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备考指导

高中语文文言文备考指导

  语文备考指导:提升“听说”能力是金钥匙

  格致高级张高炜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十分理解你想取得佳绩的心情和想法,然而,恕我直言,在平时的中,你往往只注重对具体应试技巧的研究,而忽视了从生活源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汲取“滋补营养”这一最为根本的。有“听、说、读、写”四门功课,倘若把前者比作临时的“人参进补”的话,那么后者才是长久给力的、全方位培育和提升你听、说、读、写素养和,须臾不可或缺的“一日三餐”。

  那么,如何才能“吃好”这“一日三餐”,变“教着学”为“自己学”,从而达到“自学”这一学习方式的最高境界,真正掌握学习的“金钥匙”呢?以下诸法,谨供参考。

  关于“听”

  语文概念的“听”是指有意识地用耳朵“接收”事物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听”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在你的印象中,似乎“听”是生来就会的,只有外语才需进行听力训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诚然,只要不是聋子,无意识本能的“听”无人不能 高中语文,但主动收集具有价值信息的“听”,不经专门训练,恐怕是难以做到的。惟有通过这样的“听”,方能逐渐培养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储存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听”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听”,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说”、“读”、“写”。

  1、范读欣赏法

  “听”的内容相当广泛。在上,主要是听教师讲解,听同学发言等。而聆听教师、同学(或音带)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之一。你在“听”中可以加深领会课文的意思,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因此,你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适宜朗读的抒情散文、哲理诗、小说等经典课文,多“听”。一遍不行,可以两遍、三遍。或在导入新课后,以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觉;或在授课结束时,回味语言的魅力,感受思想的震撼。“听”能弥补你阅读的不足,使语言更加形象化,还能激发你、联想的能力。如果我们再根据课文内容配之以相关的音乐,则将会使你“听”的效果锦上添花,更加美妙。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契诃夫的《变色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样的名家名篇,要是不尽情地“听”,那该是何等的遗憾!

  2、广播熏陶法

  课堂教学上的“听”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仅仅局限于上课的“听”,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四十分钟“听”到的信息量是极其有限的。所以,除了在课余注意有意识地“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有价值的“声音”外,你还应充分利用在家中洗漱、用餐或小憩的零星时间,坚持每天收听电台的简明或文学节目,并要求抓住中心,记住要点,边听边想。这样经年累月,潜移默化,不仅为你的“说”、“写”积累了素材,而且起到了关心时事、陶冶情操、纯正语言的一举三得的作用。

  关于“说”

  语文概念的“说”是指对某一事物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瞧,语文中的“语”字组成的本身就意味着“吾言”,即“我说”。那么,何以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呢?

  1、即兴法

  你平时滔滔不绝,正经场合却讷讷无言,其实你完全可以把这些有趣的话与同学一起分享;假如你向来沉默寡言,则不妨就造成如此性格的原因向大家作一个解释说明。这样一来,就逐渐形成一个“我要说”的良好的说话氛围,以至可将其发展成课前的即兴“一分钟演讲”。其方式,自由命题,抽签决定,兼而有之;其内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无所不可。由于说话环境宽松,即使从不发言的“老听众”的你,也有望克服怯场,破天荒地上台演讲,在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你战胜了自我,增强了自信。

  2、辩论争鸣法

  在课堂教学中,辩论最能激发你的积极,刺激你的语言细胞。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你可针对某些事关课文理解的关键问题,大胆发言,各抒已见,辩论争鸣。正所谓问题越讲越清,道理越辩越明,当你能够面对众人侃侃而谈,或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之时,“说”的训练已开始不知不觉地渐入“自由王国”的绝妙佳境,你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也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崭新高度。此外,千万莫忘平时的各种辩论会也是你不可错过的展示自己、大显身手的最佳舞台。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通假问题

  文言文一直以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文言文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字词难懂,而且常常有特殊句式阻碍同学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小编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至善教育著名老师方久佳。方老师就"文言文中的通假问题"为同学们排除解难:

  1、何为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如:

  (1)《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3)《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贺若弼才请军之次,有一个人不恐([恐]通[肯])。是甚人,是即大([即大]通[绝代])名将是韩熊男,幼失其父,自训名号曰衾([衾]通[擒])虎,心生不分,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蹄觥小水,争福([福]通[伏])大海沧波;假饶蝼蚁成堆,傩([傩]通[难])能与天为患。臣愿请车,克日活擒陈王进上,敢不奏。"皇帝闻语,亦([亦]通[一])见擒虎年登一十三岁,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今]通[襟]),阿奴何愁社稷!拟拜韩擒虎为将,恐为阻着贺若弼。(见中华书局1987年版周绍良主编《敦煌文学作品选》,第279页)

