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用典

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这叫“用典”,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层意思,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古诗词中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事典、句典、词典三类,若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来看,则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艺术风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之中的夫妻相逢,风格是沉郁的,这两句被晏几道点化,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用来表现女子相思,风格是婉约的。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4)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
(5)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10380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4月11日 00:04
下一篇 2023年4月11日 00:04

相关推荐

  • 很有诗意的唯美诗词

    很有诗意的唯美诗词   你读过多少古代有诗意的唯美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很有诗意的意境诗句集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有诗意的唯美诗词1  一、 玲珑骰子安红豆…

    2023年4月20日
    168
  • “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大历末,寓居河中,阖门读书。李怀光为朔方节度,招在幕府。五原有偏将张光者,挟私杀妻,前后不能断。光富于财货,狱吏不能劾。景略讯其实,光竟…

    2023年1月2日
    196
  • 提高文言文成绩的关键

    提高文言文成绩的关键   比如有的同学“病句判断”部分常常出错,这时就要把自己近期训练中的有关试题汇总分析,看看自己对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哪一种还没有掌握到位,容易出错的点主要在什么…

    2022年11月22日
    215
  • 高中古文言文名句

    高中古文言文名句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有哪些必背的.名句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023年1月4日
    169
  • 《钱货入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钱货入瓶 唐扬州有丐者,曰胡媚儿。其有一瓶,与人言:“若钱施满此瓶,则永世福矣!”观者见瓶但容半升,故有施十钱、百钱者,然瓶未见满,人怪之。一富人过,施千钱…

    2022年12月29日
    259
  • 欧阳炯《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阅读答案及赏析

    定风波 [五代]欧阳炯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晴霞。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邻舍女郎相借问,音信,教人羞道未还家。 注释:…

    2023年4月9日
    13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