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论文5篇范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字:悠久,丰富多彩,民族,医药,独特,特色,绿色、烹饪

正文;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吃穿”和“民以食为天”这两句话。但是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呢?其实它说的就是吃,也就是饮食。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在说饮食文化之前先说说它的发展吧。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

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到了三代后期,养活了约2000万人口。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较大规模开垦了长江流域,并开展对周边国土开发。到西汉末年,全国开垦田地已达8亿多亩养活人口约6000万。由于开发周边田地和对外开放,饮食资源大大丰富起来。由于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使中国旱地农业区、稻作农业区和游牧区三类饮食资源和饮食方式得以互补和交融,大大提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水平。在这段历史的后期,涌现了数十种有关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虽然这些文献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从硕果仅存的《齐民要术》和这段历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货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段历史包含着那么丰富的社会经济内容和饮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隋唐到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旺盛到极盛时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共约13个世纪。这段历史,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对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时期。到了解放前夕,全国开垦田地约达14亿亩,养活人口约5亿。1000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海港、河港城市和一些边贸城市,促进了地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细分不止此数),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新中国成立,伴随着大陆的解放,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刨掉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老根,广大农民和土地都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全国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虽然受过一些挫折,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然而,这些还仅是个高峰的起跑点。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再次掀起另一个高潮。

中国饮食文化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还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不仅如此中国饮食文化还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我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以食为天”重养,重味,重理,重食。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餐饮消费,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味觉、口感需求。更注重特色文化与经营环境的消费。因此,一批深入挖掘传统美食文化、着力打造核心特色的“特色餐饮”异军突起,并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尤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馆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石锅鱼、干锅辣鸭头、三汁焖锅、怪味合等。还有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自身健康等问题的日益关注,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许多餐厅也纷纷适应这种需求,推出了健康绿色食谱、药膳等特色菜肴,对健康的概念赋予了全新的解释。我国的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荞麦,土豆、红薯和各种藻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熊四智,中国烹饪概论。

[2]金鸣娟、王新婷、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5] 徐旺生.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6]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4708.htm.[7]《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8]金炳鎬.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87—93 [9]徐海荣.中国饮食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 [10]王仁湘.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4.6 期末考试安排:2014.1.2星期四8:00~10:00马克思2~511 2~516。2014.1.4星期六8:00~10:00概率与数理统计2~511 2~507。2014.1.5星期日8:00~10:00铁道概论2~511 2~518。2014.1.6星期一8:00~10:00单片机2~511 2~507.2014.1.7星期二8:00~10:00英语2~511 2~503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世界的经济发展虽有停滞甚至倒退,但是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永不止步的。回顾我们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食文化。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西方文化的冲击,更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未来食品餐饮将朝着“速、朴、养、清、奇、乐”六个方面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堪入目的悲惨食品事故。今后的发展更是充满挑战。

关键词:饮食文化;速朴养清奇乐;食品事故;今后发展

食品是人一生都要接触到的,是不能轻视的重要问题。国家和相关单位,营业机构,都要首先以安全为本的基础上,追求更好,得到实惠,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饮食文化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停滞虽然时有交叉,但发展是主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不仅平均收入水准提升,而且思想得以开放,尤其是对饮食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转变,到餐馆就餐的人越来越多。“下馆子”已不再是昔日被视为“奢侈”的同义词,而成为一种正常的饮食方式。

“讲究吃”、“美食家”等词语由原来略带贬义变为中性,继而成为褒义。甚至饮食的社会交往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人们之间业务性交往越来越多,请客吃饭成为找人帮忙办事、洽谈业务、交谈信息的重要方式。饭馆变成集餐饮、信息、交谈、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厅”。这种饮食观念的变化,是80年代以来中国人观念的空前巨变之一。尽管这种巨变往往被某些观察者和评论者不愿提及,可它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饮食观念的转变,促使了人们饮食行为的“积极进取”。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不少人手头上有一些余钱,因此在吃的方面就比较放任,愿意花钱和朋友相聚,更喜欢全家大小到餐馆享受一顿美食,以显现家庭和乐气氛。就家庭饮食生活而

言,由于现代人多半晚婚,养育子女的时间延后,他们比较重视个人生活享受,经常在外开支的习惯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所以不肯在家举炊的现象越来越多。加上由于家庭观念的改变,别谈西方国家,就是有浓厚家庭观念的中国人,现在保持三世、四世同堂者也愈来越少。双职工家庭不断增加,夫妻都在外工作,谁也不愿把精力放在烹菜做饭上。尤其是快餐和各种小吃的兴起,直接改造着家庭的功能。做饭和吃饭作为传统家庭的纽带,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据美国华盛顿州餐饮业联合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父母带孩子外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如果这 种趋势再发展下去,在家吃饭的情形将继续减少。人们到餐馆吃饭与餐馆的增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进程,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再就是由于现代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出外旅游的人迅猛增长。旅游者的增加不能不为食品餐饮业带来大批就餐人数。另外还有因种种原因外出的其它流动人员,亦是社会餐饮的一个重要顾客群。由此看来,未来世界各国,特 别是中国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不仅要发展,而且还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谈到食品餐饮的前景,国内曾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烹饪的世纪”,这话究竟有多少 依据和把握,我不敢断言,但“中国菜好吃”这是世界公认的结论。不过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世界文化是多元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是多元的。就当今人类进食工具而论,除了以中国为代表的筷子文化外,还有直接用手指、使用刀叉的文化形态。这三种文化与其它社会、群体文化一样,既具有进取性,又具有保守性。进取性多能与其它国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保守性多顽固地坚持独立存在,更不允许其它文化取而代之。进取性与保守性虽在同一时期都有呈现,但进取性占主导地位。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由此而来的国际交往的频繁、移民政策的开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饮食文化已经开始走出往昔的既定轨迹,全球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美国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论及“饮食这一不带威胁性的领域”时说:“我们正步人一个物品空前丰盛的国际食品大集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它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更不能取代其它饮食文化。这是因为其它国家和中国一样,其饮食文化各有优劣,只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应该跳出传统思维的定势,既要吸收、接纳其它国家的饮食,充实我们的餐饮市场,又要将中国饮食打出国境,迈向全球,占领更多的餐饮市场,让中国食品餐饮在未来世界大交流、大变革的历史潮流中改进提高和发展壮大。