  2、"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六书"中有"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比如"我"字,"我"本是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的一种有齿的武器,故其现代字形的右边还像一个"戈"字。语言里有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与它读音相同,不好造字,就没有去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来记录,于是"我"便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就是造字的"假借"。 造字的"假借"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如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持这种观点,该著作在"六书"部分和"上古音的运用"部分,都阐述了"通假"与"假借"的不同,他说:"假借与通假,既有相同点,又有重要区别,主要有两点:(1)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

  有人则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就是这样做的,这部教材在"古书的读音问题"部分详细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其文云:"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经·系辞下》)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公元年》)

  门有吏,主者门里,?闭,必须太守之节。(《墨子·号令》)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

  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庄子·天地》)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高中语文学习积累–拓展的一片天空

  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晚年在繁忙的公务中仍不辍农耕,休憩时依然不忘写作。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贮存在瓦罐里。就这样年复一年,十年之中就积下了十几罐。后来,他一一打开,重新加以修改整理,一共抄录了30卷,这就是《辍耕录》。由此可见,积累之于写作的重要性。那么,同学们在中应该如何注意积累呢?

  首先,积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就拿我们平时的学习来讲,语文读本每册都提供了大约一百篇作品,涉及多种体裁,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同学们学习的同时就是在进行着积累。茶余饭后,与人闲谈,有意或无意间又何尝不是在积累。俗话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当今,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报纸书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这些无不为我们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因此,时时、处处注意身边发生的一切,便可获得无比丰富的积累。

  其次,积累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

  ①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时使用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同学们如果能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便可积累到许许多多鲜活生动的素材。因此,可以随时随地地多观察,多记日记,多写生活感悟,这样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会大有裨益。

  ②积累古代诗文

  高中阶段,同学们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通过课本、读本,通过课外通读的篇目,通过唐诗、宋词的鉴赏,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文,这些点滴积累不仅能够打牢自己的语文基本功,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③积累思想认识

  同学们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时候,应当学会思考,学会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只有这样,在看问题时,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我们的才能立意新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第三,积累的途径是灵活多样的。

  ①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多读书,读好书,是同学们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进行积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常常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时间,充分发挥语文读本或《语文报》、《读者》、《杂文选刊》等有价值的书刊的作用,在同学们中广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另外,班级还集中购买了中外名著八十多种,达到人均一册,定期交换阅读,并不定期的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互通读书感受,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阅读的积极性。在去年举行的南阳市小作家杯作文竞赛中,有多名同学获得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阅读积累所带来的益处。

  ②揣摩品味,领悟内涵

  只有阅读上的量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重视体味。体味作品的语言,体味人物的感情,进而加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这一过程应当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比如同学们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应当尽可能地感悟诗歌唤起的美好感觉,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余秋雨的《莫高窟》,也应如此这般地感悟文字之外的意味,这是情感积累的过程,中间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迁移过程。总之,感悟、品味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

  ③灵活变通,学以致用

  积累的终级目标是运用,运用是对积累的整理与检验。运用方式可以是直接引用,如在作文中直接引用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可以是灵活变通引用,借助材料的相关性、相似性,加以融会贯通,变为己用。如学习了《勾践灭吴》,理解了卧薪尝胆的故事,便可以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用以论证自己所要论述的相关论点。

  总而言之,积累之于语文学习有着不容低估的重要性,它可以扩大同学们的面,提供写作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正如《劝学》中所学的积累小流汇成江海,积累跬步到达千里。就让我们在积累习,在学习中积累,去拓展语文学习的一片广阔的天空吧。

  学好语文七项基本程序

  读一读

  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中考考查项目之一。

  划一划

  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求教于老师同学。

  查一查

  查什么?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词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问一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题 高二,而且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写一写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何故?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练一练

  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想一想

  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不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实际上,这七步也可以说是七种公式。在复习时应该综合运用。

  再别康桥训练题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4分)

  撑一支 ,向青草更青处 。

  我 衣袖,不带走 。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锭

  C.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回溯 D.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 ,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 的内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8分)

  四、类文阅读题(10分)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飞?,飞?,——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凉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飞?,飞?,——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飞?,飞?,——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贴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给加粗字注音。(2分)

  翩( ) 麓( )

  2.诗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 。(2分)

  3.文中反复出现“ 飞?,飞?,飞?”表现出一种 的执著。(2分)

  4.“她 ”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五、题(18分)

  雨 巷 戴望舒

  1.给加粗字 注音。(4分)

  颓圮( ) 彷徨( )( ) 寂寥( ) 彳亍( )( )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让人肝肠寸断。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5分)

