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读书笔记(共5篇)

网络社会“万花筒”

——读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

王微 20130011124

摘要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在新社会结构的配置上的共同性和文化的特殊性之间的交互作用。网络社会是信息时代中取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网络社会也呈现不同形式。

【关键词】网络社会 信息 经济 文化 数字鸿沟

一、本书与编者简介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是世界各大学的26位研究者对一个协作联网项目的研究成果。我所读的中文版是200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一书的主编是著名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的作者曼纽尔·卡斯特。曼纽尔·卡斯特于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1979年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与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系。已出版20余种著作,尤以“信息时代三部曲”闻名。古根海默会员,欧盟执委会委员。曾获得莱特·米尔斯奖和海伦·林德奖。

二、本书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此书主要是探讨了网络社会在不同文化和制度中的模式和动态。网络社会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起初我们否认科技决定论,因为技术是不能独立于它的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的,但我们也通过关注与这一新技术模式的出现相关的特殊社会进程,强调了作为物质文明而存在的技术的重要性。通过研究,书中也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根据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网络社会的模式也不相同。本书从经济、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在新社会机构的配置上的共同性和文化的特殊性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研究,编者传达的核心观点是网络社会是信息时代中取替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文化和环境的差异,网路社会

也呈现不同形式。此书采用的是跨文化的视角,当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化和社会。此书的目的在于在多样化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中提出一个调查多种主题的方法。并希望通过努力,引发世界各国对其进行具体研究,以使大家相互学习,逐渐勾勒出新兴网络社会中人类跨文化的蓝图。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一书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卡斯特本人对于网络社会的一个理论蓝图,试图去尽量的与全书的所有的问题和结论都有关。当然,由于此书是一本论文集,作者不可能系统地整合这里所提理论方案目录中的所有经验。验证理论章节的经验证据必须从理论章节的分析材料中寻找。卡斯特本人在这个部分的主要贡献在于澄清术语、定义问题,并能增强对本书其余部分中所提及的成果含义的理解。网络的产生的物质基础在于信息技术的产生,受益于新技术环境,网络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灵活性,网络能根据变化的环境进行重新配置,在改变组成部分的同时仍然坚持目标。它们徘徊于通信信道上的阻塞节点以便发现新的连接;二是可扩展性,能在没有中断的情况下扩大和缩小规模;三是可存活性,因为网络没有中心,而且能在广泛的配置上进行操作,因此能抵抗来自节点和代码的攻击,因为网络中的代码被包含在若干个节点中,这样就能再生指令,并发现执行指令的新路径。所以,只有破坏连接节点的物理性才可以将网络淘汰。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三个特性,使得网络成为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没有电的使用工业社会是不可能完全发展的一样,没有新技术范式所提供的能力,网络社会是不可操作的。所谓新技术范式就是指信息论。信息论有着三个显著的技术特征:一是,在容量、复杂性以及速度方面的自我扩展处理和通信的能力;二是,在数字化和周期性交互通信的基础上具有重组信息的能力;三是,新技术范式的灵活性,允许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应用下进行分布式处理的能力。网络社会这一社会组织新形式的出现,是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中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因素引起的偶然的巧合,网络社会具有运用信息的能力,也有了历史机遇,因此会盛行并膨胀。然而网络社会之所以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拥有独立起源的进程:工业制度的危机和调整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相关生产模式的产生;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以自由为目标的社会文化运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这三个独立进程在二十世纪70年代的偶然相遇和交互作用,产生了信息论和网络社会。数字网络是全球性的,而且其自我重新配置的能力是无限的。从定义上来说,基础设施基于数字网络的社会结构是全球性的。这样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全球化社会。网络社会首先是一个自我重新配置网络的一个全球体系结构,它不断地被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进行编写和重新编写;第二,它是网络的各种布局和排列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涵的核心行为塑造了社会生活和工作;第三,它是这些主导网络保留在全球联网逻辑之外的社会形式的非连续性布局和排列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用两个理论性的评价就是,第一,结构自身不能存在。它们总是以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形式来表达参与者的兴趣、价值及计划,使这些参与者创造出这一结构并受其影响;第二,网络社会的包涵/排除不能被比作因特网应用中的“数字鸿沟”,而且与通信网络的联系不能保证真正地合并到塑造社会的主导网络或非主导网络中来。