二、未来发展的具体走向

参考多样书籍,总体离不开这六个字:“速、朴、养、清、奇、乐。”

(一)“速”指时间快速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步调加快,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紧张之中,人们难有闲暇“泡馆子”,不能总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而是要快作快吃。最近几年来,全国饮食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并非什么豪华酒楼的建造,而是各式快餐和小吃的兴起。这是在饮食丰富 多彩和交流的总趋势下出现的一股反向的、强调简化、速食的走向。这种“简速”,既不同于过去那种节简、艰苦为心态的价值取向,也不意味着饮食文化的衰落,而是以效率为基本出发点,同时考虑到营养和口味。它将推动饮食文化向易于制作、易于食用、易于保存的高水准饮食发展,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之一。正因为如此,快捷、方便的餐饮得到了很多人的厚爱。可以预见,快餐将是21世纪最具生命力和最有风光的饮食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谁占有了未来世界快餐市场,谁就掌握了餐饮业的主动权。已经打入全球的美国快餐那种势不遏止的辉宏之势更为我们坚定了快餐能征服未来世界的信念。凭借着中国烹饪深厚的底蕴,我们完全能够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又为世界各国人民喜食的多种多样的中国快餐。无论是食品工厂开发的各种冷冻食品、中式点心,还是餐饮业以中央厨房为后盾制作的种类繁多的炒饭、炒面、包子等均将以连锁经营方式大行其道,陆续登上世界饮食舞台,一层风采,而且将是最有希望的一股新生力量。此外,传统食品,若其制法繁锁、费工费时,也将得到改良、改进。至于那些既费时又不卫生,且缺乏实用价值的所谓“烹饪艺术品”的食雕花拼,不但不会得到发展,而且最终将为历史淘汰。

(二)”朴”指食物返朴归真

历史往往会显现奇特的怪圈现象,而饮食文化的怪圈特别突出。当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以火熟食及烹饪的发明,人们的饮食循着由粗到精,由天然到人工的方向发展,可现在的食物走向是返朴归真。尽管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不同,但对于吃要朝天然、健康方向发展则颇为一致。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追求绿色、黑色食

品和野生天然食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我们中国,大约是四五年前的事,不少宴会上出现了鲜嫩可爱的小玉米棒子,手指般大小,大多人均一个,人们咀嚼它的时间并不短,似乎大有“品”的格调。其实它就是我们农村吃了数百年的包谷棒,只不过从外形上看纤细了点。包谷棒由农民极为普通的充饥粗粮,一跃而为城市宴会的珍品说明,由于时代的迅速发展,如今不少人是油腻的吃烦了,想出花样“归朴返真”地弄些土的、粗的来吃。虽然我们也知道中国许多人或者说更多的人可能还是朝思暮想地用多一些的肉味酒气来调解吃玉米的单一,可中国毕竟已形成了一个借用玉米的古朴来冲淡酒香肉肥浓重气息的食者群。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生的人,他们中不少已是社会中坚分子,事业上有相当基础和成就。尽管这些人有能力享受较高级的餐饮,可因曾经走过贫穷的年代,常怀念小时候的各种饮食,因此,他们一方面常进出精晶美食餐厅,另方面也想让自己偶而豪放一下,享受乡野餐饮。西安几个粗粮食府生意红火,大概就是适应了这么一个食者群的要求。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亦与“返朴归真”有一定联系。总之,崇尚绿色、黑色和乡野天然食品,将是未来食品和餐饮的重要趋势之一。中国地域辽阔,天然食物资源极为丰富,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必能开发出许多健康食品来。

(三)“养”指吃的要营养保健

饮食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食物营养的高低和能否起到保健作用,是衡量其食物的主要标志。但是什么才叫营养和能够保健,其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80年代后的营养保健观念,也跟着形势的变化而慢慢有了改变。以前那种多吃脂肪、奶蛋,强化体格,小孩子吃得胖嘟嘟已不合时宜了。现在讲营养,主要是讲如何使取得的各种营养素适度、均衡,使自己能活得健康长寿。

总观东西方食物结构,中国食物消费基本上属于高谷物膳食类型,人体摄取动物性蛋 白质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西方国家;欧美食物消费基本上属于高动物膳食类型,三高(高脂 肪、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结构所带来的“文明病”(中国一部分层次人群现在也出现了这种 情况)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为此,东西方都在研究调整食物结构。调整的原则是“营养、卫生、科学、合理”,其目的在于促使营养平衡,保健强身。可以预言,食品加工和烹饪工艺中,科学化的程度将大大

提高,营养保健品将上升到显著地位。其中又以老人长寿、妇女 健美、儿童益智、中年调养四大类食品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途。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食物结构中必须考虑要有一定的纤维素。纤维素虽然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可言,但它却有其特殊的功用——构成粪便的主要成分,以引起便意,从而帮助体内的毒素排出。现代的传媒常提倡多吃含有纤维的食物,诸如芹菜、白菜等蔬菜和粗粮,少吃蔗糖、精粉、蛋糕一类不含或少含纤维素食物,就是由于纤维素对人体所起的保健作用不可忽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个国家食用含纤维愈少的食物时,其国民蔗糖的消费就愈增加。资料显示,美国人1815年人均吃糖4.2kg,至1965年人均吃糖竟高达55kg。白糖的缺点在于它完全不含纤维素,且其甜味会降低对其它食品的食欲。结果“文明病”愈来愈多,令医学界和营养学界愈来愈感忧心。我们应该以此为借鉴,发扬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中食物要互相搭配的优食传统,荤蔬相配、粗细相配、主食副食相配,使其在人体中交替见功,以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四)“清”指口味清淡

