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独立路》读后感2000字:
李光耀的这本传记按时间顺序排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按时间顺序排列,记录了李光耀从1923年出生到1965年新加坡独立的42年间成长与参政的经历。
内容以李光耀第一人称口述为主,文字非常口语化,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所以,这篇读书笔记我以李光耀在书中经常提起的,贯彻一段时间的话题为小标题,进行讨论,并添加一些我自己对这些话题的感悟。
教育: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在李光耀的教育经历中,莱佛士书院与学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李光耀稍小的时候,他就开始利用莱佛士图书馆,从里面借书,兼收并蓄的读书。
莱佛士在办这所英校时说:
“我相信上帝,设立这所书院也许是教化数百万人,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方法。”
这所学校为新加坡培养了卓越的人才,李光耀出自这所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这里遇到了他的妻子,新加坡、马来西亚后来建国一代的领导者,建设者,马来西亚首相敦拉扎克,新加坡教育部长关世强,财政部长吴庆瑞,一同参加选举的杜进才等人都出自这一个学校,可以说是后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发展的“人才发电机”,为改善当地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一直至今。
看到这里时,我想到了《中县干部》中的景贤中学,肖景贤解放前在南方镇开设学校,免费教育,后来解放后,一直至今,当地都是出干部,出人才的地方,掐指一算,往来已近一甲子。
教育的作用是很慢的,但它拥有时间,拥有人和希望,能够真正的改变未来。
2.国际政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上世纪50年代是亚非拉各州反殖民,反侵略浪潮此起彼伏的时间,在处理与前殖民宗主国英国的关系的时候,李光耀选择了和很多其他的殖民地通过与宗主国暴力抗争,武装对抗,敌视不一样的路线,他选择了与英国谈判,和平过渡。
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是几内亚,几内亚在退出法兰西共同体时,没有处理好与宗主国法国的关系,法国人在交出政权之前,破坏了几内亚的物质设施,为新成立的国家的建设工作造成困难。
从感情上来讲,作为宗主国的殖民对象,失去国家主权,遭受宗主国的剥削、压榨,在争取独立时,很难没有激烈的抵抗情绪。
但国际政治是讲求实际的,如Palmerston(1848.3.1)在英国下院的演讲中所说:“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为了本国的利益而坚持和抗争,但同时,在出现矛盾时,也应保持一种克制,最大限度的寻求合作的可能性,这样能够达到最大的实效,也是对本国人民最负责任的选择。
3.种族问题:万里长城万里空,百年英雄百年梦。
马来亚与新加坡是位于东南亚,是中亚、南亚与东亚人种文化交融的地方,李光耀面对纷繁复杂的民族构成与文化时,没有因为本身出自华族而偏袒华族,而是选择对马来族的劣势地位进行教育、政策上的扶持。
但同时,他坚决反对东姑提出的马来人特权论,马来人不会因为特权,成就一小部分住大房子,开汽车的马来人对整个马来族没有好处,只有平等,各民族首领合作,使马来西亚成为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不是某一族人的马来西亚,这个现代性国家才有希望。
我高中上的第一节课是王爱国老师的历史课,讲秦始皇击匈奴,筑长城。
他开课的第一句话是:“万里长城万里空,百年英雄百年梦。”
在历史上,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争斗,仇杀,而今天,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原来象征着草原与农耕割据争斗的长城,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回望历史中那些英雄,壮志与悲泣,只如梦幻一场。
清康熙时,青海藏族请以大草滩为牧地,政府官吏力争不可,认为大草滩为武威、张掖要地,如果给了藏族,则藩篱已失,河西决难安定,河西不保,西北难有能安宁日子了。藏族领袖怀阿尔赖表示反对他拔刀砍地上说:“前明汉江山,独我不可得一片土,天何用生我为?”。
明朝汉族的江山,你们满族可以取而代之,独我们藏族得这样一块小地方来牧畜,都不可能,那天又何必生我们藏族呢?这是民族平等的呼声,这是少数民族的民族生存权的呼吁。
在现代社会由于互联网,核武器的出现与发展,发动战争,从他人,别的种族那里掠夺资源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而合作共赢,共同建设带来的正效应不断放大,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合作,共建美好家园。
4.志存高远: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李光耀青年时期经历过日本人的侵略,他从日本人在新加坡种族灭绝性的检证活动,目睹英国殖民者在日本侵略军面前节节败退,软弱无力,抛弃属民的行为,之后,到英国留学的他开始思考英国人作为宗主国,是否能够真正代表新加坡的利益?开始打定新加坡独立的信念。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起了李鸿章,同样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写下的诗《入都·一》李鸿章: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李光耀在八千里外的英国伦敦与剑桥求学时,是否在像李鸿章一样思考自己国家,民族的命运,还有自己在历史上会书写下怎样的一笔?
我认为,学国际时政的时候,要眼高手低,实践时要一步一步做好,放眼学习时,不妨立志高远,关注当下时空的关键问题,思考民族国家的大问题,这样的志气才能够撑起自己研究的视野,生活的空间。作者:韩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