书中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美国硅谷、芬兰、俄罗斯、中国以及英国等五种不同文化制度环境中,技术改革进程以及它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部分方法是进行直接的对照比较的。例如在硅谷和芬兰之间的对照比较。大多数分析证明了每个社会网络联网技术和组织的具体发展。我重点关注分析中国的文章。这篇论文中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透过中国因特网棱镜来看,中国是否真的存在网络社会?二是,如果存在,在它的组成部分,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其独特的网络形成特殊性是什么?当代中国社会的因特网的社会组成:政府机构将新技术而不是公民参与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种方式。中国试图在收获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维持和巩固政治地位。政策制定者的目的主要是讲计算机网络引进经济领域。然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增加了中国信息化的复杂性。第一,因特网应用的经济效益对稳定当前社会结构的程度很难估计。第二,尽管看起来是团结一致的,但是中国政府容纳了多个利益群体,他们的目的和理念都带着竞争性和冲突性,他们在网络中争做主导。在很多地区很难界定政治和经济的界限,尤其是在跨边界商业活动集中的沿海地区。第三,基础用户网络的重要作用。基础用户每天的活动不仅保证了中国因特网的不间断运行,也体现了新技术从一个抽象的网络空间转换到具有社会意义的地方。中国国内调查研究发现,“搜索信息”和“娱乐”是中国人上网的两大主要原因。而且较大比例的用户浏览的是中文网站,只有少部分的是在阅读国外外文网站中的内容。说明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绝大部分中国人缺乏全球化兴致和视野。中国网络的关键是“技术自由”与等级的“中央集权经济”之间的典型矛盾,随着矛盾双方在范围和速度上的发展,这个矛盾也越发明显。经验事实远远比任何二元对立框架都要复杂,因为中国的网络形式处于一个法律、制度、社会群体以及文化认同的独特“通信环境”中。

本书的第三部分,通过聚焦于经济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资本、劳动力和生产过程,对网络社会经济方面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文章试图分析新经济中生产力增长的特征:分析全球金融网络下资本价值过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分析网络经济下代表劳动力特征的灵活劳动力的出现。然而劳动力三个类型的区别:一是劳动力是创新和价值的源泉;二是劳动者仅仅是执行命令;三是劳动者或者为工人或者为消费者。通过研究硅谷劳动力,文章发现了硅谷劳动力市场的两种基本特征:一是硅谷的劳动力市场有着高度的机动性,但是分析这种机动性时将机动工作与机动雇佣区别开来是很重要的。在知识密集型工业里机动工作大部分受竞争机制影响的,而机动雇佣更多是有管理雇佣关系的法律和制度结构来决定的。二是,这些高度机动性导致了雇主和员工求助于第三方的仲裁来帮助自己操纵这些复杂性,并快速改变着劳动力市场,反过来这些仲裁也通过不同的重要途径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动态情况。金融网络的繁荣与网络社会的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金融市场有科技和社会网络而这构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设计和操作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尤其是科技和社会维度产生了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的实践和观点,这些在讨论如何构造、管理并参与到有效市场中时是矛盾的。在金融市场中,为有效交易市场所需的必要道德促进了科技和社会的革新。从交易场联系到电子网络的转变重造了交易的物质基础,这样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统一、流畅的市场形象。这种市场将交易者作为个人来对待,而不考虑他们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社会结构和科技之间的争论中,金融网络形式产生了。

本书的第四部分,着眼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模式,比较了北美和西班牙东北部城市加泰罗尼亚的调查结果,还特别的强调了在美国底特律市区中观察到的社会种族隔离新模式。“数字鸿沟”是此部分提到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在英文里面,数字鸿沟大多数时间统称“Digital Divide”,也有时候叫做“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ennis指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而在美国底特律市至今仍然是一个分裂的城市,在底特律种族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机会。2003年在底特律市的调查发现,底特律市区仍然存在着数字鸿沟。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年龄、工作状况是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种族、居住地和家庭结构是第二大决定因素。最后的研究发现,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帮助克

