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之前多陪伴——阅读《目送》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让我很有感触,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一个又一个故事铺展在你面前,读来却让人感到些许难过。
文中最让我有共鸣也是感慨最深的一段话,它是一段很普通的生活场景描写: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
这是一段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场景,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总是不愿意我在外面吃早饭的,她觉得外面的不卫生,所以在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里,她每天都5点多就起来做早饭,看着我吃下,日日如此,从未落下。
和许多父母一样,我的母亲也很唠叨,若是出门时下雨了,她就会费劲心思的不让我淋到雨,给我鞋子套上塑料袋(有时甚至让我穿上家用拖鞋,到学校再换运动鞋),让我拿上一把款式老旧但很大的雨伞,让我穿上一身不透气的雨衣;天气稍微降温了,母亲就会让我穿上那件粉色的小马甲(小时候我最讨厌的便是粉红色,那实在是太幼稚了),或者令人感到极不舒服的毛衣。
过去我常常对此感到不耐烦并因此而发脾气,但是现在我多么希望能多听到一些诸如此类的唠叨,多么想回到那一一个吃着母亲做的热腾腾的早餐的清晨。
以前对父母的抵触、叛逆,现在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理解、是感恩。以前小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写亲情,也常常读亲情,可是对亲情的理解却远远没有现在感悟深。特别是上了大学后,更能从父母的一个又一个行为里感受到他们的心意。上了大学后,我常常用行动告诉父母“不必追”,我承担自己的生活费,从不向父母要钱,即使“经济危机”了也绝不开口,我希望在父母心目中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形象。
可在母亲的眼中我还是一个孩子,常常放心不下我。每次离家时,母亲总会往我的书包里塞上了一个红包。对于母亲来说,比起站在原地目送我离开,她更想追在我身后,给予我帮助,陪伴我一起长大。·所以,我也不再告诉父母“不必追”,在我难受的时候,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我受了委屈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最无条件包容我的父母。
我会向他们倾吐近来的遭遇,我不再“报喜不报忧”,我愿意父母更多的参与到我们的成长中,陪伴我们一起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的忧思也越来越浓厚。对于父母的老去,我们总是无奈的,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接受。
在读书分享会上,有几位老师谈到自己父母的离去时,不禁哽咽。我想,失去父母的悲痛不是时间能够治愈的,不论你深谙怎样的哲理,不论旁人怎样的安慰,这些在父母的离去面前都是软弱无力的,父母的离去所带来的忧伤是难以排遣的。
看到了很多的离别后,我们也害怕有一天会子欲养而亲不待。请在目送之前多一些陪伴吧,对父母来说这些弥足珍贵。作者:J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