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统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释】
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知徐州时作此词。唐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馀年。”紞(dan):击鼓声。如:然也。整句意为三更鼓敲响了。铿然:响亮的金石之声。此处形容秋叶坠地之声。黯黯:心绪黯然。梦云:用楚王梦神女事。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神女自言:“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故园心眼:杜甫诗句“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古今”三句:言新旧欢怨都是梦中情感,一切都在梦中。“异时”三句:言后人夜登黄楼时,也必会如我登燕子楼凭吊盼盼一样而为我长叹。黄楼,苏轼知徐州时所建,在彭城东门上。
【鉴赏】
苏轼此词,作于彭城任上,借梦境抒发人生情怀。作于神宗元丰元年(1087)十月,时任徐州知州。词前小序说“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但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云:“戊午十年,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今人也认为:“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不管是托梦还是实梦,作者确是由盼盼的身世触动自己的满腔感慨。
明月如清冷之霜,好风如夜凉之水,上阕开篇两个精彩比喻,勾画出一片清幽美好的空明夜景。“曲港”两句,以细节、动态将夜景衬托得更加幽静清空。这以动衬静的笔法,更见夜之沉寂,人之寂寞。“统如”三句,以三更鼓声陡然划破夜空的寂静和人的美梦,也使词意顿起变化:前边所描之美景良夜原来是梦中情景。梦醒之后的怅惘,梦中情景的历历可感交织在一起,更是引人情思。“夜茫茫”当是醒来之后所见之夜景,与梦中的“清景无限”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月、好风、港鱼、荷露,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隐没了,面前只有茫茫的夜色和茫茫的心绪。“重寻”两句,写梦断楼台后行遍小园,却无处可寻梦中痕迹,更增怅惘之心。
下阕写自身的慨叹,直抒胸臆,彻悟人生,议论纷陈而笔端含情。由客死他乡的盼盼,触动了作者自身的辗转奔波而不得志的身世感慨。“天涯”三句,写羁旅愁思。天涯漂泊,离乡何其远,倦于为客,离乡何其久!望过无数回“山中归路”却又身不由己,难以还乡,而只能“望断故园心眼”。以此心境,对此景象,自然愁思无尽。从忆念盼盼到顾盼自身,又由自身漂泊转为怜惜盼盼,古今失意之人顿时心意相通。“燕子楼空”三句,意为人去楼空,一代佳人尚且委弃芳尘,“天涯倦客”又怎能自知埋骨何处?既述盼盼生前死后的境遇,且凝注了一腔追怀之情。抚今追夕,不禁让人顿生人生如梦的感叹。“古今”以下,既是对自身伤感的讽劝,更是在解悟伤感无益后,对人世悲欢的解脱超越。而又在悲慨之中有达观,超脱之中含惆怅。
盼盼本是名妓,但作者的追怀丝毫不及于艳情;盼盼的主要事迹是守节,作者的追怀也未止于名教,不仅未流于浮靡,也未流于迂腐,而从往事的流逝中,生发出人生的解悟,将挚情与哲理融为一体,体现出深沉的沧桑之感和时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