随着大多数人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味觉审美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也是一 个走向小康和富裕社会的必然情形。现在的人不但不像20年前那样需要“大鱼大肉”,更不再满足“重油、重盐、重味”,转而要求“低盐、低油、低热量”和“强调本色、原味、清淡”。可以有效减少高血压,脂肪肝现象

据对32名大专学生的调查,同时给每人一小碗“番茄鸡蛋汤”和“酸辣肚丝汤”品尝,结果清淡的“番茄鸡蛋汤”最先全部喝完,而味浓的“酸辣肚丝汤”喝完者只有13人,占43.7%,其余相当一部人只喝了两口就不再喝了。足见人们的口味越来越趋清淡。正在成长的青年人如此,新脓代谢缓慢的中老年人更不必说了。另外,从人们现在更加讲究饮食审美的时间属性中也可得到佐证。那就是进食时比较注意饭与菜交替入口,不再欣赏“一锅烩”的杂味。原因是菜味重,饭味淡,吃菜时味觉多有疲劳,故要换着吃饭、馍一类主食,用吸附力强的饭或馍将口腔中的菜味加以清除,以恢复口腔对菜味的全新感受。继而再吃饭,又可领受到饭那种淡淡甘香的味道。这种饭与菜时间差交替入口,虽然主要是为了使两种味道相得益彰,唤醒人类固有的对饮食美的欣赏,但从这种时间差里也能看出人们对清淡口味多么重视,饭菜要清淡,酒也如此。未来人们对酒亦将由浓厚口

味趋向清香。刺激性强的高度酒将不再有太多的人问津,刺激性较小的低度酒、啤酒、果酒将得到广大饮酒族的青睐。看来口味清淡必是未来饮食又一重要走向。这里所说的口味清淡,当然也不是清汤寡水、淡而无味,而是经过调制后升华了的一种质朴、自然的本味,是更高层次的“淡中见真”的美味。就像鸡肉中含有鲜味特质的谷氨酸钠,若只用清水煮鸡仍然无味,但若调以适度的盐,鲜味立即呈现出来。请注意这里所谓的“适度”二字。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调味更讲究“度”,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做出符合人们味觉审美要求的清淡滋味。

(五)“奇”指异域他乡的奇食

猎奇本来就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心态。对于封闭了数百年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按说,中国饮食乃是一项强势而不易为异国餐饮所打动:然而当人们了解异域和所处阶层以外的饮食文化的愿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人们已不满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北方吃牛羊,南方吃鱼虾”的***尚。自从8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的食品,无论是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还是日本料理、韩国烧烤、法俄大菜和意大利比萨店,真像雨后春笋般在许多大中城市出现。尽管这些异国食品和快餐,主要也并不是因为其风味多么为人们所嗜,可它带来了西方文化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饮食文化,特别是美国快餐这种“异文化”的总体效果:快餐店基本经营观念、建筑风格、内部陈设、服务员着装、服务方式、食品搭配与包装等多种因素互相结合,构成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饮食氛围。加上近几年一般民众对洋货充满新奇感,故而成为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追求的时尚。

其实,猎奇的心态不只反映在异国食品上,即是对国内其它地区的菜点,同样也有“我 们去尝尝新玩意儿”的扩张性要求。最近几年来无论是川菜东进、港粤菜北伐,还是新疆烤羊肉串、兰州牛肉拉面、陕西凉皮、羊肉泡等西北风的劲吹与东北猪肉炖粉条、酸菜粉丝的流行,乃至重庆火锅、河南红焖羊肉、朝鲜冷面、毛家红烧肉等菜点的异军突起,都是变革带来人们视野和观念变化——求新、求异、求奇的反映。虽然这些异食未必得到人们口味的真正认同,但扩张进取的心理状态仍驱使着不少人去品尝鉴赏。可以预见,异国他乡的奇特食品还将进一步打破洲界、国境来满足人们扩张进取的需要。也不难想象,各种风味菜肴荟于一馆、南北小吃集于一楼、世界名食聚于一街一市,将成为21世纪食品餐饮业 的新景观。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精神准备,迎接外地、外国的奇食异味来满足人们多种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挖掘开发本地的特色食物(对于外地、外国人来讲,同样是“奇”食)制成精品,推向全国,打入全球。

(六)“乐”指吃的快乐

食对于人类而言有两重性。食,既有维持生命的一面,又有食快乐的一面。吃东西虽 属生物遗传性现象,可人类的这种生理之欲,则有着许许多多的附带价值。这附带价值的体系,就是吃的文化。我们都清楚人与动物不仅仅在吃的领域差异很大,更重要的是人有吃的快感,享受上的追求。要把食物调制得味美好吃,那就要除去不好吃的恶味、扬善其好吃的美味,甚至还要动脑筋想出千奇百怪的方法创造出全新的滋味,来满足人们品尝快感的要求。由此而发明创造的烹调工具、烹调方法、调味技艺、吃的技巧、吃的礼仪和饮食风尚等等就成为一种文化,即饮食文化,食之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饮食审美一种境界,中华民族向来就很重视。现在其所以讲这个问题,是一向只讲究理性营养,不讲感性美食的西方国家,也提出了“食快乐”。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认为”21世纪人们将更注重寻找人活着的„滋味‟,不能成为只劳动、赚钱而不知人的机器人”。日本饮食文化学者石毛直道在《饮食文化论》一书中也说:“饮食由果腹为目的的阶段逐渐向快乐阶段的过渡,是日本餐桌不断演变的事实”。据说意大利“美食之乡”阿巴地区的美食家,最近在法国巴黎甚至还发起了场“慢食运动”,目的是提倡悠闲进餐方式。这场运动倡导者认为,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人每天都工作、生活在紧张之中,而吃饭中的“慢饮细品”能使人解除心情的紧张,纾解情绪。显然,这“慢食运动”与快餐所采用的快速进餐方式似有矛盾,但这“慢食运动”则代表了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和心度,也是颇有道理和完全能够站得住脚的。看来,快餐是客观形势所迫,慢餐是内心世界要求。两种形态不仅可以共同存在,也能够起到互补作用。所以说从饮食中寻找快乐,同样越来越成为人们追逐的另一种走向。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的餐饮,既有以营养为主要目标的快餐,又有以给人带来快感为主要目标的美食或所谓“慢餐”。

