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1500字:
记不得何年何月知道的李泽楷,但肯定有些年头了。而李泽厚呢,2018年双十一购书时鬼使神差加了购物车,收货后随手拿过来读到第一章讲的,——氏族血缘、情感心理、原始人道、人格自觉相互作用形成的以实用理性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了重要痕迹,便一发不可收拾,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自此,我很确定,在我这儿,李公子是那个据说每次被律政俏佳人虐恋过后都要来个花瓶以慰玻璃心的路人甲,而李泽厚呢……这么说吧,读古代版时,既想赶紧读完以建立整体性认识,又想字斟句酌品读汲取;读完一遍觉得是暴殄天物,隔几天想想又沿着下划线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几万字;这回该继续读近代版、现代版了吧,然而,翻开近代版,仍觉得不写点儿什么,对不住古代版。虽然近年看书每次温故都如初见,但仍觉得不写下几句话,就放不下。
从心理机制上来讲,该是李泽厚的史论系列能满足我的期待,释惑解疑,正合我意。虽然初涉教育法研究,仍不得门路而入,但有个问题渐渐显现,即我们的社会和大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和大众在此分别暗示客观需要和主观需求,换句话说,假设人是可以被塑造的,那么,我们想塑造什么样的人,我们能塑造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塑造什么样的人。对此,我比较认同某次论坛某师所说,他从不相信小岗村能推动改革开放,主要领导人的英明决策能影响历史进程,转型一定有它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前提。同样的,教育改革能否符合历史进程,恐怕也不是某个文件、某些学生和家长能够左右的,其背后一定隐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计伦理道德与代价牺牲,这也可作为李泽厚强调的历史的二律背反的一个注脚吧。而他提出的“探究文化心理结构以获得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仅给了我理解教育问题的视角,更对我许多关于社会现象的困惑有所助益。
难解难分的一个问题是,如今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换个方式提问是,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纵横千年。李泽厚说,仁具有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四个组成部分,相互支持,而又相互牵制,使其同化其他思想及外来思想的能力特别强,内部四要素的此消彼长并不会解构而是不断重组、再生。言至此处,脑海中就是有个形象的比喻想跳出来。四梁八柱?不是的,四梁中的某一梁矮下去了,房子会塌,但儒学因素中的某一方壮大起来,并不会撑爆结构本身,想想理学朱熹和心学王阳明之间的对立是何等尖锐,儒学至今还不是照样好好的。那是哪个形象要跳出来呢?竟然是《毒液:致命守护者》中那个贴附在玻璃窗或钻进人体,可以随意改变形态、可伸可缩的粘稠影像。我确实也不理解为何是这个形象,它就是那样从脑子里钻了出来,但“贴附”“钻”“粘稠”这三个词是我有意的选择。
说清楚了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是以实践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又为什么功利主义能够如此盛行。无它,因为我们自己骨子里内生着此等基因,他人的理论仍不过是六经,用来注“我”的。读后感m.simayi.net这为来自印度的佛教的本土化所验证,也可能将适用于来自西方的启蒙思想吧。本来,在儒家思想的生生不息中,我们不断掺杂进孙老韩的冷酷算计,庄玄禅的超脱避世,阴阳五行的顺从,墨学的民粹,这可能一方面使得个体入世为官、桃源逍遥来得自然而然,另一方面也为阳儒阴法、阳奉阴违提供了可能。而今又加入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我是真的有乱花迷眼之惑,看不到历史的草蛇灰线,甚至有了宿命论。你看,听天由命也是大多国人文化心理的一部分。好在,李泽厚对未来的态度是,“审慎地乐观”。
我呢,也终于可以审慎地、乐观地开始现代思想旅程了,即使对这段古代思想史,仍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即使对中国向何处去、自己往哪里走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作者:松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