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范文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题记
什么是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余华所认为的。
余华笔下的福贵,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活着”。
福贵的一生是极具戏剧化的,父亲被他气死、母亲病死、被抓走充军、儿子输血死了、女儿难产死了、女婿被吊板砸死、妻子病死、外孙吃豆子,也死了。他的一生,像是只能用“苦”来形容,那个时代的所有苦楚都无情地落在这个普通农民家庭。余华用近乎冷漠的笔触描绘着,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没有怨恨世俗的不甘,也没有对生活的厌倦。他已然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位英雄,一位生活的英雄,一位活着的英雄!
《活着》中有一幕是这样的:
春生说:“我想开大车,哪怕是死了,我也愿意。”
福贵说:“我想要活着,只要这次能回去,我便要好好地活。”
后来,福贵真的活下来了,命运总是戏耍着人们,让人认为活着,就有盼头后,又是无止尽的苦难。可生命再苦,也要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福贵亲手把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葬下,他不难过吗?他不孤独吗?
诚然,他是孤独的。
福贵放牛,会喊“家珍、有庆、苦根……”说是怕牛见只有自己还在耕地会孤单、会不高兴。可是,从始至终,孤独的也只有他一人。
罗兰·罗曼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后仍然热爱生活”,他诠释了人生、疼痛、清醒、释然。有庆死后,福贵说:“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只剩他一人时,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这是福贵的释然。
我们常常将“活着”与“幸存”比较,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福贵的一生,我认为,只有他才有这个资格去评价,那是旁人看不到的活法。
当这部小说结尾时,我想,活着的意志,已是福贵身上唯一不可被剥夺的东西了。莫纠缠、莫回头,余生还长。
很孤独啊,但,尚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