吃得快乐除了用烹制出美好滋味的食品,来满足人们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追求外,餐 厅的幽雅装璜、餐具讲究和整体环境气氛都要达到一定水准等,也是饮食给人带来享受不 可缺少的条件。贵似乎不是大问题,只要能满足吃的

快乐和气氛,再贵也有人问津。作为有着食快乐传统的中国,在这方面有其丰富的经验,诸如五味调和的美食,配以和谐的美器,幽雅考究的进餐环境、团结祥和的氛围等,大有潜力可挖,食品加工和誓饮业应当不失时机地大作文章。

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地沟油”:在中大型城市中,或许这个现象比较少有的。但是在中小城市中,很多不法商家找到了暴利的东西。小小的成本,每天可以生产数以吨计的“非常美味”的油类。是从回收的废油,剩下的菜汁肉汁发酵而来。其中加了很多致癌的有害化学物质,再加上香料。掩盖了原本发臭的味道。

(二)“毒鸡蛋”:就是在饲料中加上一种叫“加丽素红”的人工色素,鸡吃了三天后就能产下红心鸡蛋,但是添加超标的话,轻则危害胃、肠道,引起胃炎、胃溃疡;重则超严重贫血、白血病、骨髓病变。

(三)“猪耳朵”:可能很过人不知道,市场上的脆猪耳朵是怎么来的,很简单,就是用化学原料浸几小时,像氨水之类的。漂白作用。然后再简单洗涤。在批发到商家手里,就是新鲜无比的,让人口水直流的猪头皮了。

(四)“苏丹红”:工业染色原料,跟“加丽素红”性质相似,但是为剧毒。曾有一段时间风靡一时。无论辣椒酱、酱油等,因为只需要很少的分量,就可以达到染色的效果,但是就是这么一点,足以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如何改正

(一)餐饮企业不应只注重味觉,而忽视品牌效应,“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如果不把餐饮当作企业来做,那么充其量也是饭店而已,不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标准化流程,是餐饮应该重视的标准,这样能保证高速而且有品质的发展,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专业程度,是代表餐饮上台阶的标志,你的服务员衣服都很洁净?你们真正能做到顾客就是上帝?恐怕喊口号的不少,真正能做到的没有几家。、(四)餐饮企业的文化决定了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别人无法复制 的,我们中国有那么悠久的饮食文化,难道就没有一点让企业拿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东西?我不相信!

(五)客户需要的,就是餐饮企业需要做的,在餐饮业延展性方面,考虑了多少?国外的送餐,可以说比比皆是,中国的大多餐饮企业就会趴在桌子上数钱,而很少走出去看看顾客的实际情况。或者看过也是几次而已,并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抽屉里的钱越数越少的原因,因为很多机会,已经被别人把握了,市场被别人吞噬了。

(六)国家政府要大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监督到位,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鼓励优良企业,从而改进作风,共创文明社会。

五、小结

中国的餐饮业,真正的想做好,就把眼界放宽一些,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好于坏大家都会清楚的。市场之大,竞争之激烈,不仔细思考这样的问题,早晚也是昙花一现而已。每次看到一些食品问题的报道,不禁痛心疾首。大众也希望从中得到教训。树立品牌,是一种主要手段,增加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持续可发展道路。从顾客的根本需求出发,有质量,才有口碑。

参考文献

[1]饮食文化中的存在哲学 河北理工学院学社(社会科学版)2007-01 [2]中国区域饮食文化的社会影响与区域自我认同功能 科教文汇上半月 2007-01 [3]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粮食经济 2007-02

中国酒文化的论文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康永盛世文化传播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中国饮食文化——廉政 1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中国饮食文化——廉政 2

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酒的起源上天造酒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祚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

(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

对于饮料酒的品评鉴定,我国人民习惯称之为评酒。

评酒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技术,是因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要采用理化鉴定和感官鉴定两种方法来对各种饮料酒进行品评;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不同酒的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饮”。加上酒是要求生命自由地、狂放地、艺术地表现在具体人身上,则对不同层次的艺术修养所带来的艺术感觉更是千姿百态,奥妙无穷。中国饮食文化——廉政

当然,只有能够领略这种奥妙的人,才能谈得上评酒。倘若嗅到酒气就退避三舍,只能说老天没赐予他这份福分。《汉书·食货志》称酒为“天之美禄”,禄者, 福也,不能享受这份福的人,自然也就没福了。但是, 纵然是有福之人,不择其香,不辨其昧,不思其品,不探其趣,来者不拒,只顾牛饮,地瓜干子酒也喝,药用酒精兑白水也解馋,喝不出艺术的感觉,喝不出品位, 似乎又是一种悲哀了。

