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塞下曲四首选二》原文、注释和鉴赏

(一)

玉帛朝问望帝乡(2),乌孙归去不称王(3)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4)

 

【注释】

(1)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属《横吹曲辞》。古词多描写边塞战事。本题四首,此为第一首。

(2)玉帛:古代两国和好,互赠金玉和布帛。朝:朝觐。帝乡:皇帝居住地,此指京城。

(3)乌孙: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建议结好乌孙,互赠牛、马、金帛等,乌孙朝汉归去,取消王号,表示对汉朝愿意称臣。后武帝以公主出嫁乌孙,双方互相通问不绝。此诗借汉与乌孙和好典故,提出应以和平方式处理少数民族首领的关系,实现“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望。

(4)“兵气”句。兵气:战争烟火和戾气。全句意为将战争的戾气转变为日月的光明。

【赏析心得】

常建一生仕宦很不得志,仅做过一任县尉。从此,便优游名山大川、大河南北,后来便寓居鄂渚,过隐居生活。其实,他内心并不平静,更未对现实完全忘怀,仍然有所关心,有所忧愤,有所期望,所有这些,他的边塞诗中反映尤为突出。据记载,天宝六至十三载,唐朝在西北、西南与少数民族的战事频繁不断,并将战火引向中亚。唐大将高仙芝、哥舒翰先后与吐蕃、大食交战,双方死伤严重、两败俱伤。与此同时,唐朝又与南诏统治者交战,仅天宝十载到十三载,唐军死者达二十万人。这首绝句,便是天宝年间,针对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有感而写。

“玉帛朝问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诗一开头,便反弹琵琶?借古讽今,称颂汉武和亲睦邻。当年,汉朝盛世,武帝听从了张骞建议,与乌孙和好,互赠金帛、马匹礼物,并以江都公主、解忧公主先后嫁乌孙王。汉武以德感人、以畏服人,乌孙国王大受感动,离开京城回去,还恋恋不舍,频频回头。回去以后,自动除去王号,心甘情愿臣服大汉,从此,通问和好,和平共处。“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后两句是讲双方友好相处的和平景象。天涯静处、大漠边塞,没有战争烟火,兵气销尽,化解为日月清辉,各族人民友好往来,放牧耕种,安居乐业,一片和平景象。盛唐王朝,边塞诗常见,但常建这首却反弹琵琶,独辟蹊径,主张“化干戈为玉帛”,讴歌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各族人民友好往来的美好愿望,立意新颖、发人深思。

(二)

北海阴风动地来(1),明君祠上望龙堆(2)

髑髅皆是长城卒(3),日暮沙场飞作灰。

 

【注释】

(1)北海:即原苏联境内西伯利亚的贝尔加湖。

(2)明君祠:不详,当距龙堆不远。龙堆:一作龙沙,又名白龙堆,在今罗布泊东,甘肃敦煌县西。单称龙堆,指沙漠也。在新疆天山南路,后称库穆塔格,极望流沙,寸草不生。沙形如卧龙,无头无尾,高者有两三丈,低者仅丈余,绵延起伏,西尽流沙之地。作者在诗中,可能对“明君祠”“龙堆”为泛指,前者为“穷兵黩武”,滥用武力,立祠祭奠的象征,后者为沙漠的泛称。

(3)髑髅:骷髅,人体头骨的残骸。

【赏析心得】

我国古代,中央王朝与西域诸族的关系,阴晴不定,战多和少。尤其是唐朝到作者当时,已历经一百五十余年,更是征战不断,各方死伤惨重,边疆人民苦不堪言。作者的美好愿望,仅为汉武那时翻开的美好一页。大漠边塞,金戈铁马,多数时间是乌云密布,烽火不断。此首绝句,作者描写了荒凉萧条,不忍目睹的边地战场。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大肆征伐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边地将士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切同情。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首联两句,写来自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寒风,遮天盖地,扑面而来。站在纪念英明君王的祠楼上,遥望沙漠龙堆,见尾不见首,状如卧龙,绵延起伏。“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末联两句,描写了边地沙漠的可怖景象,只见龙堆之上散落无数白骨,那都是从全国各地征来戍守长城的战士,他们到老不能回,尸体无人管,只有曝尸沙场,日晒风吹,髑骷头骨几成化石。待到黄昏,边塞阴风更加惨烈,将沙场上已经风化的头骨与沙粒裹挟一道,刮吹空中,洒落成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多么残酷而悲惨的情景啊!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2283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7日 00:51
下一篇 2023年5月7日 00:51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