽然齐白石成名、摸索出自己的画风很晚,画眼前寻常事物的偏好,却是从七八岁刚开始随便画的时候就伴随着他了。二十几岁做雕花匠的时候,就不愿意总雕些麒麟送子的老套样式,自己加些葡萄石榴、牡丹芍药的花样。
齐白石的诗十分朴实无华,但又有种生活意趣。他的诗友很多,书底子都比他好,但他很有自己的审美,说他们都有些“弋取功名”的心理,所以不跟着追求工稳妥帖,反而崇尚性灵。
艺术,有时候总会和名利联系在一起。诗、书、画、印,既可以助人附庸风雅,也是大好的晋身之阶。但齐白石,30岁靠着给人画像的收入,家里的生计才有了转机,38岁才从父母的老屋出来另寻住处。40岁,始在朋友的盛情之下出门远游,五出五归,厌恶左右逢迎、周旋,只想使画意精进。他自己说,不希望发什么财,只望能糊住一家老小的嘴。应该可以说,他是为了生计而卖画刻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