苏轼《书东阜子传后》中自述:“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这是他对自己酒量的一种评估,又说“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是说他对酒的喜欢程序,既没酒量,又如此热衷,当然是对酒趣一一其中包括品评这种体现酒文化的痴情了。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曾说: “余性不能酒,士友之饮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余若也。口敢下“知、酒”的断言,评酒自在其中了。

评酒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不少古代文人学士写下了许多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作和诗篇。明·袁宏道的《筋政》中说:“凡酒以色清味冽为圣。色如金 而醇苦为贤。色黑味酸国离者为愚。以糯酿醉人者为君子。以腊酿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醒烧酒醉人者为小人。” 清·梁绍圭《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对酒品的香、昧、色等方面均有精辟的品评论述。说明评洒在我国古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这一古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先后举行了四届全国评酒会议,对提高我国饮料酒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前面提到的评酒的理化鉴定法,是借助于各种科学仪器进行化学分析,准确地分析出不同酒类的组成成份,运用数字结果及互相比较,说明不同成份的数量对酒的品质关系,鉴定出对人体有害的成份的数量是否超出卫生标准。

感官鉴定就是通过人的感观来对酒品进行鉴定。饮料酒是一种具有色、香、昧的味觉品,仅靠仪器的测定数值是不能全面地评价酒的品质优劣的。比如有的酒品在理化分析的数据方面,组成成份十分接近,而在风味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一种酒品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各种成份数量的多少,还决定于它们之间的协调、平衡、衬托、缓冲、掩盖等关系, 而感官品评则正是综合的复杂反映。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上句的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下旬的意思是说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虽然无法准确地测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是非常具有秤学性的。根据现代科学测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较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如蒸馏酒和发酵酒比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中国饮食文化——廉政 4

蒸馏酒中,而发酵酒中部相对较少。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合有较高的乙醇外,还合有杂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氢氧酸、铅、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人长期或过量饮用丁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就会中毒。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胃病、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而低度的发酵酒、配制酒、如黄酒、果露酒、药酒、奶等,有害成分极少,却富合糖、有机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葡萄酒合有校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氦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是古人喜爱的一种养生酒。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见督造。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新修本草》已将葡萄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色、耐寒”的作用。高濂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为古人所饮用。屈原在《九歇)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种祭把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等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四民月今》裁,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汉书.礼乐志》说:“尊桂酒,宾八乡。”不少封建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桂花酒也赞不绝口,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宋代苏轼更作有《桂酒颂》,可见古人对桂花酒的珍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魏文帝曹丕认为菊中国饮食文化——廉政 5

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苏轼也认为菊花的花、叶、根、责“皆长生药也”。汉代,人们已用药花酿酒。刘款《西京杂记》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认为菊花是经霜不凋之花,所以菊花酒可以抗衰老。《本草纲目》等医书说菊花有去风、明目、平肝、清热等功效,对老年人的听见、视觉尤其有益,所以古代菊花酒倍受青睐,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现代科学已证实丁古人的这些认识和说法是正确的。饮酒过量,不仅会使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能、行为等方面失去控制,飘飘然忘乎所以。还会摧残人的肌体,导致营养障碍、精神失常、胃肠不适、肝脏损伤,甚至引起心脏、癌症等多种病变和中毒身亡的严重后果。长期过量饮酒者的患病率极高,死亡率也大。如果一个人长期过量饮酒:他的寿命便会缩短十至十二年。

总之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以酒为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中国的酒文化必能和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中国饮食文化——廉政 6

论吃的历史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及其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同时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但将自己的名特食品源源不断的传到海外,也从周边国家引进了一些新的食物品种和饮食方法,从而为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锦上添花。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变化; 交流; 饮食; 前言:

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不同规模、不同风味的中餐馆,生意也都分外红火。“吃在中国”已成为天下人的共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但中国饮食的发展史却鲜为人知,这篇文章正是探讨中国饮食历史,帮助人们了解中国饮食的发展历史。从先秦到写到民国,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将您带入一个伴随着时代变迁的,异彩纷呈的“吃的世界”里。

学院及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正文:

(一)、先秦

先秦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仅从炎、黄二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近三千年之久。其中主要分为:炎黄时期、尧舜禹时期、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1、炎黄时期

当时的社会已有相当多的人口,为了维持生计,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尝遍百草并创制了耒、耜、犁、镰等农具,还教会了部民们因地制宜种植植物。炎帝也因此被称为“神农氏”。与此同时另一个部落的首领皇帝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在教其部落成员驯养家禽、家畜种植五谷等等。

在炎黄时期,人们的主要肉类食品是猪、羊、鱼,粮食是粟、稻,蔬菜是白菜、芥菜和油菜,水果是桃、李、梨,而饮料,除了白开水便是茶。具体吃法,不外乎烤、煮、蒸三种。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油和盐。人们不仅懂得了“烹”,还知道了“调”,使饮食摆脱了蒙昧而走向光明,人们进入了烹调时代。

2、尧舜禹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国家已经形成。舜在位期间发生了一次特大水患,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灾,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并引导炎黄子孙一改过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走上了以农为本的道路。

在饮食方面,尧舜禹时期和炎黄时期相比,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在烹饪时完全摈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采用了煮蒸方式。因为此时制陶业已十分发达,陶制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② 碎石工具已经出现。如:杵臼、石棒、石盘。它们可以将粮食脱皮,尔后再捣碎或砸碎,吃起来更方便些。

③ 出现了素食。但此时素食只是供奴隶食用的粗劣食品。④ 诞生了“五味调羹”。“羹”即菜汤,最早的羹是黄帝首创的“大羹”。而“五味调羹”,则是彭祖发明的。

⑤ 出现了酒。在大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期间,酒作为饮料问世了。

当然,在此期间人们还培育出来一些新的粮食作物,还驯养了一些家畜、家禽。但牛、羊仍被视为最好的肉食来源。

3、夏商周时期

禹死后,其儿子启一改传统的“禅让制”,强行接了大禹的“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从此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在此期间,统治者对食品口感的追求增加了食品的花色品种,促进了食品的结构变化,引发了食品制作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产生并不断丰富着饮食文化。