  4.请从诗中选取一处,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7分)

  六、创新片段题(20分)

  只有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的生活。大自然赐予我们阳光、雨露,也有风电乌云,请任选一个自然景观,从一个角度进行描写。250字左右。

  Ⅵ.合作探究题

  徐志摩是我国诗坛上一位多情诗人,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实他最初并不叫徐志摩,请搜集探究一下,缘何改名?另有哪些诗作,试写出2~3个诗的题目。

  小幽默

  夺 权

  有一个妇女,看到警察在大声吆喝她的丈夫,便不快地对警察说:“请你说话留神些,向他大声吆喝的,除了我, 没有第二个人。”

  参考答案

  Ⅱ.三、1.因为作者在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在康桥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归程中写了此诗,故为“再别康桥”。

  2.不是桥,是英国的一个城市,靠近康河,著名的剑桥就在此城。

  3.首尾呼应,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

  Ⅲ.一、金柳 新娘 艳影 荡漾 青荇 招摇 柔波 水草 一潭 清泉 虹 浮藻沉淀

  点拨:对诗歌一定要记牢。

  二、(二)1.万千离愁 2.描绘 情感 3.呼应 惆怅悲伤

  Ⅳ.1.略 点拨:抓住作者的情感,掌握诗句的舒缓节奏。

  2.清丽、亢奋、乐观,对生活充满撞憬。点拨:此时的感情应和课文中表露的形成对比。

  Ⅴ.一、1.长篙 漫溯 挥一挥 一片云彩

  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②把星的光辉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

  3.C 点拨:A项中“飘” 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 点拨: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 即金柳、青荇、潭水

  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点拨: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三、1.写景 抒情 2.悲伤、遗憾、苦闷 点拨:要抓住诗人在诗歌中贯穿始终的感情。

  3.昔日

  4.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 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被人称道。

  点拨: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道出来。

  四、1.piān lù 2. 自由、美好 点拨:要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3.坚定、欢快、轻松自由 点拨: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4.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点拨:抓住“溶入”一词来理解。

  五、1.pǐ páng huáng liáo ch&igrave 高二; chù

  2.B 点拨:本诗并没有让人达到肝肠寸断的程度。

  3.首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内容大致相同;不同处是,开首表明希望逢着,后面则是希望飘过。

  4.如诗的第二节,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充满了意境美,在这里,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因此,作者又把她置于雨中去哀怨、彷徨,更突出 姑娘的凄清、迷茫、叹息,增强诗歌的.惆怅、清丽的意境。

  点拨:要认真体会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才能领略诗歌的意境。

  六、作文思路:自然界是变化的,平时要注意观察周围景色,要选取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观来写,写出它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文:

  雨点儿越来越急,打在我身上的雨点也越来越多。……地上湿的已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小圆点,而是一块一块的,继而又汇成一大片一大片……这地上便再也找不到一小块干土了。(点评:写雨由疏而密,由小到大。)

  从“哗哗”的雨声中不难听出,这雨点儿很大, 很重,它们击在路上,溅起朵朵小银花,皇冠似的,然后迅速消失,紧接着又有千万朵雨花开了。(点评:运用比喻,形象、贴切。)

  雨声渐渐小了,雨花渐渐稀了,雨点渐渐轻了,雨帘渐渐消失了。

  雨后的天空格外纯净,空气格外清新,树木格外翠绿,我的心情也格外舒畅。(点评:运用排比,写出雨由小到无,雨后景色的美好 。)

  (桂明)

  总评:本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一次下雨的过程,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运用一些修辞,更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微,把下雨写得形象具体,如临其境。

  Ⅵ.徐志摩最初并非此名,原名叫章?,改叫志摩意即志在王摩诘(王维)之意,是他离开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时改用的字。其诗集有《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等,散文集有《落叶》、《秋》等。 点拨:同学们可分组到图书馆查阅,或向有关请教。

  高考语文艺术类阅读试题修辞方法答疑

  从的来看,与艺术有关的占有一定比例中的艺术不可小觑,一是题量比例不少,二是分值不少。

  高考语文艺术性试题较常见的有修辞试题、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等试题。

  修辞性试题,就是围绕使用修辞命拟的考题,先看几个实例。

  例1:2005湖北卷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略,(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例2:1999全国卷2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例3:2007浙江卷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技巧。

  例4:2004全国卷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以上例子,有的试题是直接提问修辞方法的,如例1、例2。这样的试题对考生有利,因为考生可以从题干中知道所考内容,答题目标比较明确。有的试题是间接提问修辞方法的,如例3、例4。这样的考题对考生不利,考生必须深入到具体的试题当中,通过分析、理解,才能知道所考的内容是与修辞有关的。意识不到回答修辞问题,往往所答非问,不能得分。

