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最近读了《美丽新世界》,其中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一九八四》的世界离我们挺遥远,真实的生活正在奔向《美丽新世界》的路上刹不住车,这部完成于1931年里的著作中的很多预言正在成为现实,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技术驯化真实
自科技诞生起,它的双面性就成了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威胁共存,这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如今科技之线无处不在地编织进生活的经纬中,已经无法摆脱了,也许人们渐渐习惯以至于忘记了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坦白地说,《美丽新世界》的文笔不够精致、情节也不算曲折离奇,出色之处是“美丽新世界”这个蓝图本身。赫胥黎体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先见性,在他构想的世界里,人们禁止胎生,依靠实验室统一培育胚胎,在出生前就被设置好了不同等级,每一等级的人都安于被设定好的任务,并且会通过睡眠教学等方法强化社会规范,“嗦吗”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每个人都心满意足,一旦有异类则遭到处分。这是科技无比发达的世界,也是一切井井有条、平稳运行,看似完美幸福的世界。但是,这样的人已经不是真正的人类了,只做爱而没有爱情,满足于低级娱乐,像机器一样被设定人生程序……
于是,技术成为真正的控制者,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和情感消失殆尽。
毁于热爱的东西
被带到新世界的野蛮人约翰目睹了这些荒谬场景后,对掌控官说:“没错,这是你们的一贯作风。遇见不喜欢的事物就直接摆脱,而不是学着怎么忍受。”
之所以可能会出现新世界的景象,大概与人类好逸恶劳、追求轻松的天性密切相关。我们研发技术是为了更省事,如果可以,更多人愿意不劳而获,闲暇时更多地关注娱乐八卦而不是去读艰涩的哲学著作。电视的发明便是如此,一般来讲,综艺和电视剧的收视率总远远高于新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电视也更愿意迎合观众嗜好,制作一些哗众取宠而缺乏内涵的节目,因为电视是用来“看”的一种消遣,而不适合用来思考。手机更甚,在某种程度上,手机更让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它没有让人的距离更近,反而加剧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疏离感。
这才是最让人忧虑的事情,不是在寒冬被风霜击垮,而是在温室里被蜜糖融化。群体常常是缺乏判断能力的,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保持理性,大多数人都盲从且容易被技术控制,所以,科学家和政治、商业精英们将要把世界的未来引向哪里去呢?
寻找自由与崇高
约翰呐喊道:“可我不要安逸。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原罪。”他是少数清醒者之一,在美丽新世界里做着徒劳无功的反抗。读后感www.simayi.net而给予约翰启示的是残留的莎士比亚著作,那些优美的古文照亮了他的心灵,却也让他在新世界里更像一个疯子。不过,这告诉我们,也许古典文化的力量可以对抗技术的控制,更准确地说,是对自由和崇高力量的追寻——古典文化孕育着自由之光。
赫胥黎在《重返美丽新世界》中说:“一个社会,如果多数成员不能保持清醒,不在乎当下,不关心近在咫尺的未来,而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其他地方——只留心无关紧要的运动与肥皂剧、神学与形而上的幻想——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抵御操控者的入侵。”问题是,在浮躁的当下,人们会不会有耐心去读古典著作呢?再或者,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文化传承手段?如果当局者有所意识的话。
也许,我们抱着“这个世界既不会太好也不至于太坏”的念头度日,浑浑噩噩中,赫胥黎给我们敲了一记这样的警钟,他呼唤我们重拾逐渐被忽略的自由与崇高的精神,用宏大视野对人类的命运深情凝视。作者:颜小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