① 食品原料大大增加。如:新出现的梁、菰米等。肉类最多,仅在殷墟挖掘出来的动物骨骸中:哺乳类就有二十九种,蔬菜二十几种,水果三十几种。此外还出现了酱、醋、糖等调味品和饮料。

② 出现了菜园和果园。商时代出现了菜园,周时代出现果园。③ 人们开始使用冰。此时上层社会在酷夏时开始吃冰消暑。

④ 餐具相当讲究。此时的餐具有:簋、鼎、豆等。这些餐具都很注重形状和质地,还尽可能的在上面精雕细刻,绘上各种图案,使之美观大方,看着也舒坦。⑤ 始兴宴席。

⑥ 吃与政治相联系。如:鼎由餐具变成礼器等。⑦ 出现了一日两餐制。

4、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霸权,他们高度重视制铁业,致使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牛耕技术,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他们还竞相变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产的发展,在饮食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① 肉食品相对紧缺。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牧场逐渐减少,导致牛羊等牲畜大幅度减少。

② 水产品备受青睐。主要是:鱼、鼋、鳖等。

③ 出现南北食系。由于当时各路诸侯相互征战,导致南北两地得不到交流,再加上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从而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食系——中原食系和荆楚食系。④ 注重饮食礼仪。⑤ 讲究饮食卫生。

⑥ 饮食学论著问世。如:《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等。先秦时期的传世食料食品:

油、盐、酱、醋、茶、酒、糖、粥、羹、太史饼、馓子、粽子、千酥饼、苏州年糕、兰陵美酒、绍兴酒、素食。

(二)、秦汉 秦汉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中国饮食上的大变革时期。在此期间还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旅店,使餐饮业更趋发达。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外交流日趋广泛,烹饪原料、调味品种迅速增多,烹饪技术也显著提高。因此我国在饮食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① 面食代替粒食。秦汉时期石磨已遍及各地,人们使用石墨粉碎小麦,从而出现了面食。随着“面”的出现,各种“饼”也应运而生。② 两餐变为三餐。原因是因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餐制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③ 三大菜系渐趋形成。一个菜系的形成除了其独特的烹饪技术外,还有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秦汉时期形成了鲁、川、粤三大菜系。

④ 注重食养食疗。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药食同源”之说。在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药补不如食补。⑤ 筷子已经普及。

⑥ 羊肉备受青睐。秦汉时期人们不得乱杀马和牛。因此当时人们的肉食主要羊、猪、狗和鸡、鸭、鹅,而羊肉又被视为上品。

⑦ 肉食吃法多样。如:炙、煮、煎、蒸、腊、膗、脍、脯等。⑧ 宴饮礼仪繁杂。

⑨ 饮食差异巨大。皇帝和诸王及中级以上官员吃的是山珍海味,各种美食佳肴。而当时的平民由于灾荒、战乱而挨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秦汉时期出现的外来食品:

石榴、大蒜、葡萄、葡萄酒等等。秦汉时期出现的新生食品:

豆腐、腊八粥、元宵、烧饼、擂茶、蒙顶差、香肠鱼、洋县黑米。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这个时期使中原移民大量南迁,与此同时,长期居住在西、北边境上的匈奴、羯、羌、鲜卑、氐等五个少数民族也在大规模的迁往内地。迁移使他们的文化得到交融融合。这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大融合,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大融合,都给饮食领域带来了许多富有生机的新东西。

① 食物原料增多。如稻,不但分旱稻、水稻,还分青芋稻、累子稻、白漠稻、蝉鸣稻等等。再如粟,西晋时以培育出赤粟、白茎粟等十二个品种,而到北魏时已增为八十六个品种。

② 李子誉冠群果。当时社会已有数十种水果,但李子因其适应性强、品种多且一年四季都能成熟而誉冠群果。

③ 炒菜迅速兴起。炒菜加工时间短,菜的营养成分很少流失。因此,这种技法一诞生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④ 苏菜开始形成。苏菜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及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⑤ 富人饮食奢华。在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已经形成且享有各种特权,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大量钱财。再加上当时频繁的朝代更替及天灾人祸,使人们认为有今天没明天,导致了他们在饮食方面追求奢华。⑥ 饮酒之风盛行。

⑦ 食德令人注目。此时道德观念几乎全都反映到了饮食生活的各个方面。⑧ 名家研用保健食品。如:曹操研制的保健品:九酿春等,⑨ 僧尼开始戒荤食素。据史书记载这完全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因为梁武帝信佛并以大教主自居,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断酒肉文》来号召全国僧尼不吃肉。⑩ 饮食专著众多。如:曹操的《四时食制》、虞悰的《食珍录》、崔浩的《食经》孙思邈的《齐民要术》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世食品:

馒头、面条、饺子、混沌、甘露酥、靖县密饯、古井贡酒、泸州老窖、刘伶醉、蒲聂茶、庐山云雾茶、龙井茶、琴鱼茶、曹操鸡、乐山墨鱼。

(四)、隋唐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防、外交全都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饮食领域百花盛开、五彩纷呈。其主要表现为:

① 食物品种空前丰富。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的增多使这一时期的食物品种空前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温室蔬菜和人造冷饮也起源于这个时期。

