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认知突围》读后感3000字:
写在前面:
文:李田田。前些时候读了蔡叔(蔡垒磊,畅销书作者、蚂蚁私塾和赞我Endorsit创始人)的《认知突围》,被洗脑了。全书分六个章节重塑你的认知体系: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知识、重新认识金钱、重新认识时间、重新认识关系、重新认识人生。其中有些认知是已经存在于我自己的认知体系中,有些还依旧混沌不清,希望在他的指引下变得越来越清晰。
我想,拥有清晰正确认知的人,首先应该是善于观察的人,其次还能独立深入思考,再次要善于自省总结。
循着《认知突围》,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请辩”,介绍里说:专注治疗逻辑硬伤,这里是蔡叔传递认知的道场。读了一些文章,感觉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他的文章又长又烧脑,喜欢他的人喜欢得不得了,讨厌他的人也讨厌得不得了。
他的文字所传递的认知,很多是我从前根本没有去细想的(深入思考),也许一时还不能全部接受(认知测试只得了4分),但至少我能辨别出他的确思维逻辑清晰,并没有胡说八道。
所以,我打算把《认知突围》读后感分享出来,也算是我梳理个人认知的一种特殊方式,希望能引起你的思考,对你有所帮助。
一切的认知都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各类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局限性有了明确的界限感,我们才能够敞开胸怀,去接纳更好的东西。——蔡垒磊《认知突围》
1、小时候的记忆
村里有个女孩莎莎比我早一天出生,她家就在我家门前的山坡下面。那时我们家很穷,住的房子是碳球砌起的墙,屋顶盖的瓦。东面的屋子住着我们家四口人,西面住着我三伯家三口人。莎莎家的房子是很大的两层楼房,用砖砌的。小时候我常常去她家玩。
后来不知怎么就没再去她们家。
长大后妈妈告诉我小时候的事,大概在我四岁的时候,她发现我没再去莎莎家,老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玩,就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莎莎的妈妈瞅我,她不喜欢我跟莎莎玩。
“瞅”用我们方言发音是“qiu”。相当于横眼看别人,这是一种很嫌弃,很讨厌别人的眼神。
一个4岁的孩子就能察言观色,能从大人的眼神里读懂嫌弃。因为这件事,妈妈得出的结论是:我从小就是个自尊心特别强的人,懂得看别人脸色。
我试着从脑海里搜寻这段经历的记忆,好像还记得一点片段,又好像是妈妈描述后我想象的场景。似真似假,难以分清。
也许你不会相信,但有一个事实是,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
由内而外认识真实的自己确实很难,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比如,内向、节约、不爱说话、脾气不好等,这些都是家人给我的评价;聪明、能干、做事认真、沉默等,这些又是同事给我的评价;而身边的朋友可能会评价我独立、坚强、固执/执着等。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评价都会不一样,因为我们表现出来的“自己”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的倾向”,所以我们发朋友圈时会有所选择,倾向于发那些能让我们获得更多“赞”的内容。从别人的评价中,塑造大脑对自己的印象。
2、先做了再说
常人的印象里,孕妇的体型肯定比孕前要胖许多。所以,大家会质疑Angelababy是找人代孕,只有霍思燕那样胖得变形才是真怀孕。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长胖并不是怀孕的必要结果。
我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医院给我们孕妇上课,首先就是“孕期如何控制体重”,这是科学孕育的第一步。听完课我才知道像Angelababy那样只长肚子不长肉是有可能的,只是我无法确定自己能否也能那样保持体形。
先做了再说。这是我在工作后养成的行为习惯。当我想到一个好方案,而在公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搁置,不能及时推进的时候,我会直接先做起来,然后把初步成果再拿给领导审批,以此来推进项目进行。
先做了再说,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许多事情开始做了,而不是始终停留在想的阶段,是错是对在做的过程中自会发现。(m.simayi.net)坏处是,可能有些事一开始就错了而你没有发现,或者是等你辛辛苦苦做完了,公司却签了别人项目合作方。但我觉得好处大于坏处。至少,做也是一种体验,受益的首先是自己。
孕期控制体重,是在摄取足够营养的基础上,适当运动,让体重的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孕期健身,很多人意见不一。有人说可以运动,有人说不行。其实行不行,是要看你自身的情况。比如你孕前是否就有运动的习惯,以及你每次产检的结果(胎盘位置、胎儿发育情况),你的精神状态、工作强度等多重因素。
先做了再说。依靠三件法宝:健身单车、小哑铃、刮痧板,以及无论多累多想睡觉都坚持早晚运动的决心,我实现了对孕期体重控制的目标,顺产时更顺利,产后恢复也更快!