服空间和种族上的障碍,甚至在像底特律地区这样种族隔离严重的城市系统中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本书的第五部分,通过组织网络和通信技术,研究了公共部门的变革及其相关的公共政策。研究者对在线培训、在线医疗以及社团发展的主要领域的某些可以获得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试图评价在公共利益方面,因特网服务的社会和制度限制。美国社区技术运动,旨在缩小数字鸿沟。美国社区技术运动解决数字鸿沟的途径就是帮助数字鸿沟弱势的一方拥有得到数字技术的途径。但是美国社区技术运动开展后,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可以明显的看出数字鸿沟比简单的缺少电脑要复杂的多。那么我们就要对数字鸿沟进行重新定义,新的定义包含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熟练的使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第二方面:具备因各种各样的目的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掌握如何且为什么将信息技术作为关键资源方面的知识;第三方面:满足被剥夺公民权人权的需求和需要的内容,也包括由他们所创建的内容。数字鸿沟可以证明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该变化使我们更加全球化,并使我们的发展更依赖与发展和应用信息所需要的设备。信息社会发展提高了我们彼此沟通的能力、信息共享的能力以及开启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同时,数字鸿沟再现了早已存在的不平等问题。

本文的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对网络社会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对网络和英特网在社会政治上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一方面是社会运动的重构,尤其是所谓的“反全球化运动”;另一方面,互联网在正式政治方面的缺点是在其使用主要是通过层级进行组织的,这也暗示了在文明社会中,在加强政治自治方面,平民联网的潜力。第七部分探索了网络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文化问题,通过对加泰罗尼亚和印度的经历进行比较,重点强调了电视的社会影响力和建立社会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新的假设也被提出来,即试图在由“黑客伦理”提供的资料中发现新文化的文化基石。在历史的变革中,韦伯试图将新教伦理作为资本主义精神。

三、小结

如果新技术现代化会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形式到来的话,社会被灌输了错误的建议:复制可行的成功模式,将遭到公众的普遍反对。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运用新社会技术范式亲自实验来开发社会,土生土长的网络社会将会出现,这将根植于他们的特性,并向其他文化的社会形式开放。网络化进程将允许人类实验的杂交式发展,那么全球网络社会则会是基于不同特点的、形式各异的、彼此

能通信的网络社会。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胡文仲编写的这本书在很多观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就像之前的文章大都只侧重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角度,仅仅关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没有更

深入的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在前言里就有所提及,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多学科的学问,涉及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所以说这本书能够更全面的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其次,作者也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这就说明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经过作者这样的总结,我们读者也就更能清晰地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在之前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中,我一直都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都是由长期不同的生活环境导致的,而在阅读了《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后,我才明白不同民族或是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都是由其价值观决定的,也对跨文化交际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胡文仲提到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主,信念、态度是从。从实践的角度考虑,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而交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

在此书中胡文仲把价值观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点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也正是为他之前几章中提到的不管是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也好,还是过程也罢,都做了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因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所以在研究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首先去研究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对它们主流文化有了大的了解后才能够更好的对它们所涵盖的个别部分(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个人)之间的差异进行理解。据我所知,在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尺度时,人们往往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概念来解释跨文化的差异。就像在做自我介绍时,个人主义更在于强调我是谁、我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性。而集体主义的视角却与此相对,它们往往更倾向于强调于他人的关系和群体的身份,比如家庭身份,职业身份,或其他群体身份。一般来说,在个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在美国,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往往表现在工作环境中。比如,不少雇员因为喜欢目前生活的地方而拒绝工作调动,有人开展“雇员月”活动,还有人在职业访谈中敢于畅所欲言等等,这

