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释】滁州送范倅(cui):宋孝宗八年(1172),辛弃疾知滁州。
范倅,字昂,滁州通判,籍里无考。
莼鲈:用张翰典故,见前《水龙吟》注。
朝天:朝见天子。
玉殿:此处代指朝廷。
承明:承明庐,汉代朝官值夜班的馆舍,在石渠阁之外。
视草:为皇帝修改诏书。
筹边:筹划边疆军事。
殢(ti)酒:指以饮酒来排解愁绪。
响空弦:拉响无箭之弦,表示英雄无用武之地。
【鉴赏】
此词作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词人时年三十三岁,在滁州知州任上。古代文人好以诗酒酬别唱和,其中往往寄寓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或志趣情操。此词亦然,于送别之中感时伤怀,表达了词人宦海浮沉、难施抱负的感慨,其爱国之心殷切可见。
上阕感叹似水年华:我年纪已老,面对这离别的酒宴,不免担心岁月匆匆,更何况屈指已近中秋,然而月明之夜你我却不能形影相随了!无情的流水全然不顾离别的愁绪,只管与西风一道催促你上路。好在中秋之夜你便可以吃到家乡的莼菜和鲈鱼,与家人灯前夜话了。虽然当时词人年纪尚轻,但报国之心颇切,自古英雄出少年,古往今来有志之士哪个不想趁年轻干一番事业呢。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满江红》)时,也都不过才三十多岁,却已深叹“鬓微霜”,进而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了。这是由离别引起的感时伤怀。接下来词人打住了自己的情绪,转而从对方的角度着笔,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希望他与家人团聚而享受天伦之乐。
下阕通过词人的想象写他希望友人整装待发,如今正值朝廷用人之际,但愿友人回朝复命时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就可以在承明庐当值,修改朝廷的诏书,筹划边关大事,为国效力。这是词人对友人的祝愿,何尝又不是他自己的心愿呢!这也正是词人心中最大的隐痛:自己从北方来到南国,目的是驱除金贼,匡复祖国。然而数年之间,自己奔走于地方官任,与“壮岁旌旗拥万夫”的理想久久无缘,故而此处借祝语表达自己的期待。同时词人对现状深感惆怅,所以他叮嘱友人:当长安城的故人问起我的近况,你只说此人依然借酒浇愁,一如既往;极目远眺秋夜的落雁,醉酒时还常常力挽空弓。词调何其哀怨凄凉,然而又不乏悲壮!一个苦于报国无门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他望见大雁落平沙,由此想到了雁队北归,进而想到家乡沦陷已久,不由得使他热血沸腾,恨不能立即策马扬鞭,杀向疆场!可是,他只能借着醉意拉满空弓,以此来发泄内心的积郁。“醉来时响空弦”、“把吴钩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镆耶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送剑与傅岩叟》),词人在这些诗词中反复咏叹渴望前线杀敌、报效祖国的壮志,情感真挚,令人感奋。
这不是一般消闲遣兴的酬唱之作,作者不仅自己以天下为己任,而且还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来影响他人,热情洋溢地号召朋辈“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在战斗中共同砥砺前进,笔力雄健,正气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