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的理解

   一、考点分析

  文言文考点: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特殊句式)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120个),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

  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1、文言文词的单音性:

  1.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

  璧有瑕,请指示王–玉璧有瑕疵,让让我指给大王看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几千里,城池一百二十百座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如今想要按照从前的诸侯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来治理现世百姓,和守株待兔没有两样。

  2.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

  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注意区分古义和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也有些词的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什么变化,如"明日,徐公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来"。还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经不用,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执事",这部分词语,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能掉以轻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概括起来,古今词义的差别,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中的"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1)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雏"。《说文》:"鸡子也。"本义指小鸡。现在指幼小的动物或幼儿,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如"雏鸟"、"雏形"等等。

  (2)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义。例如:

  ①"甘"。《说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现在常用的意义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②"苦"。《说文》:"苦,苓也。""苓"是一种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现在的"苦",不仅有"甘苦"之"苦"义,还衍生出"辛苦"、"痛苦"等义,教案《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3)由专名扩大为通名。例如:

  ①"江"、"河"。(专指长江、黄河之–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女子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等)

  ③"中国",(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例如:

  秋(秋季–秋季,一年)

  百年(晚年–很多年,一辈子,一生)

  "秋"。《说文》:"禾谷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好合;

  二、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如"丈夫亦爱怜其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在该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指出门所带的东西。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饿(严重的饥饿,受死亡威胁–肚子饿)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饿(困苦)其体肤,空乏其身。"即用"饿"的古义。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臭(气味–难闻的气味)

  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弱化

  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字,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

  四、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五、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如此说来,古今书写相同的词,其词义并不尽相同,为此,我们阅读古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注意在同中求异,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其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书中的内容。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

  ①"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②"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例如:"乖"。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3.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1211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2年12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4日

相关推荐

  • 贺铸《绿头鸭·玉人家》

    贺铸 玉人家,画楼珠箔临津。托微风彩箫流怨,断肠马上曾闻。宴堂开、艳妆丛里,调琴思、认歌颦。麝蜡烟浓,玉莲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绣屏掩、枕鸳相就,香气渐暾暾。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

    2023年5月9日
    93
  • 《宋史、张克戬》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宋史、张克戬》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

    2023年1月9日
    121
  •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rdqu…

    2022年12月31日
    126
  •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传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传文言文原…

    2023年1月5日
    124
  • “岁月老将至,江湖春未归”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岁月老将至,江湖春未归。”这两句是说,岁月不催,老之将至;浪迹江湖(仕途)之上,却未能如愿以偿。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春未归&r…

    2023年3月30日
    127
  • 文言文晏子谏齐景公课外训练

    文言文晏子谏齐景公课外训练   晏子谏齐景公   景会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②,公被孤白③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2022年12月3日
    11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