些都是个人主义行为的表现。与此相对,在日本的工作环境中,专供个人用的办公室和单间比较少,在集体会议前先达成一致意见以避免会上出现辩论和分歧,诸如此类,都反映了集体主义的倾向。这种差异并不是说采取集体主义取向的人没有个性,也不等于说采取个体主义取向的人没有团队精神。但是这种差异的确表明我们不仅在如何看自己、看别人的方法存在差异,而且在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上也存在着差异。这也正是我们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了文化的不同,而文化的不同又导致了我们在对待事情时的态度和行动的不同。

就像胡文仲所提到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它始终贯穿于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所以接下来,我想通过价值观来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交际进行进一步的阐述。非语言交流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周围凡影响交流或传达某种信息,而又不属于语言的一切都是非语言的。我下面介绍主要的两种非语言交流方式—-体态语言、空间和时间语言。体态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比如在泰国,他们认为头是不能随便被别人触摸的,只有至高无上的人才能碰触,而在我们中国,长辈见了晚辈,亲昵时都会摸摸对方的头,以表示对你的喜爱。这就是价值观与文化的不同。对于空间和时间语言就更好理解了,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所以通常双手开路,说抱歉,往往不愿意用身体去挤;而中国人安于拥挤的情况。在时间观念上更是有很大的差别,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其次,英语国家的人时间观念很强,如果提前约好时间见面肯定会准时到达,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会相对弱一些。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即使在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大家对于时间仍抱有迥然不同的看法。

当然,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实际上,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所以,我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决定文化,而文化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胡文仲教授编写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虽然理论部分不多,但看待问题的角度却很深入,有助于启发和指导我们的学习;而且语言简练,思路清晰,有助于各个层次的人群去学习和研究。目前,全球的经济化推动了跨文化的交际,所以跨文化交际学就变成了

我们与其他国家之间交往的润滑剂。因此,了解更多的跨文化知识对我们日后的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征,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文化多元化、全球经济化、科技一体化是信息时代的突出特征。职校英语教学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体现语言和跨文化的紧密结合。本文运用实验研究,从跨文化视角审视本校niit专业英语模块教学,期望其为跨文化英语教学提供借鉴,为未来的跨文化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职校英语;跨文化教学;niit英语模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29-02

一、引言

跨文化知识能够为外语教学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职业教育作为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语言基础强化、语言能力应用、文化知识积累和交际技能训练有效结合(常晓梅、赵玉珊,2012),从而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积极性,实现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培训既满足了语言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潜力。

二、学情分析及niit学科介绍

这几年由于大学扩招,普中升温,进入职校的生源质量呈逐渐滑坡趋势。特别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英语语言基础薄弱。以我校为例,2010年秋新生入学摸底测试,大部分学生未达及格分数线,英语的及格率仅为10.6%。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还产生了畏惧感,导致职校英语课堂效率低下。虽然老师一直在积极寻找英语教学的突破方式,但成效并不明显。尽管如此,我校niit专业在英语教学上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对英语很感兴趣,愿意加入niit专业学习英语,希望通过niit的相关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模块是以开放式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设计及思路

1.研究对象及方法。本项目是一项从跨文化视角审视niit英语模块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为此建立课题团队,选择本校信息工程系2011级的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1611班为niit班即实验班,111612班为普通班即对照班。通过跨文化测试的方式,收集并科学分析相关数据,分析两个班最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区别,并挖掘出本课程在跨文化教学上的优势和特点。跨文化测试参照neuliep、mccroskey(1997)的跨文化交际量表和费小佳(2006)的跨文化能力测试制定而成,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2.研究过程。在2012~2013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一周分别对111611(实验班)和111612(对照班)进行前测,测试两个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在学期结束最后一周,对两个班再进行一次后测,再次测试两个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用的测试卷是相同的。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3.数据分析。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实验前对试验对象进行f检验,检验两个班级的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总成绩的离差平方总和为6895.197。如果仅考虑班级单个因素的影响,则不同班级可解释的变差是3.185,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差是6892.012,它们的方差分别为3.185和93.135,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0.034,所对应p=0.854>0.05,说明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实验。

