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浅读数天,终是从中窥得老舍想表达之一二。
《茶馆》以裕泰茶馆为舞台,以王掌柜王利发为线索人物,讲述了一个茶馆在三个不同的时代发生的故事。在裕泰茶馆中三教九流纷纷登场:苦心经营茶馆的的王利发,吃“铁杆庄稼”的旗人常四爷;岂图开工厂“救国”的秦二爷秦仲义,买卖人口的刘麻子……齐聚在裕泰茶馆。《茶馆》通过描述这些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旧时代走向灭亡的趋势。
茶馆虽然只有三幕,但剧中的时间横跨了三个时代,近50年。在三个时代中,中国社会剧烈变化。从一八九八年初秋,“戊戌变法”失败到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五十年的变化中早已物是人非。
《茶馆》通过描写小人物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如:王利发是一个精明圆滑,善于经营的小商人,能顺应时代潮流,多次改良自己的茶馆。然而这样一位精明能干的人最终也未能保住自己的茶馆,走上自杀之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原本靠“铁杆庄稼”度日,但清朝灭亡后,他做一些小生意,这样一位硬汉到头来却一贫如洗。
茶馆里发生的事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我们从中可看出底层百姓的困苦,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以及救国之路困难重重。腐朽的封建王朝推翻之后,社会仍动荡不安,底层人民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劣了。第二幕揭露了军阀割据时期的黑暗,让人发问: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抗战胜利以后,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北京城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撒纸钱即是祭奠旧时代。作者借助大段的人物独白,将三人的悲惨经历和凄凉内心展现出来,对旧时代发出严历的控诉,将全剧推向高潮。
《茶馆》的结构巧妙,富有创新性。中国传统戏剧注重故事性,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常常运用艺术手段,突破舞台时空限制。与之相比,《茶馆》则大胆的打破了旧框架,在结构上有着较大的创新。《茶馆》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也没有中心,每一幕各自承担一个时代的使命,相对独立。
《茶馆》的语言富有个性。首先,《茶馆》的语言饱含浓郁的“京味儿”,如“白面儿”、“早班儿”、“有事儿”等儿化音,通俗易懂,有地方特色。其次,《茶馆》的语言风趣幽默,充满智慧。老舍善于将生活的感悟和辛辣的讽刺用幽默的语言表现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之后还能有一定的思考。
老舍以《茶馆》这部巨著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的地位。《茶馆》不仅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走向了世界,多次在国际演台上演出。这部超越民族,超越时代的精品,不仅被国内读者称赞,也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但是《茶馆》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屈辱历史,让我们铭记历史在心。
与《茶馆》背景对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和平美好的,但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在美好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居安思危,不能自甘堕落,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陈独秀曾经说过:“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细胞之在身。”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发愤图强,建设一个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第2篇】
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 ―― 读《茶馆》有感
有人说,生命的绝大部分的所遇所思不过像蒲公英一样,飘然而来,飘然而去,全然不留一丝痕迹,但生命中却有些真挚的东西值得收藏。 ――题记
在这家名叫裕泰的茶馆中,汇集了三教主流,也容纳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这间大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每天发生着不同的事。而老百姓生活上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寻常的事中点点滴滴都是心酸。
《茶馆》的背后是中国旧社会的沧桑变迁,爱国者流亡逃窜,还有一些被生活折磨自杀的人……当人们成了麻木的木偶人,哀嚎淌血何日得终啊!
诗人陆游曾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常四爷是多么爱他的国啊!如此爱国的人,却失去了他的友人;如此爱国之人,却落得颠沛流离;如此爱国之人,结局却如此凄凉。他的遭遇,就是大清末年老百姓的真实写照,他的结局让人意难平啊!读完《茶馆》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过是人们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现实往往达不到这份平衡。时代的悲哀终究会成为历史之鉴。朴实无华的对话道出了一个国家的悲哀,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看见了清末时人们迂腐的思想及官僚腐败、欺压百姓的种种行为。那个时代缺少的就是像秦仲义这样一心为国的人,还有王利发那种随着时代更新而不断创新的精神。
几千年的漫漫征途,几百代的风云变幻,曾走过绿茵花溪,也踏过枯骨万里,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国人的情怀息息相关。孙中山曾说:“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此等家国情怀应代代绵延不止。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为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用他们的精神来鼓舞自己,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时代新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