② 鎚饼分外走销。这个时期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帝贵族都对鎚饼情有独钟。

③ 酒文化异彩纷呈。这个时期有很多以酒为题的诗句,关于酒的各种饮法、酒具等等异常繁多。

④ 豪饮之风弥漫全国。隋唐时期嗜酒如命的人屡见不鲜,如:李白、法常、杜甫、酒八仙人等等。

⑤ 上层人士饮食怪诞。比如:唐朝末年一位王爷强迫斗殴者吃肥肉等。

⑥ 出现和食制。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家具的变革导致了餐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桌、椅的出现使实行了三千多年的分食制被和食制取而代之。⑦ 盛行“工作餐”。自唐代宗李豫之后,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衙役公款吃喝即“工作餐”愈演愈烈。⑧ 食疗专著问世。如:《千金食治》、《千金翼方》、《食疗本草》、《食医心鉴》等。⑨ 茶学专著诞生。如:陆羽的《茶经》。

⑩ 食品交流广泛。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多外开放的政策再加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各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广泛。

隋唐时期的传世名食:

月饼、八宝白藕饭、北京烤鸭、汾酒、太白酒、西凤酒、顾渚紫笋茶、兰花茶、西瓜。

(五)、宋朝

宋朝重视教育,发展商业,关注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在餐饮业,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宋朝统治者鼓吹享乐主义,因此宋朝凡有条件的人都舍得在饮食上下功夫。在这种浓厚的重“吃”氛围下,浙、徽两大菜系渐趋形成。宋朝的饮食新现象如下:

① 上层人物带头吃喝。宋朝皇帝对群臣非常优厚,并劝高级将领“厚自娱乐”和“天天饮酒作乐”。各级官吏鉴于此自然不会亏待自己的一张嘴。

② 酒馆饭店星罗棋布。宋朝事业发达,人们注重饮食,为适应这一消费现象,各类酒馆星罗棋布。并且宋朝统治者也鼓励百姓开设酒馆。

③ 餐饮色情紧密结合。宋朝无论民营酒馆还是官营酒馆,大都通过色情活动来助销。④ 野味非常丰富。这一时期人们喜爱吃野味,其中野兔肉被时人视为上等的名贵食品。⑤ 名士重视食蔬。

⑥ 食肴讲究美观。在宋代,食品不但注重造型和色泽,还注重食品的香气和味道。⑦ 饮酒已成时尚。宋朝人饮酒的动机五花八门,寿酒、喜酒、饯行酒、接风酒、交杯酒等等。

⑧ 文人喜欢自炊。宋代人不但喜欢吃,还都喜欢资自己亲手做着吃。⑨ 重视饮食养生。如:蒲虔贯专门著有《保生要录·论饮食门》,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饮食调制第一》等。

宋朝时期的诸多传世名食:

大救驾、三鲜莲花酥、春卷、点心、焦盖烧饼、油条、东坡肉、东坡羹、金华火腿、宋嫂鱼羹、无锡肉骨头、洞庭酒、冰糖葫芦。

(六)、元朝

忽必烈统一天后不久便颁行“以农桑为急务”的大政方针,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重视商贸,欢迎外国商人来华做生意,促进货物流通等等。诸如此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饮食业的发展。

① 四方饮食相互交融。随着民族的大融合,四方饮食也是“精英荟萃”,相互交融。② 宴会成为家国大事。元朝统治者将宴会视同战争、狩猎,是属于国家的头等大事。③ 葡萄酒风靡全国。

④ 果料茶身价倍增。蒙古贵族的倡导使“果茶”身价倍增,并迅速传遍全国成为主流,直至明朝后期。

⑤ 注重烹饪用水。元代名医十分注重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而水又是人的必需之物,所以他们都非常注重水的来源。

⑥ 时兴老年食品。元朝有尊老爱幼的国情,基于这一国情,元代名医都注重老年人的保健问题,并研制出了一些老年食品。

⑦ 牛马肉成为禁食。忽必烈即位后认为牛、马乃耕地、战争之本,因此他颁布一条命令:禁止宰杀牛、马。

⑧ 冰淇淋传往欧洲。冰淇淋的制作方法是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传往欧洲的。⑨ 面食空前齐全。元朝时期诸多传世名食:

涮羊肉、马奶酒、面筋、醍醐与酥酪。

(七)、明朝

明朝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建立的封建王朝。由于朱元璋小时候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所以他深知民间艰苦,并把这一思想灌输给他的子女们。明政府为了发展生产,曾大规模地组织移民垦荒;为了加强对外交往,也曾出现“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随着经济的发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人们的食物原料大大增加,饮食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① 饮食结构有所变化。如:北方开始食米,有的地方甚至成为主食;南方也推广了小麦等等。

② 八大菜系渐趋形成。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渐趋形成。③ 官场始现“四菜一汤”。是朱元璋为营造一个廉洁的社会氛围,使全国上下所有官吏都能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而提出来的。

④ 政府严禁走私盐茶。明自建国之初就将盐茶定位国家专卖物资,禁止任何人走私盐茶,否则处死。⑤ 饮食风尚重“鹅”。鹅在明朝属于珍贵之物,人们不但将其视为盛宴上的大餐,也视为礼物中的重品。

⑥ 食养论著众多。如:高濂著有《遵生八笺》、龚延贤著有《寿世保元》、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等等。⑦ “救荒”食书出现。由于明朝频繁的灾荒,使救灾成为当时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一些志士仁人乃至清官廉吏在多方救助灾民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新的食物来源,从而出现了“救荒”食书。⑧ 首次明令“戒烟”。明朝时期的诸多传世名食:

牛肉抠饺、藏花饼、威宁荞酥、光饼、锦泰燎花、汉川荷月、肴肉、叫花鸡、笔架鱼肚、封缸酒、洋河大曲、如皋董糖、阳高杏脯、千层豆腐皮。

(八)、清朝

在清朝,人们不但注重食品的色香味形,而且十分注重食品的名称,讲究饮食方法,并且出现了满汉全席。到了清朝末年,社会日趋动荡,但统治者们并没忘记吃喝,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在客观上使得饮食文化的发展并未受到阻碍。西方入侵中国之后,为了适应饮食习惯,也将西方的饮食带进了中国。因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特点。