对后测的成绩则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考察niit英语模块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702,显著性水平p=sig.=0.196>0.05,说明两样本的总体方差齐,方差齐性条件成立,因此t检验结果,即显著性水平为0.047 3.教与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niit课堂并不就词讲词或就话语讲话语,不局限于对语言材料本身的解释,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学习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跟中国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同,外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公正、平等的态度更易于被职校学生接受。而且外籍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比较高,基本都能主动参与。例如,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地设计出某种“糟糕”状况,学生就会主动地出谋献策,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是在一种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营造出的环境很真实,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也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来进行的。

4.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把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与平时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寓教于练、寓考于练。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比较害羞,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职校也不例外。niit的考试形式是开放式的,需要学生在公开场合下展示自己,由于单次的考试往往会受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公正,因此将平时的实践练习与考核挂钩,可以逐渐消除客观因素影响,让学生真正发挥出真实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摄入,使学生不再只是关注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将更多的目光和注意力转向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学生自觉地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课题组对跨文化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通过对niit英语模块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跨文化研究领域的视角,所得出的教学启示将会促进职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跨文化经营视角解读达娃之争

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始于1996年3月,结束于2009年5月。2007年4月3日,达能欲以40亿元人民币并购娃哈哈集团非合资公司51%股权,遭到娃哈哈集团强烈抵制。达娃之争自此开始。2009年9月30日,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双方达成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双方将终止与双方之间纠纷有关的所有法律程序。

关于达娃之争的分析解读不计其数,本文则选择从跨文化经营视角来重新解读达娃之争。

一、文化理解

中法的文化价值差异是达娃之争中所暴露的一个问题。大部分文化差异是源于价值体系的差别,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下,人们会在相似环境中做出不同的判断抉择。

Hofstede在对50个国家116000人进行采样研究之后,建立了一个价值维度分析框架,为后者研究组织行为提供了研究的价值基础。该价值维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标准:权利范围、不确定规避、个人主义倾向以及“刚毅化”。达娃之争中体现到的差异在于个人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倾向指人们考虑个人、小团体利益与社会广泛利益的程度关系。在中国,“我们”的概念占主导地位,集体是构成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基本元素。相对于个人的成功,集体的一致行动更加受到推崇。在达娃之争中,因为娃哈哈是中国的民族品牌,所以有着无法逾越的人气和支持率,达能对娃哈哈的收购,在中国公民眼中,就变成了类似强取豪夺的行为,引起国内舆论一致倒向娃哈哈,使得达能失去了民意。达能作为法国集团,个人倾向偏高,崇尚民主、个人创新以及个人成功。也就是说,达能在追求企业本身的成功,逐利资本是正常不过的选择。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对达能的扩张战略做了归纳:一是在世界各地广泛收购当地优秀品牌,实行本土化、多品牌战略;二是果断地从衰退行业转向朝阳行业,并不断舍弃边缘产品和效益不佳的企业;三是把自己定位为一家全球化公司,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准确“袭击”国际竞争对手。达能的以上扩张战略在中国也实施地淋漓尽致。达能在与娃哈哈合资后,并没有专注于娃哈哈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而是不断地实施着对其他食品饮料企业的并购,分别收购了深圳益力54.2%的股权,乐百氏92%的股权,梅林正广和50%的股权,汇源果汁23.32%的股权。在2005年,达能在持有光明乳业20.01%的股权后又将该股权转手,从中获利。简单来说,在中国这个个人主义倾向较低而集体主义程度较高的国家里,资本运作盈利的方式被认为是唯利是图,中国人更推崇实业经营,因为实业更有利于整个民族。

Fon Trompenaars通过历时10年的对28个国家47种地区文化中的15000位管理人员的研究调查,建立了更加丰富的价值维度。除了Hofstede的价值维度框架中所包含的内容,Trompenaars的价值维度还包括责任的特殊化倾向、情感导向、关系中的公私区分倾向以及权力与身份的基础。达娃之争中突出体现的差异为关系中的公私区分倾向。