3、分享,分享,再分享
举个例子,在给客户或同事做葡萄酒培训之前,我总是要提前准备一下。同事觉得很奇怪:你应该可以用原来的课件直接讲,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准备?
其实这又说到了一个问题:输出倒逼输入。使用同一个大框架的课件,但是你面对的培训群体不同,就需要对课件做一些修改,增加或删减要讲的内容,以满足特定场合、特定受众的需要。
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做葡萄酒知识培训,也就是将你知道的知识分享给别人。
每一次准备分享的内容,首先受益的还是自己,你更加熟悉了培训的知识内容,然后收益的才是受众,他们因为你的讲解而获取知识。
每一次分享的过程中,会有提问和回答。为了更好地回答别人的提问,你必须查阅更多的资料,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准确。
每一次分享结束后,还要对本次分享做分析和总结,以便下一次分享能做得更好。
所以,如果要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请分享,分享,再分享!
4、难以替代的能力
毕业工作后时常都有紧迫感,所以逼迫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更多的技能,以成为那个“难以被替代的”人。人为此,企业也一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现实工作中,并不存在依靠单一技能的状况,技能都是组合着用的。被组合的技能越多,技能的拥有者就越少,要做好某事的门槛就会越高,竞争者也会越少,挣钱就相对更容易。
5、时间不够用
生子后每天的时间基本都给了孩子,严重缺觉。开始007不出局行动,更觉得时间不够用。孩子每晚第二次醒来吃奶的时间都在四点左右,因而只好利用他再次睡着后的这个时间段来写字或看书。
因为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才越来越清楚时间的珍贵,也才越来越珍惜时间。
每个人的时间价值都与你的同等重要,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你都不想浪费自己的生命去寻找答案,何以有自信认为别人会为了你浪费生命呢?
所以不再去管很多事情,将注意力都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
真正懂得了自己的时间珍贵,也会懂得别人的时间同样珍贵。不再拿问题去打扰别人。
6、怪物
在中国农村,亲戚很多时候还不如街坊邻里。
见过太多亲兄弟为了利益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出人命的情况。
我读小学的时候,大伯母跟我妈妈吵架,我刚好背着书包路过,她跑过来拉住我打了一巴掌。我被打懵了,等反应过来想还给她一巴掌,被我妈拉住了。她们俩继续在吵架,我流着泪特别委屈地去了学校。从此我看见大伯母便不再叫她。
等这件事情过去很久后,我妈看见大伯母还是会打招呼。有时她来我们家玩,我也当做没看见不理。妈妈就教训我。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白读了这么多书,不会做人!我还不是恨她,我只是表面上跟她说话。
看过太多的人情世故,我觉得“亲戚”这一概念可以不复存在了。
然而,其实更多时候最伤害我们的还是父母。“你是我女儿/儿子,我都不能骂你,那还有谁能骂?”这大概是很多父母的想法。
最近我妈又给我贴了一个新的标签“怪物”,因为我总是买书看书,她不让我看书“看那么多书会把脑筋看坏”;因为我跟她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不一样,她觉得我什么也做不好“你们兄妹几个还不是我那样一手带大的”;因为我让她不要再干涉妹妹的婚姻,她觉得我多管闲事“你自己都过得一塌糊涂,没有资格操她的心”;因为……
我成了她眼里的怪物,为人处世都与她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
7、人人都能拥有幸福
人们常说:幸福是一种感觉。
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跟他人比较,跟自己比较。如果你想获得幸福感,不需要自欺欺人,只要摆正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即可。
我也会问自己“你现在幸福吗?”
如果跟过去的自己比较,我觉得很幸福,因为有了儿子的陪伴,以及越来越清晰自己的未来。如果跟有家庭有孩子的别人比较,我现在的状态多半是不幸福的。
所以,幸福其实是主观感受,而不是你的客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