  我们在回答修辞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并答出使用的修辞方法。提问修辞方法的试题常常还要提问使用修辞方法的作用或好处,所以考生还必须清楚每种修辞方法的功用。比如拟人的修辞方法有生动形象、人格化、性格化的功用,而比喻的修辞方法则有具体鲜明、生动形象、可感性强的功用。我们在回答修辞方法的功用时 高中化学,应该注意将修辞方法与文章、或段落、或句子的内容紧紧结合起来,来谈它的作用或好处。任何就修辞谈修辞的答题都是不完美的。

  另外,回答修辞方法的试题时,不要只从艺术的角度答题,还应该结合思想内容来回答,这样的答题才严整、完全。例如2006福建卷13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道试题的答案是这样的:“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这个答案首先回答了第一问:“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艺术方面的。其次是回答第二问:“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内容方面的。又如2006天津卷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这道试题的答案是这样的:“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扩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这道试题答案的前一部分是修辞方法,属于艺术方面;后一部分是作用方面的,它侧重于内容方面。

  我们在考察大量的修辞试题时,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回答修辞试题时,既要有艺术方面的回答,也要有内容方面的简明分析。

  例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讲究的是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贯”六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保留不译。

  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如: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2006年湖南卷)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误合单音词。例如上例中的“语文”,就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语文课”的“语文”,在例句中它是两个词,“语”是谈论,“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

  如: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2006年安徽卷)

  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省略了主语“君王”,翻译时需补出来:“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

  又如:“累有相示,别领收贮,然未一披。”(2006年上海卷)

  这里有多处省略,翻译时宜补出来:(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我)没有读过(这些文章)。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2006年全国卷中要求翻译这样的句子:“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饥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其中“妻子”译为“妻子和儿女”是一个重要的给分点。

  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

  例如: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旋畔。(2006年江西卷)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句中“畔”就是一个通假字,通“叛”,这里译为“违背”。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考查

  (1)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2006年全国卷)

  “欲”,要注意其处于“见”的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译为“贪欲之事”。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2006年湖南卷)

  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寡实(寡,形容词用作动词,缺少;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内容)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而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006年湖北卷)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粒”应该作动词解,为吃饭、吃粮食之意。

  (4)光武难其守。(2006年天津卷)

  光武认为防守河内很难。

  难,意动用法,认为……很难。

  (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天津卷)

  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降,使动用法,让……投降。

  2.古汉语特有句式的考查

  (1)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2006年全国卷)

  季布更加闻名的原因,是因为曹丘传播了它呀。

  用“者……也”为标志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句,这个句式特点要译出来。

  (2)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006年浙江卷)

  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快起来拿蜡烛来照照!

  用“为……所”作标志的被动句,其他语言标志的以及无标志的被动句,在翻译时都要给予注意。

  (3)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国卷)

  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未之有”,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用法,依“未有之”的顺序来译。这是文言文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倒装句,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复习时都要给予注意。

  贯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贯通。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2006年湖北卷)

  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2006年四川卷)

  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

  “万钟”,指高官厚禄,《鱼我所欲也》中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学课本,《过秦论》)

  如果硬译为“一个男子犯上作乱,七座庙都被毁坏了”,就与文意大相径庭。“一夫作难”是用典,译为陈涉起义即可;“七庙”是借代,代指整个秦王朝。

  总之,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边防)、布衣(平民)、三尺(法律)、会猎(会战)、更衣(上厕所)、山陵崩(死)、填沟壑(消灭)、金城千里(钢铁般城防),如果照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上下贯通。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821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2年11月28日 07:36
下一篇 2022年11月28日 07:36

相关推荐

  • 冷泉亭记文言文的翻译

    冷泉亭记文言文的翻译   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冷泉亭记文言文的翻译,欢迎来参考!  …

    2023年1月6日
    164
  • 文言文的学习口诀和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口诀和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口诀   文言文短小思想深刻,结构层次也较清晰。   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积累知识须坚持。   初学方法要定格,贪多求全不消化。   文学常识…

    2022年12月4日
    170
  • 桂殿秋 朱彝尊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nb…

    2023年5月6日
    163
  • 张渊懿《渔家傲.东昌道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渔家傲.东昌道中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获花满地秋江白。 [注]…

    2023年3月12日
    198
  • 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

    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   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在课文中出…

    2022年11月22日
    187
  • 《曾子杀彘》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⑲捕彘杀⑰之。妻止⑳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

    2022年12月17日
    18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