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心得感悟1500字: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谁不是一个局外人?这是我昨天早上一口气读完小说后的第一反应。
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有书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很多时候,本来端起架子,准备好好读书,殊不知,捧起书来,没过半个小时,就开始眼睛困了,后来就是脑袋也木了,索性就睡会儿再说。唯有这本才五六万字的小说,让我的阅读体验,有了少年时一目十行的快感。
《局外人》是写司法问题小说的。开篇就是“我”要向老板请假,去给母亲奔丧。母亲在养老院里死了,“我”没有表现出一个人子的巨大悲痛,平静的有点反常,只是对老板不太情愿准假有点微词。觉得只有自己奔丧回来仿佛才坐定了丧礼的事,老板才会表现出对下属的慰问和哀悼。奔丧过程,以为作者把“我”放在了局外人的位置,只想说“我”情感冷漠,活得行尸走肉一般。包括和门房的闲聊抽烟,和女朋友玛丽于丧礼次日,就在一起欢爱……直到被朋友约到海边去玩,稀里糊涂地开枪杀了人。就有了下篇最重要的事情发生。“我”进了监狱,要接受审判。而只有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成了“局外人”。
作为一个职业法律人,当然也很关心在法国,对于这样一个连开五枪杀死一人的案子如何办理。检察官对案发当时的情况并不十分在意,却从“我”给母亲奔丧开始,做了大量的外围调查工作,就想向陪审团证明“我”从一开始就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恶魔……他成功地在冗长的庭审过程中,获得了陪审团和法官的支持,“我”被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斩首示众。
在整个司法活动中,包括“我”的辩护律师在内,都是这架庞大司法机器的螺丝钉,他们在按部就班一成不变中完成了作业,就算“我”被宣判死刑,律师也只是不无遗憾地握住“我”的手,他本来也没想改变委托人的命运,只是在完成任务。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本来才是案件的当事人,却完完全全的成了“局外人”,仿佛一切都与“我”没有关系,“我”只是他们完成办案任务的一个载体。没有人关心“我”的喜怒哀乐,没有人听“我”认认真真地叙述一下案件过程。所以当听到宣判结果的时候,庭长问我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我”只是稍微想了一下,就说“没有”。其实,疲惫不堪地走完所有的程序,“我”已经感受到,说什么都没有用,他们根本没有人会认真地聆听,这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因为“我”从发案开始,就一直处于局外人的位置,所以“我”从来就没有真正参与到对自己的审判中,不能不说是貌似完美的司法制度的巨大缺憾,也是在这架机器下每个个体命运的悲哀。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聂树斌、呼格吉勒图……他们在面对死亡判决的时候,那种绝望无助的眼神。唯一的不同,是这两个人最后成了真正的“冤魂”。读后感www.simayi.net他们原本就没有杀人。而这才更加恐怖。我不知道作出这样的判决并最终将他们处死的人,是不是此后余生都生活在连绵不绝的噩梦之中?而局外人中的“我”好赖还是一个杀人犯,只是没有得到司法裁判时应有的关注、追问和公平的对待罢了。要是加缪再世,来写以中国为背景的“局外人”,不知道会引发什么样巨大的反应?
那些以解读人类命运为己任的中国大作家们,敢不敢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写出几部人间悲剧?“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怎么越来越觉得现实的生活本身,早已经超越了艺术家的想象空间!哪还需要什么艺术加工,只需要用直白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些案件即可,就注定了是一部传世之不朽大作……记录悲剧,也是为了减少悲剧重演,这才应该是中国作家的真正使命。
“书非借不能读也”,《局外人》是同事主动借给我看的,看完以后,我觉得很值得收藏。在当代《局外人2》没有被写出来之前,这部书放在自己的书架上,至少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你能做到的,其实并不是很多,但你必须为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也是一个法官的真正使命所在。山里有句老话“就算是杀一只鸡,临死前它也会叫唤几声……”何况是人呢?作者:远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