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答题方法步骤及试题训练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答题要领
1.体悟要深入
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
首先,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其次,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分析表达了什么,也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
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全诗抒写的其实是作者由早春物候而感发的特定境遇下的深切感慨:既有谪居山乡的抑郁、寂寞,又有排遣内心苦闷的自我宽慰,更有身处逆境而不甘消沉的乐观、豁达。分析评价时必须几个方面都要兼顾,做到归纳全面,分析具体。
4.评价要恰当
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如有的同学一提到辛弃疾,马上就想到抗金报国、收复失地、怀才不遇,如果在分析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时,也用这个观点去套,就会“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步骤:
第一步 观点 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 分析 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第三步 总结 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对型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的情感。第一,分析诗人的情感,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这些诗句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第二,题干中的“情绪的变化过程”,提示诗人的情感是变化的,这就需要逐句分析。首句中的“一日闲”说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第二句中的“寻君”可以说是“乘兴而往”,“不遇”“空还”,表现了寻之不得的“怅惘”;第三、四两句融景物、情感于一体,写出了对景物更是对友人的“欣赏叹慕”。
【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2012•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初见嵩山
张 耒[注]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作者因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多年来辗转流落于风尘之中,空怀抱负不得施展,第一句中一个“困”字,形象地展现了作者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第二句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作者与山的距离,青山如故友,对青山特别期待。第四句写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作者层层铺垫,感情由浅入深,突出了对青山的独特感情。
【答案】 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1)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2)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意思答对即可。)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10311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4月10日 12:08
下一篇 2023年4月10日 12:08

相关推荐

  • 精卫填海文言文字词翻译

    精卫填海文言文字词翻译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精卫填海文言文字词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

    2023年1月8日
    276
  • 北人不识菱文言文翻译

    北人不识菱文言文翻译   北人食菱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北人不识菱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

    2023年1月8日
    415
  • “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这两句写破晓时分途中所见的景色——山鸟鸣叫着飞向云际;万点萤火虫栖息在秋草上,微光清晰可见。鸟鸣…

    2023年3月30日
    322
  •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解析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解析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2022年11月22日
    270
  • 张渭《同王征君湘中有怀》阅读答案及赏析

    同王征君湘中有怀 张渭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请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2)颔联主要运用了…

    2023年3月12日
    312
  • 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

    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   阅读《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一文,完成17~19题。(8分)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   泥土中一种叫…

    2022年11月28日
    25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