随着关系问题的深化,人们存在关系特定化或者分散化的倾向或趋势。法国和中国在此维度的高低两端。法国为典型的特定化倾向,管理者将工作和个人事务区分开来,将事情进行公私划分并且更加开放与直接。而中国是典型的分散化倾向文化,在中国工作是与个人事务融合在一起的。2007年5月,达能正式启动对娃哈哈的法律诉讼。在美国洛杉矶,达能就合资企业在海外进行非授权领域的经营问题起诉宗庆后的夫人和女儿,加州法院以不方便审理原则驳回了达能的诉讼,要求其向中国法院提起诉讼。这起诉讼让达能与宗庆后之间的矛盾日趋私人化。这场诉讼则体现了两国文化中的公私文化倾向。在达能方面认为,他们并非针对宗庆后,只是就事论事,针对合资企业的经营问题进行起诉。而在中国文化中,工作与私人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达能对宗庆后的夫人和女儿进行了起诉,严重恶化了达能与娃哈哈的关系,并且矛盾无法控制地走向私人化。

二、跨文化沟通

有效的沟通程度取决于交流者之间的文化相似程度,沟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沟通的文化要素。通过适度地调整要素即可达成有效沟通。而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信任。康宁公司前任总裁James R.Houghton说过,联盟成功的关键就是相互信任。跨国联盟中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取决于基于信任的相互间非正式的了解。在中国,商业活动通常建立在具有信任关系的长期合作基础上。而法国则偏向于短期正规的合同的基础上。这也就解释了达娃之争中间发生的很多冲突。首先,双方对契约精神理解有偏差。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两国对于联盟中沟通的偏好差异。在法国,达能理解的契约精神就是严格遵守正规合同,不得偏差;而在中国,娃哈哈理解的契约精神就是相互合作,互惠互利。所以达能方面认为,他收购乐百氏并不违反1996年合资合同中“不损害合资公司的利益”条款,而认为娃哈哈的非合资公司则明显违反了合资合同中“不从事任何与合营公司的业务产生竞争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而从娃哈哈的角度,从双方公司互惠互利的原则出发,达能显然不应该投资娃哈哈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乐百氏,而娃哈哈自己成立的非合资公司为双方集团都带来了盈利,是合理的存在。其次,达能与娃哈哈之间严重缺乏信任。2007年7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宗庆后史无前例的高调 三桩监视事件曝光》一文,文中援引娃哈哈有关人士介绍,达能雇佣有关公司对宗庆后进行跟踪监视。此外,在达能和娃哈哈的合作之初,双方约定管理权归中方。但在不久之后的合资公司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上,达能委派的董事对中方管理层的权限进行苛刻的限制:“任何一个超过一万元人民币的固定资产开支项目都需备一份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种严重影响公司效率的要求,只能用信任缺乏来解释。

三、小结

如果能解决以上文化理解与跨文化沟通问题,相信达娃之争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2009年9月30日,达能和娃哈哈集团宣布和解。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先生指出:“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宽容的民族,中国的企业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发展。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娃哈哈合作的文化倾向,仍然坚定当初的互惠互利原则,建立在理解与互信的基础上。不过,严格遵守合资协议也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法语教学方法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外国的经济活动和贸易也越来越多,这对我国的外语文化掌握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教学则是一种针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对国家化人才和国家竞争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对当前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文化身份定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在发育教学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文化身份;法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23-01

对于跨文化视角下的法语教学,其主要是为了衡量一个外语人才对法语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通过了解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掌握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髓,并将本国文化进行宣传,因此,在法语教学中,既要对学生的语言基本知识进行强化,同时还需要对两国的文化不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等。而文化身份则是一种对其他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且能够准确处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本文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文化身份对当前我国的法语教学的启示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一、文化身份定义

所谓文化身份又叫做文化认同,指的是对于一些外国文学和文化经过研究后得到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和分析,能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环境具有不同的认知,并通过本质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对于某一特定文化的民族性和特征,人们一般会将其看做文化身份的一种主要体现,但同时文化身份又是一种结构主义的特征,其将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和特征,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很好的发挥。

