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去延安 —《延安,延安》读后感
关于延安的回忆是醉人的纯酿,是岁月的珍珠,是氤氲的清香的气息——无声无息,却沁人心脾。延安,延安,边陲久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那里有了厉兵秣马十三年、探索创新十三年的风雨进程史。我从《延安,延安》一书中获益匪浅,也感慨良多。
战争何以有希望?
妻离子散、尸横遍野、满目疮痍……放眼自古至今的更迭,这些词汇都是战争带给我的最直观感受。从书中我看到,在当时,“所有被高歌和被强调的事业、价值以及生活的情调”,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在战争消磨中消失殆尽。哪怕是普通百姓们追求的朴素又繁琐的家长里短、文人骚客向往的既远又近的湖光秋月,也尽在日本的铁蹄下、国民党掠夺式占据中,黯晦消沉。
而延安却是一个天堂。平等、自由、民主,让当时那个并不繁华,甚至有些“灰头土脸”的小城市接纳了多达25万从国统区前来的知识青年。所以我想,延安应该是战争中的希望,战火硝烟中相对安宁,清素贫苦里温暖饱腹。我看到了军民融洽和团结一心,看到了大伯大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看到了过年时候人人脸上洋溢的喜庆与满足。在共产党和延安百姓一起生活的那十余年,我想,一定好像那小孩儿们含蓄又别具特色的青春的美,在悄无声息中弥散传承。延安,一定就是战争中的我国民们的希望!
而这样的希望又何尝不是一种“慈悲”?但我决不是说战争有“慈悲”一面,而是战争之下,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不仅限于延安的人们。他们会为了阻止战争发挥自己所有的力量,也会为了“家长里短”和“湖光秋月”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慈悲,是对志同道合的伙伴慈爱,更是对受战争压迫的世间万物怜悯。在《延安,延安》,我看到了那样的慈悲。因为厌恶战斗机的轰鸣和子弹密集式的穿梭,却又无法用破旧立新式的温和的手段解决问题,共产党人和延安百姓在硝烟弥漫中用“枪杆子”打出了“桃花源”。用本书中我很喜欢的一篇章节名字形容就是“霖雨苍生:那个时代的人间盛世”——甘霖之于苍生的慈悲,不仅仅是水源滋养,更加饱含了久旱逢甘霖下的喜极而泣,是浩大的生的希望!
延安啊延安,好一个战争下闪耀着红色希望的“赤脚”天堂!
《延安,延安》,令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