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
记得上初中时,在历史课本上第一次看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时,还是在一幅插画中,身着清朝官服的曾国藩被太平军打的要跳湖自尽,当时看了只觉得好笑,佩服太平军的勇敢,也嘲笑清朝的无能。到了高一又看了一本书叫《曾国藩》(共三册:血祭、野焚、黑雨),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的“曾剃头”“三角眼”,杀人如麻,毫不留情。到了高二,语文老师说曾国藩有一次上书慈禧太后,里面写到“屡败屡战”,而非“屡战屡败”,顺序颠倒,但意思却变了,开始对他有点佩服了。还有一次看杂志,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早起的习惯,有一次早起散步,两人相遇时,竟然手里都拿着曾国藩的书,能让当时两位全国顶尖之人同时推崇,曾公之厉害由此可见,佩服之心油然而生。
近年来,社会上听到很多推荐曾国藩家书的,说是如何如何的好。今年暑假,按照孩子学校的要求,陪同孩子共同读书,此书就是《曾国藩家书》。读书之前,先查了一下百度,注意到曾国藩谥号文正,整个清朝谥号文正者共八人,其中五人为帝师,其余三人才是按照功劳追封的,由此可见,曾文正公定不一般。
书中前言写到“曾国藩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国家长育人才,固不止于教育子弟之一端,但最能体现曾国藩事功本于学问’、‘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的,无疑是曾国藩家书了。”细细读来,家书乃是家信,在给祖父母和父母及叔辈的信中,详细向他们述说了自己的学业、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情况,事无巨细,一一说之。看过信,家人必定放心、高兴。相比现在的学子,不是缺钱了或者有事了才想起来给家里打个电话,对比之下,相差甚远啊!
相比之下,本书的重点是给他四位弟弟的书信。最让他牵挂的是四位弟弟的学业,选学校、找老师、交学费,各种事情曾公一一想到,能解决的立马解决,不能解决的也给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多么认真负责的老大哥啊!说到学习之道,曾公总结的非常到位,甚至作为父母用来教育孩子也是很恰当的。每每读到一些好的方法,我都摘抄下来,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再如:曾公给四位弟弟做的课程表,也值得学习,特别是读书不二、写日记、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等等,这几种课程不只是表面上做到,还要往深处挖掘,如写日记,专门注明: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记事了,而是对自己每日的反思。还有读书耐、专等字诀,都做了详细地解释。读至此处,我开始羡慕他们了,有这么一位谆谆教诲的哥哥,弟弟怎么能学不好呢!
除了读书之外,教育兄弟和睦的名言更多,如: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简单的几句话,便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说的淋漓尽致。又如: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读后感m.simayi.net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底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纵使亲兄弟之间,能有如此的胸襟,令人佩服。还有: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各各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
除了读书、家和之外,曾公深深懂得为人、为臣之道,信中写到: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看到此处,我想起《曾国藩》里面的一个故事,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公手握数十万湘军,当时清廷军弱,八旗子弟毫无战斗力,其九弟也偷偷劝其黄袍加身,但曾公坚决不肯,并且上书慈禧太后,裁撤湘军,古往今来,能做到此者,少之又少。
暑假已过半,这本书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收获却是满满的,在接下来的假期中,定要把此书细细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