二、跨文化法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是语言的沟通方式,对于语言,不是掌握了这一能力就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际,因为语言本身是不能够进行交流的,其只是对交流双方的交流进行表达。由于人们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等的不同,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在语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跨文化交际首先需要对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了解,像时间这一名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像德国人,其主要是根据直线式的时钟进行生活工作等,而意大利人和希腊人等则对时间没有过于严格的控制和计算,其认为相同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过重活动。而亚洲人则认为时间具有轮回特征,在运用时间时更加关注通过认真的思考在进行任务的进行。

然后是语言和文化,对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进行学习时往往是为了能够对其文化的使用群体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学习法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对其了解的越深刻,在交际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掌握法语的表达方式。

而对于法语教学,随着我国同法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我国的法语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对法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的法语人才在培养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同英语相比,法语没有一个相对应的影响力和,这对我国的法语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法语教学启示

(一)对本国文化有较深刻的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法语教学,其首先需要对本国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够通过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另一个文化世界,并通过自身的认知来对其中包含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进行法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自身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他人视角来对本国文化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特征和个性点。然后在法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这一认知能力来对法语文化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此外,通过对本国文化的人同来意识到法语文化中包含的独特之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同时还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将本国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光大。法语教学中,包含着对法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法语文化中的精华进行重点的描述,通过文化的描述和传播带动法语语言的教学。像La vie est comme un oignon,on retient toujours ses larmes en l’épluchant中,其讲述的是生命过程中存在着艰辛,我们需要通过忍受艰辛来生活,这同我国文化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相似,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能够更好的进行法语学习。

(二)开放的学习态度。对于法语文化教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种族的中心主义,这一问题在当前的所有文化中都存在,且在认知的过程中往往对文化现象的表面过于看重,而对思想上的内容和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由于人们对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所导致。而对于开放的学习态度,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破传统学习态度的影响,通过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对法语文化进行接受。对于法语文化中的内涵,不能通过好坏来对其评价,而是应该站在法语使用者的角度来对当地的文化进行理解,然后通过对比本国文化来对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三)个性和共性。对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其在任何两种文化中都是存在的,而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结合两者之中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向两国文化之间的园林建筑等,法国曾经也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进行模仿,取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来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对于东西思想文化,其在某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沟通和交流时,需要先对两种文化有一个良好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化的对比选择其中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内容进行学习。

总结

对于法语,其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之一,在世界上应用非常广泛,而法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使法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在进行法语教学的过程中,法语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来对学生的法语教学进行有效的培养,同时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法语学习。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菲菲.法语口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晋中学院学报,2011(1):101-103.[2]高菊敏.文化背景知识与法语教学[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0-102.[3]杨燕丽.对外法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51-152.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6057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6月10日 03:34
下一篇 2023年6月10日 03:34

相关推荐

  • 小学班主任心得体会范文5篇

    小学班主任心得体会范文5篇   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

    2023年2月16日
    203
  • 员工离职证明15篇

    员工离职证明15篇(热)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证明吧,证明是持有者用以证明自己身份、经历或某事真实性的一种凭证。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证明很是头疼的,下…

    2023年9月23日
    163
  • 货物买卖合同模板(推荐7篇)

    货物买卖合同模板 第1篇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5月22日
    123
  • 婚宴上父母怎样致辞10篇

    婚宴上父母怎样致辞(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致辞的地方还是很多的,致辞是指在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讲话。婚宴上父母怎样致辞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2023年3月19日
    199
  • 圣诞联欢会主持词优秀范文

    男:尊敬的各位宾, 女:亲爱的弟兄姐妹 合:大家圣诞快乐! 男:一年一度圣诞佳节,普世同庆救主降生; 女:万国万民齐声赞美,我主耶稣十架救恩。 男:当年,耶稣道成肉身降人间、卧在客…

    2023年1月21日
    198
  • 销售业务员年终总结

    销售业务员年终总结(7篇) 作为一名销售员,我们要有主动开发和挖掘客户的能力,保证销售目标的有效达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销售业务员年终总结,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销售业务员年终总…

    2023年4月7日
    17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