① 注重食品名称。自康熙皇帝以后,清朝统治者十分注重食品的名称。② 讲究饮食方法。

③ 满汉全席。乾隆皇帝留下江南时,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凭借江南得天独厚的优势,集宫廷满席与汉席之精华于一体,摆下了规模庞大的的满汉全席。④ 京菜泸菜扬名。

⑤ 食品西去东来。在清代,随着海外华侨的增多和华工的跨国流动,中国的饮食文化盛传各国,同时外国的饮食也传入了中国。⑥ 茶馆五花八门。清朝时期的外来食品:

啤酒、罐头、饼干、汽水、咖啡、口香糖、土豆等。清朝时期的大量传世名食:

黄金肉、道口烧鸡、锦州什锦小菜、臭豆腐、沁州黄、拨御面、东台鱼汤面、过桥米线、李连贵熏肉大饼、佛跳墙、改刀肉、太仓肉松、马保子清汤牛肉面、醉鸡、浙江酱瓜、鲜鲜汤、宫保菜、烧三丁、龙牌酱油、杨村糕干、白米酥、波波糖、墨子酥、八珍御酒、罗汉饼、绍兴香糕、茅台酒等等等等。

(九)、民国

民国时期,食品的的花色品种又多了不少。一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有皇家独霸的各种御膳走出宫廷,成立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在一个就是一些风味小吃也由“贡品”变为“商品”,走向市场,收到人们的欢迎。此外由于大量的华人华侨,留学生回国,使得中国外来食品进一步增多。总的来说民国的饮食特点如下:

① 伪膳食品问世。伪膳食品是仿制清宫御膳房的精肴细点而取名的。

② 外来食品剧增。如:三明治、味精、可口可乐、鸡尾酒、巧克力、汉堡包等等。这些对中国的饮食影响非常大。③ 饮食趣味盛传。④ 名人饮食各有高招。

⑤ 大批的名店诞生。如:东来顺饭庄、南来顺饭庄、桂发祥麻花店、起士林餐厅等等。民国时期的诸多传世食品:

全素斋素菜、麻团、炒疙瘩、云南回饼、太阳饼、董酒、五粮液、剑南春等。

结束语:

中国向来就是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像中国那样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从先秦到现在中国饮食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还担任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色。中国饮食的发展史也反映出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史。中餐作为我国的“国粹”也是我们的骄傲。

参考文献

李春光:《吃的历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庞杰:《食品文化概述》 化学工业出版社 胡子山等:《中国饮食文化》 时事出版社 王玲:《中国茶文化》 九州出版社 耿洪森:《养生秘典》 安徽人民出版社 杜福祥:《中国名食百科》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了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这里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和文化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一)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使是在饮食文化与我们比较相似的法国,涉及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法国烹调虽然也追求美味,但同时还坚持“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的做法是他们不赞成的。

不可否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冰镇的开胃冷酒还要再加冰块,饮后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二)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但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二、“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一)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规范”与“随意”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科学的,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 3

会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因为肯德基老头的炸鸡不仅需要按照配方配料,就连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所以全世界的肯德基味道都是一样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深受卡尔文教派影响的荷兰人连自己都说过“如果说法国人是为吃而活着,我们荷兰人则是为活着而吃”,这也就不难理解 “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是当烹饪变成一个精确而艰巨的实验时,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牛排、炸鸡、色拉,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花样,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二)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谁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有时候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可能也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要求,加以调整。甚至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即兴的发挥。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又比如红烧鱼,冬天的颜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可见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毫无变化。即使是高档的宴席,也不过是餐具更考究,布置更华贵而已,菜仍旧一个样。

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新疆的“全羊席”,广东的“全鱼席”,北京的“全鸭席”就

是最好的证明。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便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著名菜肴炒“杂烩”,更是把这种随意性发挥到极致,凡是能吃者皆能入菜。也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创造出了中国烹饪中琳琅满目的菜式。

三、“分别”与“和合”的文化特征不同

(一)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法式羊排”,一边靠着羊排放土豆泥,另一边配煮青豆,加两片番茄、三片生菜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泾渭分明。所谓“土豆烧牛肉”,也不过是烧好的牛肉加煮熟的土豆,绝非把土豆牛肉一锅煮。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像“1+1=2”一样简单明了。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5

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既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才能达到“美味可口”的烹调目标。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6

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2).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6]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5972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6月5日
下一篇 2023年6月5日

相关推荐

  • 实用会计工作述职报告

    实用会计工作述职报告6篇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一去无返,毫不流连,渐渐地会进入一种状态,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你有什么成长呢?是时候认真地写一份述职报告了。我们该怎么去写述职报告呢…

    2023年3月18日
    169
  • 物业防汛演练应急预案(精选10篇)

      物业防汛演练应急预案 1   一、目的   为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中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应急体制,确保物业公司遇重大汛情能够高效、有序地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司…

    2024年7月30日
    65
  • 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模板汇总6篇

    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模板汇总6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

    2022年12月8日
    254
  • 标准借款合同(必备9篇)

    在现代社会中,合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同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手段,合同的订立一般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下是魔方合同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标准借款合同,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

    2023年5月4日
    132
  • 2022年购房合同格式范本

    1.2022年购房合同格式范本   甲方(卖方):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买方):_________   身份证号…

    2022年12月10日
    190
  • 2017年终工作会议讲话稿

    关于2017年终工作会议讲话稿有哪些呢?传统的会议召开方式都要求与会者必须面对面坐在一起进行。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2017年终工作会议讲话稿,欢迎阅读参考! 2017年…

    2023年1月16日
    15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