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风吹来薯芋香》读后感1500字:
从朋友圈看到李晓润先生又出新作了,书名《山风吹来薯芋香:吃货觅食记》。原以为这是一本实用主义的所谓“美食”图书,重在介绍某个地方的特色菜肴、某个餐馆酒店的主要菜单或者某种菜的具体做法之类,当时也没往心上去。及至收到作者赠书,仔细读过,方知有所误会。这完全是一本保持“中立”的食客心情记录,并非枯燥的广告“软文”,而是生动活泼的随笔,正宗的文学作品。
《山风吹来薯芋香:吃货觅食记》,北京联合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作者李晓润,江西宁都人,博士出身,现“隐居”赣州。此前读他以别样风格演义的唐诗宋词,见识了其人的古典文学功底。而今再读这本专门写“吃”的随笔,又领略了其人的生活情趣,当然也进一步印证了其文学水平。
全书58篇短文,都和“吃”有关。既有国内各地的吃法,也有国外的吃事;既有当代人的口腹之娱,也有古人与吃有关的诗文史话。读了这本书,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吃。
与李晓润对吃的东西如此钟情相反,我这人对吃的东西向来找不到感觉,吃过就忘(所以朋友们不必费心请我吃饭,实在要请,随便点几个廉价的家常菜应付一下就行了),更别提用文字进行情景再现,深度品味了。可以想象,一般来说,对于写吃的文章,我是不怎么看得进的。但这一本不同。首先,这不是乏味的“说明文”,作者凭借行云流水的文字,有故事有真相,引人入胜,让人很快走进了他的吃货世界。
“家家户户都有桃李罗堂前,果子常常熟透落地腐烂,卖不出好价钱,只好吃得肚皮滚圆,亲邻之间互相馈赠。学童们的书包半边装书本,半边装瓜果,书本被果汁染得色彩斑斓,课堂上常有瓜果滚出来捣蛋。”这是作者《食无鱼》一文中,描写家乡的一段话。读着这样的文字,一个立体的南国山村立即在我的记忆中清晰起来。拉近距离,看的就是文字怎么表达。特别是对于读惯了苍白乏力的应用文的人们,尤其需要这种清新可感的文字消解一下阅读疲劳。文字虽然只是工具,但它可能决定了你的作品能走多远。
李晓润的文笔不仅生动,而且风趣。读着读着,常有妙语让你忍俊不禁,阅读因此显得分外轻松。作者写自己在四川大吃猪蹄髈,“从此世上少了半头笨猪,多了一个饭桶”;在眉山换住宾馆,“叶公好龙的我生怕东坡半夜来访”;写眉山宾馆的东坡肘子做得好,“吃过这里的肘子之后你会默哀三分钟,为过去那些在笨厨手里枉死的猪弟猪兄。”(《四川美食印象》)说自己喜欢冬瓜,则有这样的神来之笔:“从此以后我和冬瓜相看两不厌,就像长相厮守的夫妻,连相貌都越来越相似。”(《冬瓜食话》)关于美食家的三种境界,作者更有妙论: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酒楼,吃遍天下菜”,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颓废’”,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菜却在故乡妈妈处”。如此活学活用,简直可以把王国维逗得活转过来。
当然,作者显然不是纯粹卖弄文字。在嬉笑中,我觉得,更不能忽略作者字里行间隐隐约约的反思。《食无鱼》堪称本书写得最好的一篇,题为无鱼,读后感www.simayi.net前面写的其实都是“有鱼”,到文末,才图穷匕见,落脚到生态问题,“有一天我们的餐桌也会无鱼,不是因为吃不上鱼,而是因为鱼不好吃”,寥寥数语,发人深省。其他如“现在的很多瓜果都不按时序,多了一份想吃就吃的随意,但也失去了尝新的期盼和惊喜。”(《夜雨剪春韭》)“现在的瓜果越来越大,瓜果的清香和甘甜却越来越差,这是文明的结果,还是文明的代价?”(《瓜棚闲话》)“我怀念故乡酒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喜欢那种热闹气氛。城里人举行婚庆的时候,宾客之间往往比较陌生,所以匆匆吃完饭即作鸟兽散。”(《故乡的酒席》)这些话语,尽管只是三言两语,但相信在很多读者心里能激起强烈的共鸣。
同样是吃,相对于我这种毫不知味的人来说,李晓润吃出了人间百般滋味。牛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李晓润吃下去的是美食,写出来的是美文,妙哉妙哉,值得一品。作者:李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